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艳玲 《北方园艺》2015,(14):133-137
以丰水梨为试材,经过5组不同的气体配比处理,分析低温(0±0.5)℃条件下贮藏过程中果实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果心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丰水梨是呼吸跃变型果实,适宜的气体配比可以降低果实褐变指数的上升,推迟果实PPO、POD活性高峰的出现时间,抑制酚类物质降解,减少MDA生成量,延缓果实褐变发生时间,其中以5%O2+1%CO2处理组果实抑制褐变效果最好。果皮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和PPO活性最高,其次是果心,最后是果肉,而POD活性依次为:果皮果肉果心,但整个贮藏过程中,果皮与果肉均没有发生褐变。  相似文献   

2.
二苯胺处理对鸭梨果实冷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贮前二苯胺(DPA)处理对在低温条件下(0℃)贮藏鸭梨果实的果心褐变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急骤降温(0℃)可产生严重的早期果心褐变,贮前二苯胺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可减轻鸭梨果实的早期褐变,贮藏60 d时DPA处理果实的褐变指数为0.233,而对照为0.417;同时DPA处理可降低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保持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对丙二醛(MDA)含量和果实相对电导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鸭梨黑心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黑心病,本文就近年国内对黑心病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鸭梨黑心病发生的机制研究 鸭梨黑心病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早期黑心病,即采后直接入0℃左右冷库,果心因冷害而褐变,严重者果心变黑,继而坏死;另一种是后期黑心病,鸭梨存放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后熟快,果皮变黄,第二年的l~2月份果皮暗黄,果心变褐;此时果心褐变是果实衰老的表现。 1.黑心病组织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北京植物所1974年试验结果表明[1],鸭梨黑心是由于多酚氧化物类氧化的酶促变所致。多酚类化合物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  相似文献   

4.
报刊摘引     
信阳鸭梨以其肉质脆嫩、清香多汁、甜酸适口、皮细光洁而誉满中外.但在贮藏过程中果心容易发生褐变,使这一名优产品受到损害.鸭梨在贮藏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褐变?怎样才能抑制褐变的发生?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个未被破解之谜.最近,山东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揭开了这个谜.原来,鸭梨在普通冷藏过程中,其果心有两个较为集中的褐变时期,即贮藏30—50天的前期褐变和贮藏4—5个月后的后期褐变,是一个渐变的衰老过程.观察发现,前期褐变与果实受冷害有关,后期褐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和CO_2体积分数对丰水梨采后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丰水梨采后适宜的贮藏温度和CO2体积分数,从果实硬度、膜透性、乙醇质量分数、总酚质量分数、PG活性、PPO活性及果心褐变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温度和CO2体积分数对丰水梨果实的防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1.5℃明显降低果实腐烂率,维持较高的果实硬度,但果实发生不同程度冷害;5℃适合短期贮藏(<60d)。与CK相比,3%O2+1%CO2可较好保持果实硬度和风味,明显抑制PPO活性、乙醇产生和果心褐变,延缓酚类物质降解,较好保持细胞膜完整性;2%CO2防褐保鲜效果次之;3%~5%CO2防褐保鲜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不同气体成分对黄金梨果心褐变指数的影响,分析了果心酚类物质、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果心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MDA含量、PPO活性与果心褐变指数呈正相关性,CAT活性与果心褐变指数呈负相关性。较高CO_2和O_2条件促进了果心酚类物质、MDA含量以及PPO活性升高和POD、CAT活性下降,果心褐变发生较早、程度较重。本试验在较低CO_2(1%)和O_2(5%)条件下可使黄金梨贮藏180d以上。  相似文献   

7.
贮前二苯胺处理对鸭梨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缓慢降温(12→0℃)条件下贮前二苯胺(DPA)处理措施对鸭梨果实的衰老性褐变及贮藏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贮前二苯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鸭梨果实的后期褐变,同时二苯胺处理可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和良好的绿色等,延缓果实的后期衰老;同时贮前二苯胺处理可减少果实的乙烯释放量、降低多酚氧化酶、保持酚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鸭梨果心褐变过程中膜质过氧化及细胞内膜微粘度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霍君生  佟代言 《园艺学报》1995,22(3):221-224
采用急降温和缓降温两种方法处理鸭梨果实,并对冷藏中果心褐变指数、保护酶活性、膜质过氧化水平和细胞内膜微粘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急降温处理的果实约30天果心出现褐变症状,60天后褐变指数达到100%,而缓降温处理的果实在贮藏中无褐变产生。在60天的贮藏过程中,急降温处理的果实果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水平和细胞内膜微粘度则显著升高。缓降温果实果心组织中SOD、POD活性呈上升趋势,CAT活性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水平明显低于急降温处理。MDA水平及细胞内膜微粘度的上升率明显低于急降温处理组。实验结果说明:急降温处理导致果心细胞膜质过氧化作用加剧,同时造成细胞内膜流动性下降,从而造成细胞膜系统组分及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细胞中区域化分布被打破,造成果实组织褐变。  相似文献   

9.
针对鸭梨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易发生失水萎蔫、果心褐变、营养物质下降等系列品质劣变现象,试验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熏蒸结合不同预冷方式处理对鸭梨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延缓鸭梨贮藏过程中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抗坏血酸含量的降低;较之于直接预冷,梯度预冷处理可以明显延缓鸭梨果实硬度下降,减少果皮皱缩,推迟果心褐变时间,降低褐变程度。因此,1-MCP结合梯度预冷,有利于鸭梨贮藏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0.
鸭梨采收后放入冷库,急降温处理的较缓降温的果实硬度下降明显,促使内源乙烯浓度及组织电导率增高,尤其在贮藏后期表现明显。相对电导值的大小及硬度高低标志着组织质地结构和细胞膜系统的破坏程度,这是引起鸭梨果心褐变的关键因素。较高的内源乙烯的产生是急降温的鸭梨更易发生褐变的生理符性。急降温的鸭梨还原糖及有机酸的含量明显低于缓降温的果实,这就不利于保护组织膜系统和抑制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因而是容易发生褐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