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扶沟县在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连年丰收。1983年粮食总产量5.5亿斤,农业总产值35794万元,人均产值650元,人均小麦750斤。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亦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大牲畜发展迅猛。而生猪的饲养量却连年下  相似文献   

2.
<正> 我省烤烟生产,在1980年创优质高产基础上又创历史最好水平,1981年总产量预计可达7.5亿斤,上等烟由1981年的2.6%,提高2%以上;中黄一级烟由15万斤上升到62万多斤.许昌地区烟叶收入每人平均52元,比1980年增长一倍,叶县烟叶收入千元以上的户占总产数的22.8%.登封县烟叶收入人平均120元,该县颍阳公社郭家洼生产队,14户,户户收入3000元,各地出现了许多优质高产单位.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的中下游,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建国以来,我省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更快,取得了很大成绩。1983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达394.3亿斤,增长2倍,棉花总产379.6万担,增长10倍;农业总产值127.3亿元,增长2.1倍。但由于对自然  相似文献   

4.
一、饲草料种植生产概况 根据2011年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市草原站2011年饲草料普查数字显示:巴彦淖尔市饲草生产总量达到308亿斤,玉米籽实生产总量达到38亿斤(293万亩×1300斤)。其中饲草生产情况:玉米秸秆生产总量234亿斤(293万亩×8000斤鲜草);优质牧草生产总量1亿斤(一年生及多年生牧草10万亩×1000斤干草);多汁饲料生产总量3亿斤(2万亩×15000斤鲜);农副产品生产总量70亿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固原市把发展设施农业产业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手段。目前固原市设施作物种植面积已达6900.00hm^2,其中日光温室1313.73hm^2(已投入生产的838.13hm^2),冬季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总产量达15.0万t,总产值2.0亿元,净产值1.2亿元。做好日光温室的冬季保暖工作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取得稳产、高效的关键。现根据我们的经验,将冬季日光温室生产保暖防冻措施介绍如下,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6.
栾城县农业生产经济指标,最近三年前后比较是“七增一减”:(1)粮食总产由一九七七年的2.461亿斤增加到3.137亿斤,提高27.47%;(2)棉花面积减少1.6万亩,单产增加16斤,总产由868万斤增加到942万斤,提高8.53%;(3)油料总产由14.5万斤增加到98万斤,增长5.76倍;(4)社队企业总收入由1702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提高  相似文献   

7.
数字     
<正>2.4亿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已经投入2.4亿元,加快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向草原牧区覆盖,建成9个旗县级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智能设施服务面积突破1500万亩,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启云端放牧新生活。698.6亿斤2017年河北预计粮食总产698.6亿斤,比上年增加6.56亿斤。其中,夏粮特别是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8.
我区从1976年到1983年蔬菜上市量在1.91亿斤到2.24亿斤之间波动,但蔬菜产值却逐年上升,特别是1978年以后产值增长幅度较大.1978年蔬菜产值为733万元,1982年产值达1020万元,1982年比1978年增加287万元,增长39.3%.这四年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6%.蔬菜产值的增长有价值提高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夏菜连年丰产,而五、六月早期产值增加幅度更大.1983年夏菜五、六月早期产量比1980年增长1.17倍,产值增加1.37倍,这三年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3.3%(表1).五、六、七三个月蔬菜收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也是逐步上升,1980年这三个月产值  相似文献   

9.
<正> 一、果品加工原料及生产概况: 我省果树面积500万亩,总产各种干鲜果18亿斤。果品种类繁多,尤以苹果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全省现有苹果面积200万亩产量达9亿斤;梨35万亩,年产约1.5亿斤;葡萄12万亩。产量已达5千万斤;枣100万亩产枣2亿斤;猕猴桃分布于大别山、伏牛山区,属野生状态,总产可达2500万斤;核桃70万亩,年产1200万斤:板栗35万亩,年产1200万斤;柿子55万亩,年产约2亿斤;山楂20万亩,年产1000万斤。由于近年新发展果园增多,幼树比率较大,所以今后果品产量还将  相似文献   

10.
通过项目连续3周年(1998~2001)在遵义市辖区的鲁班、三合、金鼎三镇片区旱地中实施,每周年实施3种间套作种植模式(①"小麦、绿肥、玉米、甘薯",②"小麦、绿肥、玉米、甘薯、荞麦",③"小麦、马铃薯、玉米、甘薯")合计面积754.873hm2,3年重复实施,累计实施面积2264.619hm2.根据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测产验收办法,再参照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对项目区5种粮食作物产量测产的结果及各作物生产投入费用等,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项目3周年累计完成周年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有效使用面积2038.16hm2.5种作物平均周年粮食单产983.8kg/667m2,其中2000~2001年为1100.4kg/667m2;平均周年新增单产282.6kg/667m2,其中2000~2001年为399.2kg/667m2;平均周年增产率为40.3%;平均周年新增单位产值426.42元/667m2;平均周年新增单位生产费104.11元/667m2;平均周年新增单位净产值322.31元/667m2.5种作物3周年粮食总产量3007.7127万kg,总产值4035.8320万元;3周年新增加粮食总产量864.3500万kg,总产值1303.6776万元,其中2000~2001年新增加总产量406.8803万kg,总产值596.0443万元;3周年新增总生产费318.2902万元,新增总净产值958.3874万元.5种作物单位生产投入产出比1∶2.66,单位新增净投产比1∶3.10.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近几年的极轨气象卫星实时接收到的AVHRR/HRPT资料进行处理,数据经校正生成哈尔滨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灰度图像,利用种植作物结构不同造成绿度值不同的基本原理,进行作物生长状况监测及产量预报。研究表明,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进行作物生长状况监测及产量预报,具有客观、及时和动态跟踪等优点,结合传统气象产量预报方法,使产量预报水平有所提高,准确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粮食作物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甘肃省14个市(州)粮食生产区域为单元尺度,对甘肃省三大类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区域内部粮食生产变化的异质性。结果表明,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地域性差异较大。粮食主产区呈现由西向东、由灌溉区向旱作区转移的态势。小麦播种面积直线递减,粮、经兼用的玉米、马铃薯播种面积上升。甘肃省粮食生产品种类型及区域结构变换更替明显,种植业比较收益高低是决定更替变换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2004年至2008年在田阳县田州镇进行了“超级稻-再生稻-秋冬菜”稻菜轮作吨粮万元田的试验示范,试验结果:早稻+再生稻产稻谷1000kg/667m^2以上,产值2000元左右;番茄产4500-5000kg/667m^2,产值8500元左右,合计产值达10000元/667m^2以上。本文从品种布局、田间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超级稻-再生稻-秋冬菜”稻菜轮作模式的技术要点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85—2015年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农牧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整理福建省1985—2015年统计年鉴中农牧业产品活动数据和补充文献中农牧业产品养分参数,结合实地调研,使用NUFER (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 模型,定量估算1985—2015年福建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磷素流动账户平衡、利用率与损失变化特征,明确影响农牧生产系统磷素流动的主要因素。【结果】 1985—2015年,福建省农牧生产系统磷素输入总量由63.1 Gg升至196.2 Gg,主要输入项为化肥投入及饲料进口,其中种植业单位面积化肥磷投入量由27.8 kg·hm-2逐渐上升并稳定于60.4 kg·hm-2,受福建省种植业及养殖业规模和结构变化影响,本地饲料磷供应量由3.33 Gg降至1.65 Gg,饲料磷进口数量由20.7 Gg增至70.2 Gg;农牧系统输出端,磷素输出总量由45.0 Gg增至90.9 Gg,主要输出项为作物主产品和粪尿损失,其中作物主产品变化较小,由24.3 Gg增至26.7 Gg,粪尿损失磷增加较多,由1.44 Gg增至25.8 Gg;在农牧系统内部,磷素的主要去向为土壤累积,且逐年上升,由18.1 Gg升至106 Gg,种植业磷素利用率(PUEc)由36.1%降至16.6%,农牧系统的磷素利用率(PUEc+a)变化趋势与PUEc相仿,逐渐下降并最终维持于15.0%,同时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由0.3 kg P·kg-1逐渐上升并稳定于1.3 kg P·kg-1。在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方面,当人均生产总值(GDP)<1.1万元时,GDP与化肥磷投入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当GDP<1.5万元时,与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人均GDP<1.3万元时,与PUEc呈显著负相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与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化肥磷投入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UE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当前福建省种植业结构特征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较高,同时单位面积化肥磷投入量较大,养殖业畜禽粪尿循环不充分,导致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较多,同时磷素利用率偏低。因此,控制磷肥的施用量、增强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将是提高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利用率,促进农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随机抽取调查1237个典型地块农户,针对泰安市种植业污染源中的化肥、农药、农用地膜施用状况及农作物秸秆的去向,进行了综合调查。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据此建立了泰安市种植业污染评价模型,为定量地评价泰安市种植业的污染状况,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栾城城郊型农牧系统养分流动与环境排放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模式及农牧系统结合程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对农牧体系养分流动以及环境排放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论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为例,分析其1985-2014年农牧系统生产结构、养分流动和损失时空变化特征,确定农牧系统养分损失的关键节点和影响因素,为栾城区以及其他县级行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模型:nutrient flow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并结合实地调研,定量栾城区氮磷养分流动特征和影响因素。NUFER模型综合考虑了作物生产系统、畜禽生产系统、食品加工系统和家庭消费系统的氮磷养分流动、利用率和环境损失。实地调研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研方式收集信息,调研内容包括农田养分输入输出、生产管理和养殖户农场养分输入输出、生产管理及粪尿管理等。【结果】2014年种植业蔬菜水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25%,每公顷耕地氮和磷(折纯,下同)投入量分别为763和335 kg,单位面积氮和磷盈余量分别为132和237 kg·hm-2;畜牧业养殖密度达到18 LU/hm2,饲料进口率达到75%,畜牧业源外源氮磷投入分别占农牧体系外源氮磷投入量的57%和39%,畜牧业源氮磷主产品输出占农牧体系氮磷主产品输出的60%和33%,是典型的高环境负荷的城郊型农牧生产体系。1985-2014年,畜牧业畜禽粪尿氮素还田率由59%降至35%。种植业氮利用率从45%降至43%,磷利用率从32%降至23%;畜牧业氮利用率从14%增至30%,磷利用率从4.4%增至10%;农牧系统氮利用率从41%降至36%,磷利用率从27%降至16%。2014年生产1 kg作物产品氮的平均氮损失为0.66 kg,生产1 kg作物产品磷的平均磷损失为0.11 kg;生产1 kg畜禽产品氮的平均氮损失为1.4 kg,生产1 kg畜禽产品磷的平均磷损失为1.8 kg;生产1 kg农牧系统产品氮的平均氮损失为1.5 kg·kg-1,磷损失为0.75 kg·kg-1磷产品。农牧体系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农牧体系磷损失的主要途径是粪尿直接水体排放。【结论】受城镇化驱动和农牧系统生产结构改变的影响,经过近30年发展,栾城区成为高投入、高产出、低氮磷利用率、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高环境负荷的城郊型农牧生产体系。当前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偏低、损失偏高主要源自过高的畜禽养殖密度、农牧分离以及农牧体系养分管理措施的不合理。因此,确定栾城区合理的畜禽养殖承载量,加强饲养管理,实行粪尿全链条管理等农牧结合措施将对农牧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小农户作物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晓田  石磊  何刚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70-4384
【目的】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普遍过高,随种植业结构演变,肥料投入也势必会发生变化。明确小农户经营模式下粮食、油料和经济作物的施肥现状和经济效益,能为小农户作物生产的养分管理、肥料减施和经济效益提高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粮食(小麦、玉米、水稻、谷子、马铃薯)、油料(油菜、大豆)、经济(苹果、西红柿、烤烟)作物为研究对象,共获得1 709份调研问卷。基于此调研结果,以产量水平为分类依据,分析小农户的施肥现状、减肥潜力和经济效益。【结果】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马铃薯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6、7.3、8.3、3.7和19.8 t·hm-2,氮肥用量分别为177、247、186、255和209 kg N·hm-2,磷肥用量分别为102、103、88、142和125 kg P2O5·hm-2,钾肥用量分别为37、47、64、53和110 kg K2O·hm-2。油菜和大豆的平均产量分别...  相似文献   

19.
新疆水资源匮乏,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于减小新疆农业用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东疆和伊犁河谷,利用18个气象站2000-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三种主要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的蓝水蒸散量及蓝水需水量。对四个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蓝水需水量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不变原则,调整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全疆农作物蓝水需水量减少近2×108 m3;2)基于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十二五"规划面积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蓝水需水量减少10.56×108 m3,全疆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产量均满足规划要求,棉花产量尚需进一步提高。以蓝水蒸散量为工具,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减小农作物种植面积,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减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齐齐哈尔市2011~2013年生长季农业气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3a生长季的气温、地温、降雨量和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揭示齐齐哈尔市近3年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近3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始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生长季的强风天气出现频率高,达到40d以上,是造成春旱、农作物倒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