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及配制的正反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杂交F_1代形态学、花粉活力和自交亲和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较高;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正反交F_1代组合均表现为自交亲和,植物学性状均偏向于母本,自交亲和性表现为甘蓝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指数分别为20.37、6.30、1.59、0.51,花粉活力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2.
白菜型高产油菜新品种延油二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油二号是我所根据基因互补遗传理论,进行白菜型与甘蓝型油菜种间远缘杂交选育而成的白菜型油菜新品种。经在延安南部埋塬5a18点次试验,平均产量126.6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9.3%-63.2%。通过大面积与推广,一般产量为150kg/667^2,最高产量可达205kg/667m^2,且表现早熟,抗旱,耐冻,抗病,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正> 临猗县历史上种植白菜型油菜,1962年引入甘蓝型胜利油菜和跃进油菜,均因不抗冻而失败。1976年,引入了低芥酸甘蓝型油菜秦油3号,种植成功,大面积推广后成效显著,为当地油菜生产提供了一个新品种。一、秦油3号的特点 1.生活力强,发育快,生长健壮,产量高。1987年在临猗县牛杜、太范两个村示范种植105.5亩,平均亩产218.5公斤,比当时推广的晋油1号亩产158公斤增产27.5%。最高亩产景同根等3户,达到250公斤以上。县  相似文献   

4.
油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油料作物。70年代,泌阳县曾与浙江科研所合作,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平均亩产110公斤左右,为泌阳县油菜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油菜种植一般有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泌阳县多为秋发直播。油菜喜冷凉,抗寒力较强,分为秋发冬发两种,有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三大类型,泌阳县栽培的多为秋发甘蓝型油菜,主要品种有浙油18、浙油50、浙双758、浙双6号、湘杂油1号等,这些品种均为增产潜力大、抗病性强的中迟熟甘蓝型油菜品种,特别适合在泌阳县开展秋发栽培。  相似文献   

5.
复果油菜新种质的创建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和6个世代的鉴定选择,培育了甘蓝型复果油菜90-12和白菜型复果油菜92-16。对500株以上群体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它们的复果株率达100%,单株复果率达40%以上。尽管复果油菜的角果长度、每果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果柄上结角数目增加而减少,但由于复果油菜的单株角果数比普通油菜多33.20%~56.55%,从而使复果油菜的单株产量较普通油菜增加29.38%~35.26%。甘蓝型油菜复果性状由3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但在甘白种间杂种1代表现母性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B.napus L.)是国内外广泛栽培的主要油菜类型之一。由于生态条件的差异,甘蓝型油菜可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三种。各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光条件有较大差别。我国于解放初期从日本引进甘蓝型油菜,经与我国白菜型油菜——南方油白菜(Brassica chinesis var oleifera Mak)杂交改良后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类型。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杂交油菜亩产250kg适宜密度及其分枝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密度试验及丰产示范方不同产量类型田块考察结果表明,宁杂1号,秦油2号等甘蓝型杂交油菜,在亩施纯氮25kg左右,氮磷钾配比1:0.4:0.5的肥力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在争取较多一次有效分枝的基础上,主入二次分枝的结角数,是亩产250kg以上超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分甘蓝型和白菜型两大类,不同类型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不同,一般甘蓝型吸收氮、磷、钾肥的比例为1:0.42:1.4,白菜型为1:0.44:1.1,甘蓝型吸肥量一般比白菜型高30%以上,产量高50%以上,且甘蓝型油菜需钾量明显比白菜型高。下面主要介绍甘蓝型油菜的需肥规律和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油菜种质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对陕西省境内的油菜种质资源进行搜集,整理,鉴定,评价,明确了陕西省油菜地方种质资源包拓芸薹属的3大类型及芝麻菜属的芸芥(Eruca.sativa);陕西省油菜按生育期可分为陕西南秦巴山区及汉江谷地的早熟生莳在中灌区及渭北旱魂的北方白菜型油菜及南部灌区的甘蓝型油菜和陕北高原的极早熟春播油菜3个生态型;  相似文献   

10.
青杂7号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2009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国审油2011030).该品种与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和青油9号熟期相近,比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早熟3天左右,亩产一般200 kg,高产的可达240 kg以上,比青油241和青油9号增产30%以上,比青杂3号增产10%,其芥酸含量低于1%、硫苷含量低于20μmol/g,含油量45%左右,抗菌核病性比白菜型油菜强.2011年在湟中县田家寨镇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测产最高亩产达224 kg,平均亩产197 kg,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该品种是替代在海拔2 900 m左右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和青杂3号的理想品种,同时也适合在春油菜区一般甘蓝型油菜品种不能完全成熟的地区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金才 《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16-116,118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熟制油菜品种,以甘蓝型杂交品种为主,三熟制以白菜型普通品种为主。介绍了不同品种油菜高产所需的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从而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5个参试组合,均表现比对照增产,杂交油菜最高亩产达131.8kg,亩增产9.9-36.95kg,增产幅度达10.4%-37.5%。杂交油菜增产主要表现为枝、荚、粒增加,尤以全株有效荚增长更为明显,每株比对照增加49.0-145.0荚。  相似文献   

13.
1 我国油菜品种改良的发展经历 我国油菜品种的遗传改良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1 解放初期,甘蓝型油菜的引进和大面积推广,取代了传统的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使单产增加了2倍。  相似文献   

14.
互助县属青海东部农业区,全县海拔2871.3米以上,年降水量597.9毫米,年平均气温1.5℃,积温733.8℃,无霜期66天.土壤类型黑钙土、土种荒黑土、质地中壤的耕地面积占一定的比例。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甘蓝型油菜不能正常成熟。而白菜型油菜能正常成熟。为此将白菜型油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青杂3号是清海省农科院春油菜中心育成的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是替代海拔在2800~3000m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本文详细介绍了青杂3号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五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出渭北旱塬甘蓝型油菜在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多效唑5因素作用下,公顷产量超过2250kg是最佳农艺方案:播期为9月6日-9月8日,密度为20.91-23.10万株/hm^2纯氮193.4-242.1kg/hm^2,纯磷122.1-159.4kg/hm^2,多效唑喷施浓度51.4-76.4mg/kg5个因子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播期〉磷肥〉氮肥〉多效唑〉密度;投入产  相似文献   

17.
青海柴达木盆地不同油菜品种抗盐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春油菜出苗和成活情况,分别选用9个白菜型、9个芥菜型、9个甘蓝型春油菜品种为试材,于2012年在柴达木盆地进行春油菜品种抗盐碱性试验,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每个重复5行,每行点播200粒种子,出苗后统计出苗数,一个月后统计存活株数。试验结果表明:在盐碱地块,白菜型油菜出苗率高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成活率高于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盐碱土壤对油菜的出苗率和成活率有极大的影响。白菜型油菜97-46II、大黄油菜抗盐碱性较强,可以推荐作为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18.
万华方  魏帅  冯宇霞  钱伟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6):3225-3234
【目的】作为甘蓝型油菜的祖先种之一,白菜型油菜具有遗传多样性丰富、耐干旱、耐土壤瘠薄等优良特性。分析白菜型油菜的抗旱性,并以六倍体为桥梁,创造导入白菜型油菜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和甘蓝为亲本,经杂交、胚挽救、染色体加倍,获得六倍体材料(AnAnCnCnCoCo)。以六倍体(AnAnCnCnCoCo)与白菜型油菜(ArAr)为亲本,杂交获得新型甘蓝型油菜(AnArCnCo);以PEG-6000溶液于萌发期模拟干旱处理新型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测算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相对萌发率、相对萌发势、相对根长和相对胚轴长,评价其抗旱性,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具有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结果】以11份六倍体材料和68份白菜型油菜为亲本,创建了124份新型甘蓝型油菜。新型甘蓝型油菜苗期表型介于六倍体和白菜型油菜之间。所选六倍体材料的染色体数目为56条,花粉育性约90%,合成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花粉育性约80%。选取59份长势优良的新型甘蓝型油菜、7份六倍体材料、10份白菜型油菜以及20份自然甘蓝型油菜,进行主成分分析,四类材料分成三类,即六倍体材料、自然甘蓝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但自然甘蓝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明显分开。以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测定抗旱性指标,确定了用于白菜型油菜和新型甘蓝型油菜模拟干旱处理的PEG-6000溶液浓度,分别为200和250 g·L-1。从59份新型甘蓝型油菜中选取9份进行抗旱性鉴定,发现其中有3份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优于对照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而且这三份新型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与各自的父本白菜型油菜的抗旱性呈正相关性。【结论】以具备优良抗旱性的白菜型油菜为亲本,以六倍体材料为桥梁,可创制具备优良抗旱性的新型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在大理州油菜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2000年甘蓝型油菜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州油菜种植面积的96%,达14.4万亩。大理州各县(市)甘蓝型油菜逐渐进入苗期管理阶段,抓紧抓好幼苗管理,对油菜获得高产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20.
对23份油菜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和POD)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MDA)进行测定,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明确酶谱的特征及分布,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和的环境中,白菜型油菜相比甘蓝型油菜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更低的脂质过氧化水平,说明白菜型油菜的抗逆性强于甘蓝型油菜,特别是白菜型油菜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值比甘蓝型油菜的10倍还高。POD同工酶分析共发现67条酶带,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都存在其特征谱带,不同品种在带型分布及显色强度上存在差异。白菜型油菜Largo、Prisma-B和Prisma-Y的p4酶带和甘蓝型油菜类似,表明这3个材料和甘蓝型油菜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表明,在类平均距离4.98处可将23份油菜分为2大类: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在类平均距离1.32处,可进一步分为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