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个早熟棉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Logistic方程对2个早熟棉品种(中棉所36、中棉所50)和1个中熟棉品种(中棉所41)的单株干物质积累、N、P2 O5、K2O吸收动态进行摸拟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高峰期均在开花至吐絮期。2个早熟棉品种单株干物质质量、P2O5、K2O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短于中熟棉品种。中棉所50单株N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与中棉所41较接近。早熟品种在吐絮至收获阶段,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占全生育期的比例高于中熟品种,成熟单株对P2O5、K2O的吸收比例相对高于中熟品种,在肥料配比上可适度加大磷钾肥比例。  相似文献   

2.
种植方式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桂范  连成才 《大豆科学》1995,14(3):233-239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度、各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窄行穴播种植法在结英至鼓粒期单株干物质日积累最多1.45g,较窄行条播、垄上双条播、垄上穴播种植法分别增加0.01g、0.02g、0.06g;光合产物分配率也最高为26.1%,较窄行条播、垄上双条播、垄上穴播分别高4.2%、4.9%、3.2%。同时养分积累也最多,氮、磷、钾在叶片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海滨中度盐土条件下海滨锦葵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滨锦葵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小依次为灌浆期成熟期开花期现蕾期苗期。氮磷钾的吸收量在整个生育期遵循"慢-快-慢"的规律,吸收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峰出现在灌浆期。整个生育期海滨锦葵对氮、磷的吸收量是果叶茎,对钾的吸收量是果茎叶。在海滨盐土中等盐分土壤(0.4%~0.5%)上种植海滨锦葵,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8.5kg、磷1.0kg、钾5.3kg,氮磷钾吸肥比例为1∶0.1∶0.6。  相似文献   

4.
水稻-再生稻体系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水稻-再生稻体系的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为其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在养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于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孕穗期、齐穗期、灌浆期、完熟期)进行取样,测定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及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养分积累量,研究头季稻和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动态及分配、转运规律。【结果】 头季稻总干物质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茎、叶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分别在分蘖-齐穗期和孕穗前,增长量分别占其最大积累量的81.1%和43.8%,且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在灌浆-完熟期之间没有明显降低;从齐穗期至灌浆中期是穗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在此期间增加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58.8%。再生稻的总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在灌浆期和齐穗期达到最大;头季稻桩的干物质积累量从头季收割后呈下降趋势。养分吸收结果显示,头季稻氮的总积累量以及茎、穗两个器官的氮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与其干物质积累量相似,磷和钾的总积累量在灌浆后期降低;茎和叶的各养分积累量分别在齐穗期和灌浆期达到最大。头季收获后,头季稻桩的氮、磷和钾养分积累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茎和叶的养分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少,穗的养分积累量则表现为不断增加。从齐穗期到完熟期,各器官的氮转运量表现为叶>茎>头季稻桩,磷转运量表现为茎>头季稻桩>叶,钾转运量表现为头季稻桩>叶>茎。【结论】 头季稻孕穗期至灌浆中期是其干物质和养分的快速积累期,从头季收获至再生季齐穗期间是再生稻干物质及养分积累的关键时期,头季稻桩中的养分会在头季收获后转移至再生器官中。满足头季稻抽穗灌浆期间的养分需求,及时补充再生芽萌发生长期间的养分供应是水稻-再生稻体系高产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国内棉花干物质及养分的积累与分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花干物质积累苗期缓慢,蕾期加快,开花到结铃盛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平稳,且积累的干物质在生长前期主要分配于根、茎和叶等营养器官,后期分配于蕾铃等生殖嚣官.棉花对养分的吸收与分配,与其干物质积累分配的趋势基本一致,首期逐渐增加,开花结铃期达到高峰,吐絮以后缓慢下降.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分配与养分吸收分配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施钾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施钾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在一定施钾范围内,春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钾量超过90 kg/hm2后产量不再增加,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82.9~86.6 kg/hm2。施钾肥可提高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积累总量、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和吸收总量,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施钾可提高春玉米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量及转运率,施钾量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养分积累量与子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呈正比,当施钾量超过9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转运出现负效应。钾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钾肥当季回收率以施钾量90 kg/hm2处理最高。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适宜施钾量为82.9~86.6 kg/hm2。  相似文献   

7.
控释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吸收与分配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增加了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氮素吸收速率及玉米产量.施用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量,促进氮素向子粒的转移,子粒氮素所占比重达68.63%;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5.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苎麻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朝云  揭雨成 《中国麻作》1992,(3):33-39,21
  相似文献   

9.
10.
旱育长秧龄抛栽水稻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两系杂交水稻田两优40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研究了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可以明显提高N、P、K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尤其是前期、中期。旱育长秧龄抛秧齐穗后单位面积穗干物质和N、P、K增量大,但茎叶运转率低,穗部所占总量比例小,N、P、K的生产效率低。旱育长秧龄抛秧抛入大田后分蘖早、快、足,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量多,能够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1.
连作对花生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连作对花生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降低了花生的单叶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并有随生育进程推进影响加重的趋势,其中叶绿素含量的降幅较小。连作还降低花生的叶面积系数和比叶重,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和荚果产量。另外对花生植株根瘤数量影响明显,降低了花生对大气中氮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威优46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威优46系一高产、稳产,抗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的中晚籼型优良组合,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本文对该组合进行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测定研究,并提出在栽培上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丰琇  马英杰 《玉米科学》2017,25(6):127-132,141
2016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林果试验基地无底测坑内进行灌溉试验,设两个灌溉条件,分别为定灌水周期变灌溉定额试验和定灌溉定额变灌水周期试验,以当地传统地面灌溉为对照,分析不同灌水条件下各生育期夏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灌水周期灌水量较大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相同灌溉定额灌水次数较频繁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因此,在阿克苏地区选择灌水量为300 m~3/hm~2,灌水周期为6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选择灌水量为450 m~3/hm~2,灌水周期为8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干旱区春小麦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CS)、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覆盖(NTS)四种耕作模式对干旱区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模式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时期均呈"S"型曲线增长,均在开化后30 d达最大值,且在CS、NT和NTS处理下总干重最大值分别比传统耕作(CT)高15.40%、24.58%和35.1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在整个籽粒形成期内总干物质增加速度表现为NTS>NT>CS>CT;与传统耕作(CT)相比,CS、NT和NTS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分别提高了14.68%、31.57%和45.92%.处理NTS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均优于其他处理.进一步分析表明,NTS产量提高的原因是由于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收获指数增加,使籽粒所占的百分率得以提高.另外,免耕覆盖能增大春小麦籽粒灌浆速度,延长灌浆时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  相似文献   

15.
旱作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旱作春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内蒙古自治区呼盟岭北、赤峰巴林左旗(林东)两个典型旱作区设置试验,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影响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期间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产优化栽培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出苗至拔节(出苗后30d内)为指数增长期;拔节至乳熟期(出苗后31~65d)为直线增长期;乳熟末至完熟期(出苗后65~80d)为缓慢增长期。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对春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的趋势与此基本一致。生产上,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氮、磷、钾肥适量配合施用,可延缓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速度的下降,促进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大,实现春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北疆膜下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以新陆早57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3种灌水分配方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总灌水量为4500 m3·hm-2时,分8次灌溉最合理,棉花产量最高;首次灌溉时间推迟或者灌水量不足,均会造成水分胁迫,降低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向果实中的分配量,最终造成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两熟种植模式一直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种植模式,冬季作物以小麦为主,夏季则以玉米、大豆、棉花和薯类等作物为主。为研究不同夏播前茬作物对后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玉米(T1)、大豆(T2)、花生(T3)和甘薯(T4)四种夏播作物,在播种前和收获后检测田间土壤养分变化,以及后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大豆收获后,15~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29.75%和43.93%,远高于其他前茬处理;花生收获后,15~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与播前相比基本保持平衡;四种前茬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玉米前茬和花生前茬处理下,小麦产量和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大豆前茬和甘薯前茬处理,小麦产量比甘薯前茬处理分别提高38.15%和31.13%。花生前茬能够有效提高后茬小麦籽粒干基蛋白、湿面筋含量和籽粒容重,大豆前茬能够提高后茬小麦籽粒的干基淀粉含量,甘薯前茬能够提高后茬小麦的出粉率。总的来看,选择花生做前茬,在保持后茬小麦产量较高的同时,能够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18.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氮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2009年在河北省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3个种植模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春玉米一熟优化管理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模式,探讨在华北地区通过调整种植模式的途径实现农业节水减氮的潜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较低,水氮浪费较为严重,不利于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水氮消耗量最小,水氮利用率均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但其产量降低较多,不适宜在生产中单独推广;两年三熟模式两年总灌溉用水量降低了63%,氮肥用量降低了75%,产量降低了21%,节水减氮效果明显,水氮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后可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9.
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0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均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生产优势,稻谷产量随生物产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前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后的LAI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早发度与成穗率和产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