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杉木林林下植被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姚茂和  熊有强 《林业科学》1991,27(6):644-648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日趋严重,维护和提高杉木林地地力已成为杉木人工林发展的重要课题。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工林养分循环和维护林地地力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与立地、林分的关系,是研究并利用林下植被的重要前提。有关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中叶,但鲜见有关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专题研究报道,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测定也只局限于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系列研究。本文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系统研究丰富了上述系列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利用林下植被来维护和提高林地地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5、10、15、20a)、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栽植代数对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有较大影响,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种类、频度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差异。1、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分别为69、54、59种,并未出现不同代数杉木林的特有种,但不同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频度不同;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分积累均呈递增趋势,其养分浓度高于杉木凋落物,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分别比1代增加16.90%和37.49%,杉木林林下植被具有较好的养分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过熟林林下草本植被的分布情况开展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过熟林林下草本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随着杉木林老化程度的加重,林下的阴生草本植物在减少,逐步出现阳生草本植物并在数量上有增加的趋势;下坡位的环境更适于草木植物生长.对林下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分析结果,半边旗表现出最高的重要值,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会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布及动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521.89kg·hm-2,草本层为1429.71kg·hm-2;14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372.69kg·hm-2,草本层为897.10kg·hm-2,2a中,灌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顺序都为根茎叶;草本层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杉木14a的生长过程中,林分5年生时,活地被物生物量最大,为3089.62kg·hm-2,14年生时最小,为1269.79kg·hm-2。  相似文献   

5.
南平安上杉木林植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400m^2标准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的山坡和山洼2个地段的植物分布,结果表明:老龄杉木林下蕨类植物的比例较天然林大,总共有71科,119属,168种维管束植物,山坡地段的物种丰富度大大高于山洼地段,2个地段的科,属,种共有率分别为63.38%,47.90%,42.26%,说明老龄杉木林都是以热带成分为主,其中山洼地段的热带成分比例略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 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 ,前者分别为 35 %~ 6 0 %与 15 0 0~ 3 0 0 0 kg·hm- 2 ,后者分别为 70 %~ 80 %与 5 0 0 0~ 70 0 0 kg·hm- 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7.
连栽杉木林不同生育阶段林下植被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如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褚建民等,2007)、提高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袁正科等,2002)和保护环境(刘苑秋等,2004;Fabia et al.,2002;Kume et al.,2003;Taylor et al.,2006).对森林林下植被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Taylor et al.,2006;吴鹏飞等,2008;李春义等,2007;段劼等,2010).  相似文献   

8.
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与盖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三元区莘口镇莘口村杉木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进行间伐与不间伐试验,比较间伐前后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以及物种数量的变化,并分析间伐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数量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探讨间伐对杉木林地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间伐,可以促进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发育,间伐增加了杉木林下的植被的物种数量,其中幼林增加最明显;间伐后杉木林下的生物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间伐3年后林下生物量多于间伐两年后的林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 2 4 0 0m2 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的山坡和山洼 2个地段的植物分布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林下蕨类植物的比例较天然林大 ,总共有 71科、119属、16 8种维管束植物 ,山坡地段的物种丰富度大大高于山洼地段 ,2个地段的科、属、种共有率分别为 6 3 38%、4 7 90 %、4 2 2 6 % ,说明老龄杉木林都是以热带成分为主 ,其中山洼地段的热带成分比例略高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枝叶生物量、凋落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林龄、林下植被生物量、凋落物量、枝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年均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可单独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21.2%,而林龄、降水量、年均温、枝叶生物量可以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38.6%。  相似文献   

12.
将乐县杉木良种造林的幼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福建省将乐县杉木良种造林的幼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幼林林分6年生时平均树高可达3.11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51 m;4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2.89 m、3.3 cm、0.00241129 m3。杉木幼林阶段生长较快,具有生产潜力及广谱性,可在将乐县各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20年生杉木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及相对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官 《防护林科技》2007,(4):28-29,40
在闽侯县荆溪镇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好、中、差不同坡位的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下坡干物质积累量(生物量)为154.2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128.9、13.0、12.3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为19.63 m3.hm-2;而上坡干物质积累量仅为62.6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48.1、7.4、7.1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仅为5.64 m3.hm-2,干、枝、叶、林分总生物量及干材积年增长量分别是下坡的37.3%、56.9%、57.7%、40.6%、28.7%。干的生物量、干的去皮材积可分别用WS=0.034 20(D2H)0.881 4、VS=0.000 046 47(D2H)0.966 5生长模型预测,枝、叶生物量分别符合经验公式1/WB=1/(0.002 831×D2H)+1/14.9、1/WL=1/(0.002 747×D2H)+1/13.71。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198 6年起,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上村林场,用间伐方式对 8~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林分密度的调整,每公顷分别为 30 0 0、2 5 0 0、2 0 0 0及 15 0 0株;郁闭度分别为 0.9、0.7及 0.6。设置固定样地 6个,每年以固定样方调查植物,观测林下植被发育情况,共进行 13a。结果表明,凡经间伐并郁闭度在 0.7以下的林分林下植被均迅速发育且良好,间伐 8~10 a后林下植被覆盖度可达 80 %~90 %,形成三层垂直结构,干生物量可达 4~5 t·hm-2;未经间伐或郁闭度恢复较快的样地,林下植被的良好发育推迟到 2 0年生以后。通过间伐适当调整密度是促进林下植被发育的有效方法,造林密度为 2 5 0 0~30 0 0株·hm-2的一般林分,10年生以后林分密度应保持为 15 0 0~2 0 0 0株·hm-2,郁闭度保持为 0.6、0.7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以蕨类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在洋口国有林场收集调查杉木人工林标准地304块,以优势高为预估变量,林分年龄、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海拔高度、坡位、坡向、坡形、坡度、紧密度、湿度为备选变量,对定性变量量化处理后,应用逐步回归技术建立优势高预估模型。该模型只包括年龄及少数几个起显著作用的环境因子,方程形式简单、便于实际应用,既可评定有林地的立地质量,也适用于无林地。  相似文献   

16.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分析油松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及生物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子不同梯度水平下林下生物量所呈现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林下草本生物量大于灌木生物量,草本层植被生物量为0.339 8~1.322 9 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0.018 1~0.289 2 t·hm-2;加权后的关联度与原始关联度排序大致相同,关联性最为密切的因子同为林分均高、林分胸径及林龄,但加权后各单因子关联度数值间差异性增加;以样地作为各单因子聚合的系统进行聚类,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分类结果可反映林下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就杉木人工林立木树干材积的估测,材积按树高分布,材积的组成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福建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福建省杉木产区的材料 ,根据相对生长理论 ,选用Richards一般化的Bertalanffy模型为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基本模型 ,并将地位指数和密度指数引入该模型 ,形成以地位指数、密度和年龄为自变量的多形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该多形生长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对指导闽西北杉木营林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信息 ,对杉木速生丰产林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杉木速生丰产林经营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78块5—13年生杉木速生丰产林(以下简称速丰林)的标准地调查资料,对照林业部颁发的杉木速丰林标准,分I(地位指数16—18)、Ⅱ类林(地位指数12—14)建立高、径平均值与年龄相关回归方程,预测到达主伐期的木材产量。根据投入与产出,计算出70005.3hm^2杉木速丰林到达主伐期的财务指标为:净现值(FNPV)=33475.7万元(折现率12%),内部收益率(FIRR)=25.4%。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不同营林模式对杉木林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作者以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枫香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其乔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22年生杉木林下套种马尾松和枫香,经18年培育之后,与40年生杉木纯林相比,林分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林分净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以林下套种阔叶树种枫香的样地提高更为明显,不同营林模式乔木层生物量的空间分配皆表现为千〉根〉枝〉叶,干器官的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占较大比重,并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混交林可有效提高林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改善其生物量分配格局,提高森林对空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