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主要病害。种植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是防御白叶枯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近年来,我省推广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危害已显著减轻,增产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因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常因温湿度适宜发病以及暴风雨袭击等导致暴发流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为加速水稻高产、优质、多抗良种的选育和推广,1980—1987年我们开展了水稻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和利用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     
超级稻从广义来说,是在各个主要性状方面如产量、米质、抗性等均显著超过现有品种(组合)的水平;从狭义来说,是指在抗性和米质与对照品种(组合)相仿的基础上,产量有大幅度提高的新品种(组合)。现阶段的超级稻是指狭义的概念,即超高产水稻。随着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深入,在矮化基础上寻求产量的突破需要构建理想的株型并与强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研究单产大幅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这就是超级稻现阶段的特定涵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1996年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以来,迄今农业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组合)83个,推广面积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20%.此间我国水稻单产在6.0~6.5t·hm-2之间波动,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从籼粳稻杂交常规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敏雄性不育与两系法、籼粳稻品质性状差异与遗传改良、超高产株型模式方面讨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籼×粳、籼×爪和爪×粳的不完全双列杂交F1的平均小穗不育率分别为49.4%、36.1%、38.9%,爪哇类型表现为籼粳的中间类型。爪哇类型参与的杂交组合平均小穗不育率最低(37.9%),籼型和粳型参与的杂交组合小穗不育率相近,分别为44.9%和44.2%。亚种间杂种绝大多数农艺性状都测定有杂种优势。性状杂种优势与杂种小穗不育率的相关不显著,表明水稻亚种间杂交并非亲缘关系愈远性状杂种优势愈强,杂种优势和远缘品种间分化程度取决于相对独市的基因系统。讨论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杂种优势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稻育种发展过程中,曾两次促使水稻产量上新台阶。我省水稻用种以靠外调,转为成果输出大省。论述了我省水稻育种的重要性、优势及存在问题。指出必须继续开展全省水稻育种协作攻关,并保证中间试验经费和相对稳定的育种队伍。在育种目标上,除考虑口粮用种外,还要培育“超高产饲料型”水稻品种(组合)。“九五”期间水稻育种重点仍应是常规育种和三系育种,加强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尽快开展“福建超级稻”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研究过程中发现,把杂种优势利用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水稻育种是可行的。利用优异强优组合的后代进行轮选可育出比常规品种增产显著的品种;采用多个组合或多个品种混交轮选及群体改良育种,虽然育种的周期较长,但分离的类型较多,有利于对多元品种的选育,可作为中、长期育种计划来安排。  相似文献   

8.
水稻早熟品种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根据水稻早熟高产育种的理论基础,初步提出培育早熟高产稻组合的各种可能途径并阐述国内外水稻早熟性品种遗传模式且对当前预测杂交水稻生育期杂种优势的方法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水稻遗传育种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别利用2个籼型和2个爪哇型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和8个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组配4×8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1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一代主要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除抽穗期具有负向的中亲优势外,其余15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的中亲优势;除了抽穗期、十粒长和十粒宽3个性状超高亲优势为负值外,其余性状在绝大多数组合中均表现正向的超高亲优势.与二倍体水稻培杂77比较,同源四倍体水稻杂交组合在在粒形、粒重、叶面积和穗长上具有正向竞争优势,显示了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利用潜力.通过杂种优势分析和农艺性状的比较,选出2个结实率和单株粒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北省水稻育种工作者通过采取矮秆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并在优质、高产杂交早稻育种方面取得突破,但目前湖北省水稻育种仍存在自育品种覆盖率低、抗性较差等问题.湖北省水稻育种发展的趋势是超高产和优质并举.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发展对策是综合运用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注重品种抗逆性改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水稻×玉米远缘杂交技术将玉米的某些外缘遗传物质导入水稻,为水稻育种提供新的特异种质.试验选用籼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D1s为母本、超甜型甜玉米品种金银粟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多代选育育成了新型籼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玉-1s.其配组的新组合在初步的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本研究在改良籼稻两用核不育系上取得的成效,对扩大水稻遗传背景,丰富水稻基因库,充分利用植物远缘杂种优势,提高两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育种中,合理选配亲本是选育强优组合的重要关键.育种实践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杂交亲本的遗传差异愈大,杂种优势就愈强.那么,怎样来鉴定不同品种(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呢? 这是当前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用多元分析的数学方法,结合遗传学、育种学的基本规律,分别测定籼稻亲本间和粳稻亲本间有关性状(数量性状及质量性状)的空间距离,再根据空间距离的大小对亲本进行分类,从而确定优良的杂交亲本组合,并通过被研究的品种资源的基因库的分析估计,预测育种方向及强优组合的表现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杂种优势的普遍性、籼粳亚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广亲和基因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讨论了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问题;认为从物质积累与能量转化角度探索超高产的可行途径是今后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育种研究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技推广》2005,(10):24-25
第一条为明确超级稻品种的概念和指标,规范超级稻品种的确定程序和方法,促进超级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超级稻品种(含组合,下同)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等有效途径育成的产量潜力大。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后比现有水稻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乌塌菜Ogura雄性不育系组合与保持系组合杂种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tris L.ssp.chinesis(L.)Makino var.rosularis Tsen et Lee)](黄心乌)Ogura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为母本,与5个乌塌菜稳定材料(含2个保持系)为父本配制了5对组合,进行了乌塌菜雄性不育系组合与保持系组合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差异不显著,但雄性不育系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在大多数成对组合中表现较好;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乌塌菜杂种一代品种选育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新疆农业科学院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林志清研究员,几十年来一直埋首于粳型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和水稻"膜下滴灌"旱作栽培的育种,以及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工作,为新疆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和生产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林志清研究员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潜心倾力研究新疆粳型杂交水稻,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的"西北稻区杂交粳稻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疆粳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科技部支撑计划"杂交粳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的选育";承担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水稻转基因田间抗旱鉴定研究;连续26年承担国家北方稻区联合区域试验、"秋光组"在新疆米泉稻区的区试及生产试验;自治区科技厅的"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特种稻米选育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自治区科技厅的"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项目;水稻优质、高产杂交组合的选育.主持自治区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自治区科技厅抗旱节水项目的"水稻膜下滴灌"品种筛选;新疆农科院"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一期研究项目;杂交稻的优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选育;新疆农科院"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二期研究项目;水稻优质、高产的杂交组合选育;新疆农科院"新疆‘野败型'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研究"等多项课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育种,迄今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2~3年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就能培育成功,其日产量潜力为6.5公斤/667米2(1亩),要比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水稻高30%左右,中熟组合每667米2可超过800公斤.  相似文献   

18.
同工酶分析,在作物品种资源考查、遗传因子定位,杂种优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中,应用日益广泛。我们为了配合“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的开展,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组合进行了酯酶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电泳分析,探索同工酶谱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以期能找到一个预测水稻杂种优势的有效而简便的方法。现将分析结果叙述如下。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培育水稻主要产量性状杂优近等基因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探寻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新方法。用有代表性的6个保持系和8个恢复系为父本,以滇粳优1号和明恢63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亲本的各产量性状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杂交F1组合的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有明显差异;F1代各组合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差异显著。提出根据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明显的组合针对特定的产量性状进行连续选择回交,培育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将杂种优势这一复杂数量性状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来研究,进而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这一方法必要而可行,所培育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对育种工作也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花杂种优势具有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潜力,但在利用和推广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本文就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认识和剖析:限制利用推广的关键是尚未测试出具有成倍提高产量潜力的强优组合以及制种技术尚未有重大突破。应广泛利用世界各国的品种资源;加强指示性状的利用及蜜蜂传粉技术的研究。为洞 A 寻找保持系,应在细胞质是异质的品种资源中去探索;在现阶段二系法不育体制,应肯定它的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