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该病主要侵害4周龄内雏鸭,特别是不足1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染,死亡率高达90%以上。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至今发现DHV有3个血清型,即I、Ⅱ、Ⅲ型。3个血清型有着明显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目前我国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是I型鸭肝炎病毒(DVH—I)。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鸭肝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它病程短,发病率高,传播快,死亡率高。鸭肝炎病毒(DHV)有I、Ⅱ、Ⅲ3个血清型,其中I型、Ⅲ型为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病毒,Ⅱ型为类星状病毒。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性,在我国流行的病原多为I型鸭肝炎病毒。此病一年四季内均有发生,但常发生在春或冬季。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多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也可引起4-6周龄的雏鸭发病。1周龄内雏鸭的死亡率高达95%,2-3周龄的病死率不高于50%,4周龄以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DH)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分别引起I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I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1950年用鸡胚分离  相似文献   

4.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又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出向.性肿人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刷龄以下雏鸭。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分别引起I型、II型和III型鸭肝炎,其中I型和III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而II型属于星状病毒科,三者在抗原上互不交叉,但引起的症状与病变很相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桂林市养鸭场出现典型病变的病死鸭中分离到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其进行培养特性、形态特性、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其中14株为Ⅰ型,4株为Ⅱ型,1株为X型,3株为Ⅺ型;I型为桂林地区的优势血清型,占63.64%(14/2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大多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和头孢噻吩比较敏感,而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和利福平不敏感,且具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各养鸭地区均有流行,给养鸭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知世界上RA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也已发现7个血清型,分别是1,2,6,10,11,13,14型,另外,3、5型亦有过报道。禽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eoli,简称E.eoli或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传染病的总称,呈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技术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根据已发表的鸭疫里默氏杆菌15型CVL110/89株编码42-kDa主要外膜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建立PCR方法,对7个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纯培养菌及野外病死鸭病科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个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纯培养菌DNA都可扩增出809bp的DNA片段,而对照的2株大肠杆菌和1株沙门氏菌纯培养物DNA扩增结果为阴性;在对24只不同鸭场病死鸭肝、脑的检测中,脑的检出率为19/24(高于细菌分离的13/24),肝脏的检出率为11/24(高于细菌分离的8/24)。由此可见,建立的PCR技术可用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鉴定和快速诊断(取脑组织)。但此方法是否对其他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也适用,有待于收集这些血清型的菌株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鸭疫里氏杆菌不同血清型广西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广西部分地区9个发病鸭场的病料中分离出9株疑似鸭疫里氏杆菌,经培养特性、形态、染色性及生化反应特性等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RA)。RA血清型分型试验结果表明,9株分离菌中有7株(GX1、GX2、GX3、GX4、GX5、GX6、GX8)属血清型Ⅰ型;另2株(GX7、GX9)与GX1株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凝集反应,GX7、GX9株制备的阳性血清也无交叉凝集反应,表明这2株菌既非Ⅰ型又不属同型的RA。经致病性试验,GX1株具很强的致病力,能使北京鸭和本地麻鸭发病死亡,GX7和GX9株仅能使北京鸭发病死亡,而不致本地麻鸭发病。结果表明,广西存在着不同血清型的RA,而且有的菌株致病性很强。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播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简称鸭肝炎。至少可以由3种独立的病毒引起,分别为I型鸭肝炎病毒(DHV-1)、Ⅱ型鸭肝炎病毒(DHV-2)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3),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而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传染病,俗称“大头瘟”,现普遍认为其病原有3个血清型,即1、2、3型。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血清型主要为1型,并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市,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鸭肝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它病程短,发病率高,传播快,死亡率高。鸭肝炎病毒(DHV)有Ⅰ、Ⅱ、Ⅲ3个血清型,其中Ⅰ型、Ⅲ型为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病毒,Ⅱ型为类星状病毒。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性,在我国流行的病原多为Ⅰ型鸭肝炎病毒。此病一年四季内均有发生,但常发生在春或冬季。本病主要通过消化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雏鸭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不足一周龄的无母源抗体的雏鸭最易感,病鸭突然发病,病程短促,数小时即死亡,死亡率高达90%。DHV有三种血清型,无交叉保护作用。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在国内,I型鸭病毒性肝炎有多次流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在鸡胚上增值,引起鸡胚规律死亡,所以鸡胚中和试验是常规方法,在该病的检测上仍有切实的应用价值,选择合适的鸡胚适应毒株对鸡胚中和试验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通过一系列实验,筛选确定(DHV)的适用毒株,毒力适中,鸡胚死亡规律整齐,方便实验判断,几年来检测进境水禽6群,皆无鸭病毒性肝炎鸡胚中和母源抗体,检测免疫群鸡胚中和抗体滴度40~80倍,阳性对照血清中和保护滴度1 280倍,毒株稳定实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病理性特点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临床上以角弓反张为特征。鸭肝炎病毒可分为I型、II型和III型,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流行,且以I型鸭肝炎病毒流行最为严重。另外,还可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3个地方品种鸭为研究对象,测定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部分序列,序列用Clustal X软件对准,用DNAsp软件分析SNP位点。结果表明:3个地方品种鸭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共发现12个突变位点,产生13种单倍型,其中9种单倍型为3个鸭品种所特有;品种平均多态性与核苷酸多态分别为0.68%和2.15%,3个鸭品种均有其特异位点。  相似文献   

16.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II型和III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如果防制不当,死亡率很高,对养鸭场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1Ⅰ型DVHⅠ型DVH最早由Levine和Hofstad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Levine和Fabricant(1950年)用鸡胚分离到了Ⅰ型DHV。1953年后,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前苏联、印度、日本等国相继报道了该病。我国黄均…  相似文献   

17.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从我国分离到的130株鸭病原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型(Outer membrane protein patterns,OMP型),其中O93、O92、O78和O76优势血清型53株,O46等30个其他血清型分离株77株,这些分离株共产生了4个OMP型,其中OMP-1型81株,占62.3%(81/130),覆盖O93、O92、O78和O76等29个血清型,占85.3%(29/34),为主要的OMP型;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A基因(ompA)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9株优势血清型和1株O46血清型的鸭大肠杆菌中分别扩增得到omp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优势血清型9个菌株的ompA均由1 171个碱基组成,均只有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 053 bp,编码由350个氨基酸组成的前外膜蛋白A(pro-OmpA),前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成熟的OmpA由3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O46菌株的ORF全长1 041 bp,在400-411 bp位缺失了12个碱基,成熟的OmpA由3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10个鸭致病性E.coli的ompA基因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相似性达95.8%~100%。  相似文献   

18.
不同血清型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的部分特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国外已报道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已存在21个血清型(1~21)[1,2,3]。我国也已发现多个血清型RA,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菌株,除1型和2型被明确外,其它血清型未能指定编号,但被分成几类,并暂时命名为CAU3、CAU4和CAU5型,以便与1型和2型相区别;另外还有少量分离株不属于1、2、CAU3、CAU4、CAU5型[4]。为使血清型命名标准化,本试验以1~19型鸭疫里氏杆菌参考菌株为标准,采用本菌分型的常用方法,对国内分离株进行了研究,并…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鸭疫里默氏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9年3月-2000年12月,从福建省103个肉鸭场采集具有典型三炎(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的病(死)鸭肝脏116份,共分离到细菌107株,细菌的分离率为92.2%,其中鸭疫里默氏菌84侏,占78.5%;大肠杆菌23株,占21.5%。在分离鉴定的84株RA中,血清1型占25.0%,2型占60.7%%,13型占1.2%,未定型占13.1%。可见我国目前流行的鸭疫里默氏菌其血清型已发生了明显变化,2型和1型已成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其中2型为优势血清型,此为省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病死率高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这三个型病毒在血清学上有明显差异,无交叉免疫性。Ⅰ型鸭肝炎病毒又称古典株,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多属此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