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耕还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行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管理需要,运用Delphi法、AHP法、AHP-Delphi法、把握度-梯度法和最大熵-最大方差法,通过对指标体系科学筛选,确定权重,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确定可以量化评价的退耕还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趋势性需要。已有的效益评价体系主要反映在生态效益、费用成本和产出收益等方面。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尚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通过对规范指标筛选原则、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动态更新的指标库等方法实现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化的可行性的探讨,认为指标库的首要特点应是动态更新性,可借鉴美国EBI指标体系管理及更新方法管理指标库。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以生态效益评价为重点,又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加强对我国效益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效益评价的准确客观性、不同时空研究的可较性等。采用指标库方法建立我国退耕还林效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林业工作参考》2009,(2):73-83
前言 本标准的制定为及时、准确、规范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变化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效,并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政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国家已累计安排退耕还林任务3.44亿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使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的项目,并且涉及面广,工作对象复杂多样,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对此开展了众多的研究;同时,国外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出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恢复等目的开展了类似我国的退耕…  相似文献   

5.
黄山区退耕还林三大效益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区位于"两山一湖"旅游热线的中心,实施退耕还林,对保持水土、美化景观、改善和优化生态、实现山川秀美、促进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巴东位于三峡库区,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县,工程建设6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笔者对该工程的建设效益作一客观评价,以指导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参考100余篇国内外文献,对防护林效益的概念、范围、评价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防护林效益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全省12个退耕县、12个退耕村和120个退耕农户进行了连续8年的效益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有效地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能够稳定地增强粮食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已在河南省实施、巩固了20年,目前正处于前一轮退耕还林已经结束,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的关键时期.将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县(市)作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样本县(全省重点监测区域),每年对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监测,取得了科学、真实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延安市宝塔区赵庄流域退耕还林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该流域定型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林草用地比例完全符合“山川秀美“所要求的景观外貌,森林覆盖率44.14%,加上封禁面积,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5.0%,若再加上果园面积,植被覆盖率达82.13%;实地观测减沙效益平均达到了83%,有效地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该流域实施4年来共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74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该流域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模式在黄土高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邯郸市退耕还林工程区乔灌混交、乔草混交、林药间作和荒山水土保持林营造等主要造林模式进行总结,分别对其一技术思路、技术措施和效益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太行山区其他退耕还林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鄂西地区退耕还林三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和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以生态型经济林植被配置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其次分别是生物篱模式和水土保持林模式,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是在1998年洪涝灾害发生、沙尘暴频度和强度逐年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而启动的一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经过20年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立足对退耕还林效益监测项目的科学研究,通过数据和客观评价,反...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集约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麻江、黎平县退耕还林集约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表明:各造林类型植被截留量、土壤持水量、林分总蓄水量随生物量、土壤厚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层较厚、造林年限较长的林分地上部分持水量所占比值小于地下部分;不同造林类型固土效益显著优于其对照,侵蚀模数平均小于对照57.1%.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退耕区内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并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流转,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草)工程自2000年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武川县开始试点示范,到2002年在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全面开展,全市累计退出坡耕地40.02万亩,完成还林(草)面积147.69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1.05%。全市共兑现粮食7000万公斤,兑付现金1400万元。  相似文献   

17.
鄂西南退耕还林不同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鄂西南6种退耕还林经营模式,进行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效益由高至低为厚朴+箬竹模式(密植茶园模式(杉木+毛竹模式(杉木+桤木模式(香椿纯林模式(日本落叶松纯林模式;混交模式比纯林模式的生态功能发挥更好。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两大地貌类型组成,是华北地区生态极度脆弱区,在该区实施退耕还林,以粮食换林草,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布局,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上举世瞩目的工程.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秭归县茅坪镇中坝村退耕还林的现场详细调查,主要是水土保持经济林的单位面积效益进行评价,并使之与退耕还林前的农业生产效益相比较,阐明退耕还林的经济可行性和采取合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