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双面垂直板不连续电泳法对298头牦牛(其中大通牛场家牦牛133头,半血野牦牛131头,野牦牛2头,山丹军马场牦犊牛30头)的血清白蛋白,运铁蛋白,血红蛋白,α-淀粉酶、酯酶及碱性磷酸酶等6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类型牦牛血清白蛋白、运铁蛋白、血红蛋白、α-淀粉酶成年个体之间无差异,故为单态.②犊牦牛血红蛋白和成年牦牛之间差异较大,反映了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1~3月龄犊牛有4种类型Hb,较成年牦牛多了2条泳动快的带,分别为HbF1和HbF2.牦牛出生后,HbF2先消失F1后消失,表明个体发育过程中,HbF1、HbF2基因的表达先后被抑制,HbF2被完全抑制,HbF1基因仍有部分表达,表现在成年牛Hb电泳谱型上HBF1位置仍有一条浅带,而HbF2则完全消失.③酯酶和碱性磷酸酶位点存在多态现象,碱性磷酸酶依其电泳图谱上有无A带分为A型和O型2种,在60头牛中,A型有3头,O型57头,分别占5%和95%.由于酯酶是催化酯类化合物水解的酶系而非单一的一种酶,依其电泳行为和染色行为在电泳图谱上可分3个区域,1区(阴极)由3~5条带组成,Rf值在0.3~0.45之间,染色呈紫黑色,2、3两带为强带,但少数牛6、7、8三条带为强带,各带的泳动率也和正常牛不同,为稀有类型.3区(阳极区)1~2条细带组成,Rf值在0.45~0.55之间,染色为红色,出现在少数牛中.根据带数和谱型可将牦牛划分为11种类型,家牦牛和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牦牛,荷斯坦牛,F1(犏牛),F2(尕利巴牛)代杂种牛的血红蛋白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青海荷斯坦牛的Hb电泳型呈多态性,而青海牦牛的Hb只呈现出单态;2、犏牛的Hb电泳型为多态,除表现双亲的Hb特征外,还出现了犏牛所特有的带型;3、尕利巴牛的Hb电泳型比较复杂,表现出了四种类型,除了表现亲本的Hb特征外,也出现了具新型Hb类型的个体;4、随着级进代数的增高,牦牛远缘杂种后代的Hb电泳型变化愈来愈复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牦牛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SDS-PAGE研究了108头麦洼牦牛和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AS-PAGE分析发现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依次为A:208kd,B;200kd,C:196kd,D185kd,分子量大于荷斯坦牛。麦洼牦牛MUC1基因座受A、B、C、D4个复等位基因支配,有9种基因型;九龙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C、D3个复等位基因支配,显示5种基因型,两品种牦牛乳MUC1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均偏离哈代-温伯格定律(P<0.01),麦洼牦牛乳MUC1基因座遗传变异程序大于九龙牦牛。  相似文献   

4.
牦牛在牛亚科中的分类地位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根据普通牛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家牦牛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了家牦牛细胞色素6(Cytochromeb)基因的全长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Ovisaries)为外类群,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牛亚科不同物种间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转换/颠换比值为4.9,突变未达到饱和状态;牦牛与牛属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8.0%~8.6%,大于牦牛与美洲野牛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家牦牛与野牦牛首先聚为一类,再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牦牛与美洲牦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而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结果支持现在的家牦牛和野牦牛都是同一祖先原始牦牛的后代,推测两者分化时间大约为0.55百万年前;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牦牛属的观点,牦牛属包括家牦牛和野牦牛两个种。  相似文献   

5.
家蚕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浓缩胶3.3%,分离胶6.5%,分析家蚕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表明,家蚕血淋巴SOD在大部分供试品种中能明显看到两茶酶带,少数品种只能见到两条弱带或仅存在一条活性带。品种间酶带的宽度及染色程度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家蚕血淋巴SOD以Cu/Zn-SOD型为主,少数品种中亦可能存在Mn-SOD型与Fe-SOD型。家蚕肠液SOD同工酶也有两条弱酶带,其SOD酶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6.
奶牛TLR2基因遗传变异与乳房炎体细胞评分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中国荷斯坦奶牛、三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共207头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和创造酶切位点RFLP(CRS-RFLP)技术对其TLR2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发现TLR2基因第2外显子上T/G,G/A和G/A 3个突变,分别是EcoRⅤ,HaeⅢ和HhaⅠ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多态位点,其中T/G突变引起蛋白质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的变化。对3个酶切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χ^2检验表明:中国荷斯坦奶牛、三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在3个酶切多态位点都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中国西门塔尔牛在3个酶切多态位点PIC为最高。运用SAS9.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3个酶切多态位点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三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体细胞评分(SCS)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3个酶切多态位点中,只有EcoRⅤ酶切多态位点BB基因型个体的SCS显著低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P〈0.05),说明BB基因型可能为抵御乳房炎的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供绿啄木鸟的基础生理、生化指标依据,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PAGE)的方法对绿啄木鸟雌雄个体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绿啄木乌雌雄个体血清蛋白谱带数分别为13条、10条,电泳迁移率(Rm)为0.33,0.351,0.498处出现的谱带为雌性个体所特有。雌雄个体间血清蛋白谱带分布和蛋白质活力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母牦牛内生殖器官的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选用甘南玛曲不同年龄的母牦牛共20头,分为1月龄,1岁,2岁和成年四组,每组各5头。对其卵巢,输卵管和子宫(角,体,颈)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牦牛内生殖器官的形状,位置大体上与奶牛相;但与同龄牛相比,其体积明显较小,位置相对固定。牦牛卵巢,输卵管服宫的大小及坦均上的增长而变大(或增粗),各年龄组间差异显(P<0.05);同一年龄组间两侧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大小基本一致(P>0.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太平鸟的生理、生化指标,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对太平鸟雌雄个体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太平鸟雌雄个体的血清蛋白谱带总数不同,分别为21条、23条,在电泳迁移率为0.114,0.134,0.168,0.383位置处的4条谱带为雄性个体所特有,在电泳迁移率为0.194,0.349位置处的2条谱带为雌性个体所特有,雌雄个体血清蛋白的相似系数为0.863 6,雌雄个体间血清蛋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搜集苏州市牛奶公司一牧场1996年1月到1997年12月间分娩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资料。结果显示(1)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季节关系较大,6-9月与其它各月间差异极显著;(2)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胎次有关,2-3胎牛与其它各胎次间差异极显著;(30胎衣不下的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同胎衣自行脱落牛之间差异极显著;(4)产双膜的奶牛与产单胎奶牛间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有显著差异;(5)流产牛与正常分娩牛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11.
接近初情期的牦牛和黑白花公牛各3头,于代谢厩中进行精料型(精粗比为4:1)和粗料型(精粗比为1:4)日粮条件下的氮平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论牦牛还是黑白花牛,干物质采食量(DMI)、粪氮(FN)、尿氮(UN)和干物质消化率(DMD)均随精料含量上升而升高(P<0.01),而进食氮(NI)的利用效率则随NI的升高而下降(P<0.01)。在粗料型的日粮条件下,牦牛对NI的利用效率(58.2%)高于(P<0.05)黑白花牛(49.0%),二者的DMD(45%)无差异;而在精料型的日粮条件下,NI的利用效率(22%)和DMD(64%)均不随牛种而变化(P>0.05)。从这些结果得出结论:牦牛与黑白花牛消化道的吸收效率是一样的,在精料型日粮条件下,牦牛机体组织存留氮的能力低于黑白花牛;在粗料型日粮条件下,牦牛比黑白花牛更能有效地利用蛋白资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引入陕西的120只非洲黑颈鸵鸟行为、生命体征、生产性能、抗病性能研究。结果发现,非洲黑颈鸵鸟引入陕西关中地区后三大生命体征平稳,抗逆性强,采食行为、性行为正常,生长发育、繁殖性能保持稳定上升状态。子二代种鸟的开产日龄无异于原非洲种鸟,且产蛋数、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于开产第三年时达稳产、高产状态。子二代鸟在生长速度方面与子一代鸟比较,表现为平均日增重曲线峰值前移和达90公斤体重的饲养月龄提前一个月。非洲种鸟引入后,表现出了该物种独特的适应性、抗逆性及优秀的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13.
对牦牛和牦牛与黄牛杂交1-3代牛的睾丸进行了比较组织学的研究,结果表明:F1代牛睾丸中可见少量的初级精母细胞,F2代牛睾丸中可见少量的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F3代牛睾丸中具备各级生精细胞和精子。  相似文献   

14.
利木赞肉牛改良宝丰郏县红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利木赞牛对郏县红牛的改良效果。本试验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岁利郏F1公、母牛的体尺、体重、并与相应年龄和性别的郏县红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利郏F1公、母牛各项指标或极显著地高于后者,表明利用利木赞肉牛对郏县红牛进行杂交改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牦牛,黑白花牛及其远缘杂种RAPD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80个具有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对牦牛、黑白花牛及犏牛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有7个引物扩增出清晰且具多态特征的条带,其中,F15(CCAGTACTCC,564-125bp)可作为区分牦牛与黑白花牛的重要 的。 试品种相似性指数分析表黑白花牛与犏牛的遗传距离最小(0.5942);黑白花与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0.6456);而犏牛与牦牛的遗传距离居中(0.6410)。群体遗传多样  相似文献   

16.
6头中国西门塔尔杂交二代公犊用于小牛肉生产试验。结果显示:经223d育肥,试验末期平均体重达到了221.58kg,日增重0.578kg,每头牛可获利365.36元。说明利用中国西门塔尔二代杂交牛和饲草料资源开展小牛肉生产在高原地区,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头中国西门塔尔杂交育肥牛可获得18.07kg的高档牛肉,高档肉块重量占到活重的8.90%;优质牛肉22.95kg,优质肉块重量占到活重的11.31%。从牛肉产量上证明中国西门塔尔二代杂交牛可以作为高原地区生产高档优质牛肉的肉用牛种。  相似文献   

17.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研究利木赞牛对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本试验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岁利木F1代的体尺、体重,并与本地黄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本F1代牛生长发育快,各月龄体重、体尺比本地黄牛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黑白花奶牛引种改良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认为,中国黑白花奶牛与日本黑白花、德国黑白花和丹麦黑白花奶牛比较接近,与美国黑白花奶牛差异较大。用美国黑白花奶牛提高中国黑白花奶牛的乳用性能比较理想。此外,还发现杂交1代所具有的性能表现更接近母亲品种,具有母体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牦牛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对无污染的牦牛奶、肉等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的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结果发现,与当地牦牛相比,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与本地牦牛杂交的F1代公母犊牛的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犊(P<0.05),其中娟姗牛、安格斯、野牦牛的杂交F1代的公犊牛初生重分别提高了30.12%、18.21%和13.21%;3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7.89%、3.70%和1.94%;6月龄体重分别达到了81.26±1.23kg、79.26±1.04kg和78.42±1.13kg,而母犊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77.78±2.26kg、78.07±1.97kg和75.85±1.32kg。因此,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与牦牛种间杂交育种可显著改善犏牛生产性能,这将为提高甘南牦牛生产性能、生产优质牛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