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性核不育亚麻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辉  丁维 《华北农学报》1996,11(2):38-42
利用显性核不育亚麻的育性稳定、不育株标记性状明显等遗传特点,进行了轮回选择、品种改良、培育新品种等多种利用途径的探讨。选育出产量超对照(内亚二、三号)8.1%~18.9%的优良品种“内亚四号”;改良了“内亚二号”不抗枯萎病的缺点;创建了两个轮选群体;选育出20个品系和一大批优异的单株材料。  相似文献   

2.
核不育油用亚麻开花习性与杂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不育油用亚麻的开花习性与普通亚麻基本相同.其开花数与开花所需日数与气候条件和植株分枝多少有关,且比可育株为多.亚麻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开花顺序相似,均自上而下,由里向外交替开放,各分枝的小分枝也是如此.晴朗的高温低湿天气,清晨5—6时开始开花,8时左右花全开,15时左右花才凋谢.而在低温高湿天气,不育株花的开花与凋谢时间推后.核不育亚麻的柱头生活力可以维持3—4天,以开花当天与次日的生活力最强,结实率最高,故配置杂交组合应在开花当天或次日进行,结实效果最好.花粉生活力的强弱,与温度高低也有关,在低温或冷凉条件下保存花粉,寿命最长,高温下保存的则较短.核不育亚麻作异交后,能分离出约占一半的不育株.其异交结实率的高低,将关系到育种工作的成效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核不育亚麻不育性与标记性状的遗传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H5A不育系的F、F2(地不育株与可育株姐妹交及可育株自交)兄妹交、回交后代的性状观察,发现上述各群体后代中,只出现了白花、白种皮不育株和蓝花、褐种皮可育途中亲本型,而未出现重组类型。证明了不育性与花色、种皮颜色表现出不是紧密连锁就是完全连锁或一因多效。  相似文献   

4.
胡继金 《作物学报》1991,17(3):192-19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核不育亚麻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找到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不育株和可育株整个营养生长时期的变化规律;同时发现了不育株和可育株雄蕊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雄性不育基因调控了同工酶的形成和差异,进而影响了相应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核不育亚麻不育株与可育株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辉  陈鸿山 《作物学报》1991,17(3):198-20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核不育亚麻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找到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不育株和可育株整个营养生长时期的变化规律;同时发现了不育株和可育株雄蕊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雄性不育基因调控了同工酶的形成和差异,进而影响了相应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252条10-mer随机引物对遗传背景相似的可育株和不育株亚麻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在不育株与可育株之间寻找DNA的多态性差异带,结果发现,在252条随机引物中有2条引物(即S62和S135)可分别得到1个与显性核不育的雄性基因有关的RAPD分子标记为S62-500和S135-350。  相似文献   

7.
亚麻显性核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对亚麻育种以及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利用这一优良生物性状,很有必要对其相关基因进行标记、克隆和序列分析.通过使用252条10-mer的随机引物对遗传背景相似的兄妹杂交分离出的17对可育株和不育株亚麻进行RAPD分子标记,得到三条差异片段,通过回收、克隆及测序,然后用BLAST进...  相似文献   

8.
肖国樱 《种子》1991,(4):32-32,51
1989年以来,光敏核不育系选育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选育,以及光敏核不育水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兹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陈文强 《耕作与栽培》1996,(4):32-32,45
论贵州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对策陈文强(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过度是减少种子生产程序、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实现水稻生产上新台阶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实现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的过度,关键在于选育出具有生产实...  相似文献   

10.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浩华 《种子》1990,(5):31-33
光敏核不育水稻,是石明松于1973年在一季晚粳稻“农垦58”大田中发现的。1985年10月通过览定,定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并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名称后加“S”标志之。迄今,对此已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主要研究了原始农垦58S育  相似文献   

11.
显性核不育亚麻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及核心种质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核不育亚麻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构建了核不育亚麻核心种质库。以78份核不育亚麻资源材料为研究材料,通过10个农艺性状的形态学观察、RAPD标记和聚类分析,采用随机抽样和最大遗传距离法结合的策略,构建了由22个材料组成的核心种质库。通过各性状的均值、方差、变幅及变幅保持率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根据10个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78份不育亚麻种质资源,可分为8个类群,其欧氏距离在0.394 0~10.709 1之间,均值为4.050 0。而根据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将其可分为3个类群,其遗传相异系数在0.013~0.897之间,均值为0.361。构建的核不育亚麻核心种质库基本上能够代表原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白粉病是油用亚麻的主要病害之一,但由于抗病资源缺乏及相关基因挖掘与利用目前还较为欠缺,严重制约了油用亚麻抗白粉病育种。鉴于此,以前期EMS诱变所获得高抗白粉病材料H98-1与极感白粉病材料D367为亲本,采用混池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ant analysis,BSA)对亲本和抗感F2混池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抗病基因的候选区域;进一步采用BLAST软件对候选区间内的编码基因进行深度注释,鉴定出抗白粉病候选基因。结果表明,H98-1抗白粉病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主要位于油用亚麻2号染色体12 436 438~12 438 246、12 475 667~12 476 462、12 478 211~12 479 109区间及4号染色体上14 120 916~18 541 859区间内,总长度4.43Mb,包含844个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蛋白质转运、信号转导等过程。经基因注释、代谢通路分析及文献分析,筛选出11个可能与油用亚麻抗白粉病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水稻核雄性不育可分为显性核雄性不育和隐性核雄性不育两大类。隐性核雄性不育可分为普通核雄性不育、光敏核雄性不育、温敏核雄性不育和光温互作核雄性不育四类。光敏核雄性不育有长日不育型和短日不育型两种。温敏核雄性不育有高温不育型和低温不育型两种。华南地区以选育不育临界低于24℃的高温不育型温敏核不育系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以选育不育临界低的长日不育型光敏核不育系为首选育种目标,而北部地区宜选用低温不育型温敏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5.
夏尊民  曹洪勋  刘蕊  韩喜财  宋鑫玲  曹焜 《种子》2022,(7):119-124+2
本试验对引进的84份国内外油用亚麻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性状在大庆盐碱地条件下进行了测试鉴定。结果表明,11个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中分茎数、单株粒重和单株蒴果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分别为134.9%、65.4%和57.2%;蒴果大小和含油率的变异系数小于10%,分别为6.5%和4.1%。采用相关性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并依据4个主成分算得每份资源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欧氏距离D=12.5水平下,将84份油用亚麻资源分为五大类群,各类群主成分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依次为-0.676、-0.317、0.909、0.975、3.468。  相似文献   

16.
龚慧明  贺浩华 《种子》2006,25(9):42-45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是水稻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从该材料的遗传规律、基因定位、育性转换规律、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亚麻,为亚麻科,亚麻属,一年生草本。亚麻有纤维用、油用和兼用3种。现将纤维用亚麻的种植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选茬、选地及整地1.选茬、选地。亚麻应实行4~5年的合理轮作,忌重茬或迎茬种植。宜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平川地、平岗地和排水良好的二洼地种植。土  相似文献   

18.
以油用亚麻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锌肥对宁南山区旱地油用亚麻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锌肥有利于促进油用亚麻苗期的生长发育,改善油用亚麻植株高度、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及农艺性状指标,增加油用亚麻产量,以施锌肥30.0kg/hm 2处理产量最高,为1 111.65kg/hm 2。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三轮平均在5%以上.从单个性状的遗传进度看,集团选择效果最大;对群体的改良,以混合选择最优,其次是回交混合选择,二者均有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而集团选择不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就选择阶段而言,集团选择、混合选择和回交混合选择分别在第一、二、三轮选择效果最高.本文还对小麦轮回选择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2012-2017年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用显性核不育系宜15A与恢复系11-6052配制育成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宜油31。在2016年、2017年四川省油菜新品种联合试验中平均产量2330.25kg/hm~2,比对照德油6号增产6.03%,种子芥酸含量0.127%,菜籽硫苷含量25.34μmol/g饼,含油量43.58%。该品种于2020年9月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GDP油菜(2020)5101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