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当前我国可耕种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的现状,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玉米种植在农业建设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要使玉米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必须更新相关的种植技术和方法.目前,地膜玉米种植技术颇受欢迎,其有着地理、气候、温度等多方面的优势,但近些年因为种植人员的操作和使用方法问题造成玉米产量明显降低.基于此,对地膜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2.
玉米不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还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对保障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玉米种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玉米种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发展过程还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保障玉米种植的效率和质量,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还需不断寻找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新技术,以充分发挥新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金萍  郭忠 《水土保持研究》1996,3(3):131-135,145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质性测验和方差分析方法,对晋西坝地玉米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在当地一般施肥水平的干旱年份,坝地玉米的最佳种值密度为45000株/hm^2~52500株/hm^2,而52500株/hm^2较45000株/hm^2在年际间表现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王玉珠 《南方农业》2021,(11):39-40
玉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农作物,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玉米高产种植新型技术越来越多,玉米生产总量有了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保证玉米的产量,需要关注与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基于此,阐述了我国的玉米种植现状,详细分析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同时从病害与虫害两个方面分析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旱地玉米生产受降水分布影响,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之间波动较大.为探究种植密度和品种对不同降水年型旱地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设置4个密度(52500、67500、82500和97500株/hm2)处理,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于2013—2018年连续定位测定收获期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旱地玉米穗长和穗粗...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玉米立体种植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立体种植中春马铃薯、春玉米、秋马铃薯、花椰菜,1年4收模式为例,阐明玉米为马铃薯遮阴,使薯块周围的土温降低5~7℃,避免了高温对马铃薯的热害.同时宽窄行玉米又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性能.马铃薯、花椰菜利用冷凉气候、玉米利用温热气候,避免了晚播夏玉米的低温冷害.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又能利用小气候减灾避害,从而获得666.7m~2产玉米超500kg,666.7m~2产值2000元的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山区玉米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优化改进。玉米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以及玉米质量的高低。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摒弃山区玉米种植技术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在山区玉米品种的选择、施肥以及灌溉等方面进行改进。基于此,就山区玉米种植技术的优化管理以及改进措施展开详细论述,不断提高山区玉米的综合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奈曼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水的分布特征和趋势分析对于研究区域水分动态和水资源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奈曼旗气象局49a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该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特征,结果表明:奈曼地区49a来平均降水量为351.7mm,春季降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逐年减少,夏季降水最多,为年平均降水的68.6%;年降水中以7月的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总量的30.4%;降水量介于300~350mm的年份最多,占28.6%,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份占63.3%。年降水300mm以上的概率为67.4%,而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概率仅为38.8%;降水年际变率较大,变异系数为25.1%,总体趋势是降水逐年减少,有趋于更干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鲜食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和秃尖是限制鲜食玉米种植密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和玉美头601为材料,研究在一系列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都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密度达到3600株/667 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商品率也达到最佳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密度则减产,同时商品率降低。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商品率,这些品种推荐种植密度为36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与小麦、水稻共称为三大粮食作物,其本身有着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产量也相对较高,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发现,玉米种植密度会对其产量和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想要实现玉米优质高产,需要做好种植密度的合理把控.基于此,以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为例,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就如...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我国种植占比较大的农业经济作物.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种植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为了促进玉米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需要不断提高种植技术的应用水平.基于此,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板岭乡玉米种植新技术推广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肥、水处理的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和降水资料,建立了3种降水年型下施氮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式。分析施肥成本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以及降水概率信息,提出山东省各地市合理施用氮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罗彬  石琼  王荣忠  廖怀祥 《南方农业》2011,(Z1):66-67,70
利用起垄栽苕时红苕行间因起垄取土自然形成的墒沟,在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玉米秸秆收砍后放入沟内。红苕翻藤管理时,将红苕藤牵引覆盖在玉米秸秆上或利用红苕藤自然生长覆盖玉米秸秆。推广应用结果证明,该项技术费省效宏,应用前景广阔。文章详细介绍了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波  余海兵  支银娟 《核农学报》2012,26(3):623-627
为了提高玉米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本试验选用中矮杆紧凑型玉米隆平206,在6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采用种行株距(50cm×33.35cm,60cm×27.79cm,70cm×23.84cm,80cm×20.84cm)的种植模式,研究其对玉米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距50cm,株距33.35cm时,群体结构较合理,农田小气候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风等资源配合较好,各因素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日平均值分别为8571lx、28.1℃、86.6%、0.1038/ms,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隆平206的生长和发育,其光合效率最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位面积产量也最高,达到8974.5kg/hm2。  相似文献   

16.
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分析1981-2006年温度、降水、辐射各气象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调查产量变化的影响,尝试剥离和评估各气象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6年玉米生育期内,中国绝大部分玉米种植区,日平均气温、日均最高温度、日均最低温度均表现为显著升高(全国尺度,平均每10年依次升高了0.39℃、0.37℃和0.40℃),日较差、降水和辐射则仅在部分地区表现出显著变化,且有增有减,因区域而表现不同。1981-2006年期间,中国玉米平均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变化,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部分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还与日较差、辐射、降水变化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基准年份1981年相比,米生育期内平均温度每上升1℃、日较差每下降1℃、辐射每下降10%和降雨总量每下降10%,对中国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其中,生育期平均温度每上升1℃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相较其他因子而言,产量下降的区域(约25.1%)和变化幅度(平均约为-21.6%)都达到最大。1981-2006年,不同气候因子变化在各区域玉米产量的变化中作用有所差异,其中平均温度作为对产量影响的主导因子所占的区域比例最大(约为40%),其次是日较差(23%),而辐射和降水则比例相当,均接近20%。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和政府部门进行气候变化条件下玉米产量预测、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推动玉米种植产量的提升,还能进一步完善玉米生产体系,实现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和谐共生.为实现玉米种植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介绍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背景的基础上,解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和原理,并论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宽窄行留高茬种...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玉米种植及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薇薇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167-172
通过分析北方地区玉米生产典型区1992—2012年40个有长时间序列记录站点的物候信息与年均温度及≥10℃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年际之间气温波动,玉米自身进行着生育期的调整,年均温每升高1℃,玉米生育期大致缩短3~5 d;年均温11℃可能是春夏玉米的分界阈值,也可能是一年一作和一年两作两种种植方式的温度划分基线;东北和西北地区作物在1992—2012年间对气候变化响应程度强于华北地区,潜在适应性更强。通过本研究发现玉米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阐明玉米品种空间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玉米物候、品种及种植结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玉米鲁原单22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玉米鲁原单 2 2号是通过辐照诱变选育而成的新杂交种 ,研究了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该品种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 :单株叶面积 (LA)、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 ;而叶面积指数 (LAI)、群体叶面积持续期 (LAD)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获得最高产量种植密度为 6 5 6株 m2 ,适宜种植密度条件下抽丝期叶片的光合速率为 31 2 4 μmolCO2 ·m-2 ·s-1,叶绿素含量为 5 1 8mg·dm-2 ,最大叶面积指数为 4 72。  相似文献   

20.
施肥和降水年型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的山西省寿阳县旱农试验区,经过长达10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是不施肥处理的2.25倍;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受生育期降水量和播前土壤贮水量两个因素的影响.干旱年份,玉米产量的提高更依赖于土壤水分、养分的协调供应,施肥的增产效果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限制,合理施肥、培肥土壤、保蓄水分,可增强旱地玉米抵御干旱的能力;丰水年份和正常年份,肥料的增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丰水年份应注意蓄水保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