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续提取法区分土壤重金属元素形态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用连续提取法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在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和环境科学领域均具有重大意义,许多研究者对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较快,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就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区分方法及其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锌在不同土壤中的形态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锌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植物有效锰的形态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种方法测定土壤有效态锰含量,并加以比较和评价,从而确定出最优的土壤有效锰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种顺序浸提的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土壤的供锰状况,锰组分及其相应浸提剂为:易溶态锰(0.05ml/LCa(NO3)2)提取、弱吸附态锰(pH8.5,CaDTPA-B4O7)、碳酸盐束缚态锰(石灰性土壤,用1.6mol/LHNO3快速浸提)或专性吸附态锰(非石灰性土壤,用1.6mol/LHNO3快速浸提)或专性吸附态锰(非石灰性土壤,pH4.4,0.05mol/LCa(NO3)2+0.05mol/LCu(NO3)2提取)和氧化锰(pH2.0,0.1mol/LNH2OH.HCl)。由盆栽试验辣椒吸收的锰与土壤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易溶态锰是植物最易吸收的锰,其回归方程为:Y=-14.409+21.658X,r=0.  相似文献   

5.
我国某些旱地土壤中锌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凤祥  胡霭堂  秦怀英  史瑞和 《土壤》1990,22(6):302-306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主要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分析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主要茶园生态系统中土壤Zn的形态及其有效性.结果显示:①成土母质明显影响土壤中各种形态Zn的含量,与母质本身的特性有关;②生物 秸秆和秸秆覆盖处理能明显提高茶园土中有效态Zn与有机态Zn的含量,而对其他形态Zn的含量影响不太明显;③土壤中对有效态Zn(AZn)含量影响最大的是交换态Zn(ExZn)与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Zn(AFeZn),其次为氧化锰结合态Zn(MnOZn)、有机态Zn(OMZn)及晶形氧化铁结合态Zn(CFeZn).  相似文献   

7.
氮锌配施对石灰性土壤锌形态及肥效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分析石灰性土壤上施用锌肥后土壤中锌的形态变化,研究锌肥的有效性及后效,为指导合理施用锌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潜在性缺锌的石灰性土壤施锌肥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增加小麦籽粒锌含量,但不同基因型反应差异很大;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存在,占全锌91.5%~97.6%,其次为松结有机态锌(1.34%~5.53%)、碳酸盐结合态锌(0.47%~1.55%);施入土壤中的锌增加了交换态、松结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但大部分转化为矿物态;种植小麦可以使土壤中的锌向有效态转化;施氮增加了小麦对锌的吸收,也增加了锌矿化的比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交换态、松结有机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石灰性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锌含量占有较为可观的比例,因此增加这两种形态储备容量是调节和控制土壤锌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锌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氮能够促进冬小麦根系对锌的吸收及在籽粒中的积累。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锌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锌的可能机制,为合理施用氮肥来提高冬小麦籽粒锌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冬小麦为试材进行了根箱培养试验。分别设置三个氮水平 (0、0.2和0.4 g/kg) 和两个锌水平 (0和10 mg/kg),分析了冬小麦地上部锌含量、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有效锌含量、pH以及六种锌形态含量。 【结果】 氮锌配施 (N0.2Zn10和N0.4Zn10) 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和锌含量。在不施锌 (Zn0) 条件下,N0.4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在Zn10条件下,N0.4和N0.2处理均显著降低根际土有效锌含量,却提高了非根际土有效锌含量。无论施锌与否,N0.4和N0.2处理均显著降低根际土壤的pH,但对非根际土壤的pH影响不大。在Zn0条件下,N0.4和N0.2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交换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及非根际土氧化物结合态锌含量,提高了非根际土交换态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残渣态锌含量。在Zn10条件下,N0.4和N0.2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交换态锌、非根际土松结有机态和紧结有机态锌及根际土残渣态锌含量,降低了根际土松结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锌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残渣态锌含量。 【结论】 氮锌配施提高冬小麦锌含量,促进冬小麦锌的吸收,可能是由于氮锌配施与冬小麦根系共同作用降低了根际土壤pH,促进土壤中锌从松结有机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交换态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向土壤中加入聚天冬氨酸后土壤中阳离子型微量元素锌各形态含量及其转化。结果表明,施入聚天冬氨酸后,土壤中锌的可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态锌、弱酸溶态锌、可还原态锌的含量显著增加,并且均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加,并于培养第50 d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0.90、1.85、6.65 mg.kg-1,与试验前相比分别增加了307.7%、81.9%、12.5%,而后趋于稳定;可氧化态锌、残渣态锌含量则逐渐减少,且于培养第50 d达到最少,而后趋于稳定。在聚天冬氨酸影响下,土壤中可氧化态锌、残渣态锌被活化,并向水溶态锌、弱酸溶态锌、可还原态锌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土壤锌铁铜锰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各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特性有相似的规律,每个微量元素的各种形态都可以根据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划分为两组,第一组形态分布百分率与植物有效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第二组则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而第一组的形态为主要的有效养分源,第二组的形态很难为植物提供有效养分,减少相应元素转化为第二组的形态和增加第一组各形态的储备容量是调节和控制土壤营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铜锌锰钴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裕顺  吴铁铮 《农业环境保护》1992,11(3):118-122,128
  相似文献   

12.
湿地土壤磷分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植物所利用的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湿地作为响应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土壤磷分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湿地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划分、分级方法,对应用较广的磷分级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土壤无机磷分级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相似文献   

14.
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形态和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稀土元素的连续分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建国  邢光熹 《土壤》1992,24(4):215-218
研究了土壤中稀土元素形态的连续提取方法,并对34个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与土壤性质的相关进行了分析,对本方法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铜形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平  王辉  董元华  张绪美 《土壤》2013,45(5):910-917
选取以猪粪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BCR连续萃取法,研究了不同用量、含不同Cu浓度、不同Zn浓度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Cu形态变化的影响。选取15,30,45 Mg/hm2 的施肥量进行对比,发现增施有机肥使土壤Cu的氧化物结合态显著减少,有机结合态显著增加,土壤中Cu的活性态含量总体减少。Cu浓度较高的有机肥施入土壤后,使土壤Cu的酸提取态和有机结合态明显增加,增强了土壤Cu的活性。土壤中Cu、Zn的交互作用体现了两种元素对土壤不同组分吸附的竞争优势,相对来说Cu与土壤有机物的亲和力更强,Zn浓度升高能置换出土壤中氧化物结合态Cu。  相似文献   

17.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胡佩  周顺桂  刘德辉 《土壤通报》2003,34(3):229-232
讨论了土壤磷素形态和有机磷有效性研究进展,分析了传统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局限性,综述了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的研究进展,特别详细地描述了Hedley法和Guppy法。  相似文献   

18.
氮锌配施能促进冬小麦根土界面锌的有效性及化学形态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促进冬小麦对锌的吸收和累积。研究氮锌配施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泌的有机物对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为氮锌配施通过影响冬小麦根系活动进而提高土壤锌生物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石灰性土壤为试验材料进行土壤培养试验,分别设置两个施肥水平(0、N 0.2 g/kg+Zn 10 mg/kg)和9种有机物处理(不添加有机物、顺乌头酸、巨头鲸鱼酸、3,5-苯丙氨酸、甘氨酸、环拉酸、羟脯氨酸、葡萄糖-1-磷酸、延胡索酸),培养0、30、90、150 d时取样,分析土壤pH、有效锌和锌形态分级含量。在培养30 d时,在不施氮锌条件下,添加巨头鲸鱼酸、3,5-苯丙氨酸、甘氨酸、环拉酸、羟脯氨酸、葡萄糖-1-磷酸能显著降低土壤pH;在氮锌配施条件下,添加顺乌头酸、巨头鲸鱼酸、3,5-苯丙氨酸、甘氨酸、环拉酸、羟脯氨酸、葡萄糖-1-磷酸能显著降低土壤p H。在培养30 d时,在不施氮锌条件下,外源添加有机物对土壤有效锌含量无显著影响;在氮锌配施条件下,添加顺乌头酸、3,5-苯丙氨酸、甘氨酸、羟脯氨酸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同时,在不施氮锌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整理出一种适用于研究土壤、污泥中微量元素存在形态的分级方法。旨在预示土壤中或投入土壤中微量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不足或过多,以保护植物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环境问题。随着对重金属元素迁移和积累行为研究的深入,已经认识到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更大程度上是由其形态分布所决定。主要介绍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存在的形态,探讨了其形态化学分析中的提取剂选择及提取方法,总结了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态分布的内在和环境因素,对于深入了解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