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它是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给奶牛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发病原因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原因与分娩后血钙浓度、  相似文献   

2.
<正>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它是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给奶牛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发病原因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原因与分娩后血钙浓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 ,已成为广大农户致富的有效途径。但奶牛产后瘫痪 ,尤其是高产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的明显增高 ,严重影响着奶牛业的发展。笔者结合十几年的临床实践 ,就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介绍如下。1 发病原因奶牛产后瘫痪 ,是奶牛产后 1~ 3d ,以昏迷和瘫痪为特征的急性低血钙症。多发生于5~ 9岁高产奶牛。病牛大多是由于甲状旁腺机能衰竭 ,引起血钙调节机能失调。在高钙饲养条件下 ,甲状旁腺机能降低 ,分娩后骤然泌乳 ,随着大量钙的流失使血钙低下 ,而不能引起甲状旁腺素的充分分泌 ,使骨钙动员迟缓 ,肠道对钙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正>1病因奶牛产后倒地不起症是发生于产后奶牛的常见病,是由于奶牛产后血钙过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而导致其产后瘫痪、卧地不起。从临床发病率来看,晚秋至初春发生较多,怀孕第1胎及第3胎以上的奶牛多见,只有第2胎少见。大多数在产后3天内发病,5~10岁、产犊3~6胎次的母牛发病最多,愈是高产牛,发病愈多。发病与犊牛性别、体重大小、死胎和双胎无关。产后母牛发生瘫痪的原因,目前一致认为有以下3点:(1)钙随初乳丢失  相似文献   

5.
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在产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常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介绍了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以期为奶牛产后瘫痪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奶牛产后瘫痪病采用分类方法进行治疗,提高了治愈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奶牛产后瘫痪的分类根据奶牛发生产后瘫痪的原因和症状,将其分为单纯型瘫痪和混合型瘫痪。单纯型瘫痪分为单纯缺钙型瘫痪、单纯缺磷型瘫痪和单纯酮症型瘫痪;而混合型瘫痪分为酮钙型瘫痪和钙磷型瘫痪。2病例介绍2.1单纯缺钙型瘫痪此型居临床发病首位,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检查基本可以确诊,但病程较长者,需进行实验室血钙检查,疗程一般在3 ̄18d内。本型共收诊65例,治愈率95%。病例:王某饲养的1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于产后33d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高产奶牛产后瘫痪即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知觉丧失和四肢瘫痪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发病情况笔者在包场防疫监督工作中发现,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  相似文献   

8.
奶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本文统计了伊犁某荷斯坦奶牛场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1 200头分娩奶牛生产瘫痪发病情况,分娩奶牛发生产后瘫痪104头,产后瘫痪平均发病率为8.65%,以1月、12月、2月发病率较高,为11.11%~13.89%;而4月、9月、10月发病率低,为6.61%~6.71%。高产奶牛在5胎以上产后瘫痪发病率达10.30%~11.79%,而第2胎发病率很低,在3.59%。本文着重对1例典型病例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进行详细论述,采取补钙、补糖及结合乳房送风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得出了一些治疗预防的方法,为减少养殖场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产后瘫痪或乳热症 ,是奶牛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 ,给奶牛生产造成较大威胁。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综合措施防治高产奶牛生产瘫痪 ,收到较好效果。1 发病规律及原因据统计 ,在我们治疗的 358例奶牛生产瘫痪中 ,以 5~ 8岁、3~ 6胎营养状况良好的高产奶牛发病率最高 ,占发病率的 62 % ,并大多在产后 1~ 3日内发病。引起生产瘫痪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由于母牛产后泌乳 ,大量钙质进入初乳 ,超过了能从胃肠道吸收和能由骨骼中动用的钙数量 ,致使血液中钙…  相似文献   

10.
奶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本文统计了伊犁某荷斯坦奶牛场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1 200头分娩奶牛生产瘫痪发病情况,分娩奶牛发生产后瘫痪104头,产后瘫痪平均发病率为8.65%,以1月、12月、2月发病率较高,为11.11%~13.89%;而4月、9月、10月发病率低,为6.61%~6.71%。高产奶牛在5胎以上产后瘫痪发病率达10.30%~11.79%,而第2胎发病率很低,在3.59%。本文着重对1例典型病例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进行详细论述,采取补钙、补糖及结合乳房送风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得出了一些治疗预防的方法,为减少养殖场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四川奶业》2009,(2):27-28
近年来,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己成为广大农户致富的有效途径。但奶牛产后瘫痪,尤其是高产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的明显增高,严重影响着奶牛业的发展。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就谈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介绍加下。  相似文献   

12.
气温对奶牛产后瘫痪和奶牛产奶量有明显的影响。据报道,有些牧场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高达25—30%,有些高产奶牛产后瘫痪致死和被淘汰的屡见不鲜,给奶牛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而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直到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深入研究气温对该病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发病原因和降低发病率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产后瘫痪属于奶牛在生产之后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原因是日常对奶牛的饲养管理不当,造成奶牛营养代谢功能紊乱而引起发病.本文主要分析了奶牛产后瘫痪的有效防治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奶牛产后瘫痪是高产奶牛群体围产期中最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可伴发或诱发难产、胎衣滞留、子宫内膜炎、真胃移位、乳房炎、酮病等多种围产期疾病。综述了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症状、诊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防治奶牛产后瘫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奶牛产后瘫痪又叫乳热症,是奶牛生产后比较常见的代谢类疾病。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的原因较多,了解这些病因并做好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分析(1)季节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怀孕奶牛在分娩前后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等营养物质越来越多,如果赶上冬季,气温急剧下降,奶牛体内的血糖等能源不能满足代谢的需要,神经体液的调节水平等都较低,使奶牛发生产后瘫痪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环  相似文献   

16.
<正>奶牛分娩后出现肌肉无力,步伐不稳,卧地不起甚至瘫痪或昏迷时,即为产后瘫痪,且3~6胎的高产奶牛发病率最高,可达6%~8%,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奶牛局部肌肉坏死甚至死亡,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使该病得到控制,养殖户效益得到保障,本文论述并分析了该病的发病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为广大养殖户在治疗该病上提供了参考意见。1发病原因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多种多样,目前有两种主流观点,  相似文献   

17.
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分娩后发生的一种以体温降低、食欲不振、精神忧郁、四肢麻痹、卧地不起,并伴有咽、舌以及肠道麻痹等为特征症状的代谢病。阐述了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预防及治疗奶牛产后瘫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综合治疗奶牛产前产后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产后瘫痪症,属于家畜产科疾病的范畴,目前在我区奶牛养殖场时有发生,也是兽医临床上较难治疗的一种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淘汰,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经济损失。笔者自2000年以来在兽医临床上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节省开支,安全可靠,无副作用。治疗50例产前产后瘫痪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据临床资料记载,产后瘫痪多于产前瘫痪,特别是高产和体质较差的奶牛多发,多在产后1~6天发病,最急者产后1~3小时即可卧地不起而发病;产前瘫痪多在产前7~26天左右发病较高,有特殊病例在怀孕4~5个月而发病。究其原因是由于母畜…  相似文献   

19.
产后瘫痪是奶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多发生于泌乳量高、膘情好的奶牛,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造成奶牛因瘫痪而淘汰甚至死亡,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详细介绍了2例奶牛产后瘫痪病例的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经验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两例典型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断治疗,根据其发病原因,发病的特点以及临床症状,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结果表明:对于产后瘫痪治疗的方法应该依据奶牛的病情确定。并且,本人认为对于产后瘫痪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