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GA-ANN融合算法的棉田杂草特征降维及分类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识别杂草是智能化除草技术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实现棉花田间杂草的特征降维及分类识别,提出了遗传算法(GA)融合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算法。试验中共采集棉花和杂草样本195个,提取棉花和杂草的形状特征、4个方向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HSV空间颜色特征等21个参数。将21个特征参数按照一定顺序组成码串作为遗传个体,融合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算法,以实现特征参数的有效降维。对利用降维后的优良特征参数组合、全部特征参数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PCA)降维识别的准确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融合算法降维得到的不同特征组合,可将特征参数维数保持在8~13维,有效降低了特征参数空间的复杂度;融合算法平均分类准确率稳定在98%左右,明显优于PCA分析法。对降维后的优良特征参数组合进行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训练(SOM),可视化拓扑结构图表明,降维后的优良特征组合对各个类别的影响呈现出独立性、可区分性的显著特点,宽长比、H三阶矩特征与棉花样本的分类准确率呈强相关性,H一阶矩、S三阶矩对苘麻、龙葵草、灰菜、田旋花样本的分类影响显著,而对棉花样本的分类准确率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光谱的水稻叶片氮素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快速、准确地实现水稻氮素营养诊断,以中嘉早17水稻为试验对象,设置4种施氮水平的水稻栽培试验,利用便携式地物波谱仪获取240组水稻分蘖期顶三叶在350~2 500 nm的光谱数据。随机将样本划分为训练集(160个样本)和测试集(80个样本)。首先,通过多元散射校正(MSC)、变量标准化校正(SNV)、平滑算法(SG)3种方法分别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连续投影算法(SPA)对预处理后的光谱进行特征降维,选取累积贡献率超过99.98%的前24个主成分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对于经过MSC、SNV和SG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还分别筛选出12、15、19个特征波长;最后,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基于上述处理分别建立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采用MSC-PCA-SVM模型进行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其在训练集和预测集上的准确率分别达99.38%和97.50%。  相似文献   

3.
基于改进BP网络的小麦品种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小麦品种的识别准确率,以河北农业大学选育的6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小麦籽粒图像进行中值滤波阈值分割等方法预处理后,对形态、颜色、纹理3个方面进行特征提取。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对单个品种的小麦进行识别,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降维研究一次性识别多类小麦品种,最后为避免神经网络的局限性,利用PSO算法优化网络权值参数。结果表明:BP网络对单个小麦品种具有非常好的识别效果,其中河农7069品种的识别准确率达100%;结合PCA法降维后小麦品种平均的识别准确率为91.582%;利用PSO算法优化网络后识别准确率增加至94.3%,达到了更好的识别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鲜烟叶采收部位的数字化识别,进一步提升采收鲜烟叶素质的一致性,利用轮廓纹理特征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技术对不同着生部位鲜烟叶进行研究,首先,对采集的鲜烟叶图像进行图像缩放、灰度化、二值化等预处理操作,提取狭长度、矩形度等4个轮廓特征参数,进而提取鲜烟叶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GLCM)特征,并通过LDA进行特征降维,之后利用K近邻算法(KNN)对鲜烟叶部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所提取未经降维处理的轮廓纹理特征在不同分类模型中的识别准确率均达到0.80以上,可有效反映鲜烟叶部位特征。相对于主成分分析(PCA)处理和未经降维处理,采用LDA降维处理的模型识别准确率最高。所构建的基于KNN算法的鲜烟叶部位识别模型,其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准确率均达到0.99,能够较好地识别鲜烟叶着生部位。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花卉种类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卉种类识别作为植物自动分类识别的重要分支,有着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针对当前花卉特征描述存在的局限和花卉识别准确率较低的实际情况,以花卉图像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复杂背景图像采用基于显著性检测的Grab Cut分割算法进行预处理,得到单一背景图像;然后在提取花卉图像花冠(所有花瓣)颜色和形状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取花蕊区域的颜色和形状所包含的特征信息,并将提取到的18个特征融合成单一特征向量。以支持向量机(SVM)算法为基础构建分类器,通过实验确定核函数与最佳参数;对360幅自建花卉样本库(24个种类,每个种类15幅)进行训练和测试,其中240幅作为训练样本,120幅作为测试样本,并与基于不同特征组合的识别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识别率可以达到92.50%。对通用花卉样本库Oxford 17 flower进行训练与测试,选取其中340幅作为训练样本,170幅作为测试样本,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植物叶片的识别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PCA和AdaBoost.M1的植物叶片图像识别方法。首先对植物叶片图像进行图像灰度化、二值化以及边缘提取等预处理,然后提取出13个具有比例、旋转、平移不变性的植物叶片特征参数,再利用PCA对这些特征参数进行降维,最后采用AdaBoost.M1分类器对降维处理后的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和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物叶片图像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7.
应用流形学习算法研究玉米叶片病害图像的识别。首先分别利用PCA、LLE、LE算法对玉米病害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进行降维,以得到高维空间中的低维特征,然后采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LLE算法作为玉米病害灰度图像识别的特征提取算法,识别率为76.5%;对玉米病害彩色图像进行识别,识别率达到99.5%以上。研究最终提出1种在RGB彩色空间用流形学习算法进行玉米叶片病害彩色图像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获取水稻田的低空遥感图像并分析得到杂草分布图,为田间杂草精准施药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支持向量机(SVM)、K最近邻算法(KNN)和AdaBoost 3种机器学习算法,对经过颜色特征提取和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后的无人机拍摄的水稻田杂草可见光图像进行分类比较;引入一种无需提取特征和降维、可自动获取图像特征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水稻田杂草图像进行分类以提升分类精度。结果 SVM、KNN和AdaBoost对测试集的测试运行时间分别为0.500 4、2.209 2和0.411 1 s,分类精度分别达到89.75%、85.58%和90.25%,CNN对图像的分类精度达到92.41%,高于上述3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分类精度。机器学习算法及CNN均能有效识别水稻和杂草,获取杂草的分布信息,生成水稻田间的杂草分布图。结论 CNN对水稻田杂草的分类精度最高,生成的水稻田杂草分布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快速高效地识别水稻病害的种类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避免水稻减产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人工识别水稻病害效率低、识别精度不高、深度学习样本不平衡导致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融合Focal Loss与4种典型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对7种水稻病害进行分类识别。利用TensorFlow的Keras深度学习框架搭建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分类系统,使用Focal Loss损失函数解决数据集不平衡导致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采用ResNet50、ResNet101、MobileNetV2、VGG16作为特征提取骨干,对7种水稻病害进行识别。通过imgaug库增强数据,将13 543张水稻病害图像按照9∶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参与训练模型,将1 404张水稻病害图像作为测试集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搭建的数据集中ResNet50、ResNet101、MobileNetV2、VGG16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8.06%、94.26%、92.47%、97.83%。可见,在融合Focal Loss损失函数的情况下,ResNet50作为特征提取骨干训练出的模型在水稻病害图像分类中拥有最高的准确率,该成果可在实...  相似文献   

10.
牛乳体细胞中包含了多种细胞,对评价牛乳质量和诊断奶牛乳腺炎至关重要。本文以彩色显微图像为对象,研究牛乳体细胞中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类识别方法。为了降低高维的Gabor特征空间对分类效率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非负矩阵分解(NMFSNMB)与GB(2D)~2PCA融合的特征提取算法。第1步,利用Gabor-based(2D)~2PCA算法求得细胞图像的频域整体特征。第2步,利用NMFSNMB算法提取细胞的空域局部特征,将细胞图像分解成基矩阵和系数矩阵2部分,从中获取重要的局部信息。第3步,利用决策层融合策略完成整体与局部特征的融合,计算融合的匹配距离。最后1步,使用最近邻分类器识别细胞图像。该算法同时考虑到细胞图像的频域整体信息和空域局部信息,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且识别精度和识别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的总体精度为98. 50%,Kappa系数为0. 985,分类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文算法有效地结合了两种算法的优点,提高了识别系统的准确率和稳定性,同时识别速度也没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