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促进春小麦航天诱变育种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以航天搭载的小麦纯系种子00-0387、01-0089、02-0174及其相应对照的幼穗、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调查了诱变频率、分化频率和S1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航天处理及其相应对照的幼穗、幼胚诱导率均在98%以上,差异不显著。航天处理3份幼穗、幼胚的平均分化率均低于相应对照,而且品种间存在基因型差异。组织培养和航天加组织培养对S1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航天加组培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胚龄和基因型对小麦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诱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幼胚胚龄和供体植株的基因型都会影响小麦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产生。胚龄对小麦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高频率诱导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愈伤组织诱导率 (出愈率 )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在不同胚龄下差异显著。在最适胚龄条件下 ,基因型对小麦幼胚培养出愈率的影响不大 ,而主要影响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频率。在培养当代 ,以小偃 2 2、千斤早和西农 88(1)的培养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3个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用^60Coγ射线辐照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在MR1、MR2代中才观察到广泛变异,其后代在育性、株高、抽穗期、千粒重、株型、蛋白质含量等方面者发生了明显变异,这些变异较单纯用组织培养得到的无性系的后代的变异频率更大,变异范围也更为广泛,并且从MR2中得到了几个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变异株系。  相似文献   

4.
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单细胞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单细胞培养研究于1985~1995年进行,以六倍体普通小麦84—53的幼穗为外植体.在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基础上.经振荡悬浮培养获得单细胞再生植株,建立体细胞无性系,并系统研究再生植株后代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规律和遗传稳定性、体细胞无性系有利变异的选择及其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应用的可能性.本文报道有关单细胞培养和再生植株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小麦单细胞培养研究于1985 ̄1995年进行,以六倍体普通小麦84-53的幼穗为外植体,在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基础上,经振荡悬浮培养获得单细胞再生植株,建立体细胞无性系,并系统研究再生植株后代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规律和遗传稳定性,体细胞无性系有利变异的选择及其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应用的可能性,本文报道有关单细胞培养和再生植株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及其亲本Fp1,Mp1,Fp2,Mp2为试材,采用幼胚培养一步成苗法研究了胚龄、NAA浓度、基因型对小麦幼胚培养成苗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培养最适宜的胚龄为16 d;最适宜的NAA浓度为0.13 mg/L;杂交小麦幼胚出苗率明显高于自交小麦幼胚,自交小麦品种中Fp2培养成苗效果较佳。因此,胚龄、NAA浓度及基因型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实践中应协调这些因素的作用,提高组织培养效率,从而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手段愈来愈多地被育种学家用来解决小麦育种中的许多问题,对创新小麦种质、加速改良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984年澳大利亚首先证实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可遗传的,其后,美国学者又证实了利用无性系变异改良小麦品质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小麦幼穗、幼胚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已选出小麦矮秆突变系,利用离体筛  相似文献   

8.
选用幼穗、幼胚、茎尖等五种外植体进行组培,结果表明,幼穗和幼胚的分化率最高,最适宜选用进行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利用研究。对9个高粱品系的166个R2代株系进行了观察分析,除两个品系外,其余7个均有变异株系出现,其中晋粱5号的变异频率高达26%,9个品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11.24%。筛选到多个高粱骨干恢复系的无性系变异材料,并且以优良变异系R111为父本育成了优良杂交种一个,已通过审定,定名为晋杂18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麦幼胚体细胞无性系在继代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化学变化以及胚性和非胚性无性系的POD活性和组织化学差异。【方法】以小偃22等12个小麦品种(系)幼胚为试材,诱导愈伤组织,测定其POD活性,并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观察小麦幼胚胚性无性系在继代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与非胚性无性系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与非胚性无性系相比,小麦胚性无性系的POD活性较高。在组织切片上,胚性无性系(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排列有序,体积小,核大,胞质浓厚;个别细胞出现纤维素化的细胞壁,胚性细胞团与周围细胞呈明显的隔离状态,有体细胞胚和纤维素化的环纹导管出现。非胚性无性系的细胞排列松散,组织性差,细胞质稀薄,核小或无,多为薄壁细胞,其细胞壁多木质化,有木质化的导管出现。在继代过程中,以小偃22为代表的小麦品种,其幼胚胚性无性系有胚性细胞团积聚,在组织表面或内部有胚状体分化,个别组织中甚至有环纹导管出现;而非胚性无性系除具有上述非胚性细胞的特征外,不能或很少出现胚性细胞团和胚状体。【结论】与非胚性无性系相比,胚性无性系具有更好的细胞组织性和较高的POD活性,胚性细胞比例更高。小麦幼胚无性系在继代过程中发生的胚性降低与细胞的组织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小麦幼胚体细胞无性系及其继代过程的微观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由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幼胚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继代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胚性无性系和非胚性无性系的结构差异。结果发现,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的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微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体细胞之间的组织形式上,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强的小麦具有较好的细胞组织形式,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弱的小麦其体细胞组织形式也较差。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体细胞胚性无性系在组织结构上趋于无序化,且这种无序化的进程也受到小麦基因型的影响:对于耐离体培养小麦,在经历多次继代后,组织的有序化程度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对于胚性无性系产生频率低的小麦,不仅其早期培养过程中胚性细胞所占的比例较低,且组织间的有序性很快在有限的继代过程中趋于崩溃。  相似文献   

11.
沟播与覆膜对寒地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播对冬小麦越冬率以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不同,CA9088品种沟播的越冬率和产量均比平均增加1倍以上。覆膜可促进冬小麦早返青,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主穗小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容重,是提高寒地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柳枝稷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柳枝稷的不同组培条件,优化其诱导和分化培养基。[方法]以柳枝稷幼穗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获得组培苗,建立相应的植株再生系统。[结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5.00mg/L2,4-D+0.15mg/L6.BA+3.00%蔗糖+0.75%琼脂;继代与增殖培养基为MS+4.00mg/L2,4-D+3.00%蔗糖+0.75%琼脂;分化培养基为MS+0.2mg/L KT+3.00%蔗糖+0.75%琼脂;生根培养基为1/2MS+0.80%蔗糖+0.70%琼脂。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阶段培养温度为24℃,在分化和生根培养阶段培养温度为28℃。幼穗外植体的出愈率达95%,愈伤组织增殖率在800%-1000%以上,分化率达80%以上,生根率在98%以上。经炼苗后,获得的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结论]采用优化激素搭配的培养基可得到高效的诱导率、分化率和生根率。  相似文献   

13.
小麦新品种R_(59)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配 3种培养基 ,以小麦新品种R59的成熟胚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结果显示 :不同培养基中的成愈情况差异较大 ,其中培养基Ms +2 ,4 -D2 0mg/l+KT0 5mg/L的效果较好 ,成愈率高达 92 %~ 93 3%。结果同时表明 :胚芽对形成胚性愈伤组织不利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较易再生的菜用大豆品种,为遗传转化建立良好的再生体系,以‘春丰早’、‘浙农6号’、‘浙农8号’、‘沪宁95-1’、‘辽鲜1号’和‘台湾75’为材料,研究外植体类型、激素配比、接种时间、接种方式以及基因型对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类型中,子叶—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最高;B5培养基+10 mg·L-1 TDZ+005 mg·L-1 NAA+50 mg·L-1 AgNO3为最佳培养基;种子发芽10 d为最佳接种时间;子叶—子叶柄垂直接种时再生频率较高;不同品种中,‘浙农8号’再生频率最高,达8089%;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B5+05 mg·L-1 NAA。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为杂交育种选择优良亲本提供依据,选用‘石4185’、‘石H06-402’、‘济麦22’等9 个黄淮麦区广泛推广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Griffing 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了36 个杂交组合,对小麦杂种F1的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5 个性状进行了田间考察。在此基础上对9 个小麦品种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并对5 个性状进行了遗传性分析。结果表明,‘石H06-402’和‘烟农19’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作亲本时都可增加后代的穗粒数;‘石4185’和‘济麦22’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是提高千粒重的理想亲本。利用它们作亲本时都可有效提高后代的穗粒重。组合济麦22/运麦08-1、石H06-402/良星66 和石4185/济麦22 可作为大穗高产育种的重点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穗长具有较高的遗传决定度和狭义遗传力,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穗粒重和千粒重狭义遗传力较低,加性效应较小,应适当推迟选择。小穗数和穗粒数的遗传符合显性模型,对其选择宜在高代进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植物抗逆性研究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通过异源目的基因转化培育耐盐碱苜蓿品种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植物受体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是异源转化高效的基础。选取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种子萌发5~7d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及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培养基为MS 2,4-D0.1~3.0mg/L(8种不同水平)或MS 2,4-D2.0mg/L KT0.01~0.5mg/L(10种不同水平),诱导芽培养基为MS 6-BA0.5mg/L NAA0.05mg/L,生根培养基为MS。结果表明,外植体在MS 2,4-D2.0mg/L KT0.2mg/L培养基中能够产生状态较好可再分化的愈伤组织,子叶、下胚轴、根的平均出愈率分别为93.1%、100%、100%。愈伤组织在MS 6-BA0.5mg/L NAA0.05mg/L培养基中培养40~80d中均可分化芽,子叶、下胚轴、根的芽平均分化率为50%、78%、50%,将2cm以上的芽转入MS培养基中诱导生根,14d后,生根的小植株炼苗移入花土中,成活率达90%以上。子叶、下胚轴、根在该体系中均能获得再生植株,根也是一种较好的植株再生材料,以根为外植体进行植株再生的研究报道还较少。  相似文献   

17.
选用来自黑龙江的7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以幼胚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选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和有机物,设计了4种诱导培养基和10种分化培养基,研究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培养基上愈伤诱导及植株再生能力。结果显示,7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在MS4诱导培养基上均具有较高的愈伤诱导率,平均达92.7%,其中“农麦30”愈伤平均诱导率高达94.4%。不同分化培养基下出芽率与基因型显著相关,不同基因型有不同的最适分化培养基。农麦30和农麦12受激素的种类和量影响较小,10种分化培养基上的出芽率都在较高的水平上,是良好的转基因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以大白菜纯合自交系92S105为试材,对激素、外植体类型、苗龄等再生因素进行优化,研究大白菜再生芽对抑菌抗生素及其筛选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在MS附加0.3 mg.L-1TDZ和0.5 mg.L-1NAA的再生培养基上,92S105再生率最高,可达到76.19%。生根培养基为1/2MS附加1.0 mg.L-1IBA或1.0 mg.L-1IAA,生根率都达到100%。在遗传转化中,以5 mg.L-1潮霉素作为筛选抗生素,来筛选抗性芽和抗性植株。用头孢噻肟钠和羧苄青霉素作为抑菌剂,均抑制不定芽的分化,但羧苄青霉素对不定芽分化影响较小,所以使用羧苄青霉素作为抑菌剂。  相似文献   

19.
小麦产量的获得依靠群体生产来实现,而品种选育的早期世代考察的对象是单株,因而存在单株选择和群体生产之间的矛盾。早期世代是品种选育的关键时期,研究单株性状与群体产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针对多穗、中穗和大穗三种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穗型,单株穗数、单株千粒重与群体产量相关显著;对于中穗型和大穗型,单株主茎穗重、单株千粒重与群体产量相关显著。对大穗型单株穗数的选择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0.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ary nodes and embryonic tips of soybean "Peking" was studied. The disinfectant ways of the mercuric chloride and chlorine gas were used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6-BA and 2, 4-D were studied in the culture medi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erilization effect of chlorine ga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mercuric chloride. The best concentration of 6-BA was 1.0 mg · L-1 and the best concentration of 2, 4-D was 2.0 mg · L-1 in the germinating medium. The number of buds of each explant was 3.56 and 2.98, respectively. The best concentrations of 6-BA and 2, 4-D were 3.0 mg·L-1 and 3.5 mg·L-1 in regeneration of embryonic tips. The best inducing time was 16-20 h and the mean shoots per explant was 2.69 and 2.78,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