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川棘口吸虫是家禽常的寄生虫,偶尔也感染人。为了研究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应用PCR方法扩增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并以两个串联序列为标记基因,采取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宫川棘口吸虫与其它吸虫的进化关系。结果扩增获的宫川棘口吸虫rrnS和rrnL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754 bp、992 bp;进化分析显示,除棘科吸虫外,其它虫体每科均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在棘口科吸虫的分支中,宫川棘口吸虫与除圆圃棘口吸虫外的其它棘口属吸虫聚集在一起,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为吸虫分子进化分析的良好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核糖体18S和ITS2序列探讨胰阔盘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胰阔盘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应用PCR方法扩增胰阔盘吸虫的核糖体18S和ITS2序列,并以其为标记基因,采取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该虫与相关吸虫的进化关系。结果扩增得到的胰阔盘吸虫部分18S序列长度为1 200 bp,ITS2序列全长为231 bp;两种基因构建的进化树结果相似,每科虫体均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在双腔科的分支中,阔盘属吸虫聚集在一起与双腔属吸虫关系密切,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核糖体18S和ITS2序列为吸虫分子进化分析的良好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收集于马体内某种寄生虫的种类,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庆地区自然感染马体内的寄生虫进行鉴定。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为鼻状杯环线虫。采用PCR方法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进行扩增,结果显示,雌、雄两个虫体的ITS序列长度均为842 bp,其中ITS1、5.8S和ITS2长度分别为370 bp、152 bp和320 bp。雌虫、雄虫ITS序列与Gen Bank上已发表的鼻状杯环线虫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9.6%。据此,鉴定该虫为鼻状杯环线虫。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珍珠鸡肝脏和白头鹤盲肠的两种吸虫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制成装片,观察结构,显微测量,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珍珠鸡肝脏内吸虫为东方次睾吸虫,白头鹤盲肠内虫体为卷棘口吸虫。这两种寄生虫均为国内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永安市麻鸭寄生蠕虫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在福建省永安市系统解剖26只麻鸭,检出寄生蠕虫17种,平均感染率为88.5%,其中以台湾次睾吸虫和卷棘口吸虫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46.83条,该群落中的寄生蠕虫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优势种为台湾次睾吸虫,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似椎低颈吸虫,分歧单睾缘虫,鸭双睾绦虫,裂棘四棱线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台湾次睾吸虫为最高,群落中,两两种对间的亲和系数和关系联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X^2检验则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的似锥低颈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枚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代  相似文献   

7.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美洲狮体内蛔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首先提取狮体内蛔虫基因组DNA,以特异性引物扩增虫体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并进行测序,然后与其他蛔科线虫比对,分析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狮体内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总长为925 bp,其中ITS1序列长为423 bp,5.8S序列长为157 bp,ITS2序列长为345 bp。与狮弓蛔虫、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和犊弓首蛔虫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6%,70.7%,70.7%,75.2%,因此鉴定该虫为狮弓蛔虫。  相似文献   

8.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枝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低颈吸虫皮层中部还有较多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9.
 运用PCR方法扩增了卡氏住白细胞虫rDNA的ITS 2及部分 5 .8S和 2 8S序列 (ITS2 +) ,并对该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采用巨型裂殖体为材料 ,并根据SaccharomycescerevisiaerDNA中的 5 .8S、2 8S保守序列所设计的通用引物ITS3、ITS4 ,进行了虫体ITS2 +的PCR扩增 ,将所扩增片段纯化后成功地克隆于 pGEM Teasy和PMD18 T载体的T T窗口。经双向自动测序显示 ,该ITS2 +片段的大小为 2 70bp ;经NCBIBlast联机检索 ,结果显示 ,所扩片段中 5 .8S序列与S .cerevisiae的 5 .8S序列有部分相同 ,而ITS 2序列为虫体所特有 ;同时经wDNA SIS软件分析 ,显示该ITS 2序列与S .cerevisiae间同源性相对较远 ,而与柔嫩艾美耳球虫间同源性相对较近 ,故而本试验中所测序列为卡氏住白细胞虫的ITS 2特有序列。  相似文献   

10.
对从白云机场口岸入境的黄鳝(19批次)和国内部分地区(广东广州、重庆、四川内江、湖北荆州、福建漳州和吉林长春)市售的黄鳝和泥鳅进行剖检。将内脏和肌肉进行蛋白酶消化后,取滤液沉淀,体视显微镜下挑出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确定所分离出的虫体为颚口线虫三期幼虫。印尼黄鳝中检出颚口线虫三期幼虫,批次阳性率达到91.7%;菲律宾黄鳝中未检出颚口线虫。国内只在漳州的泥鳅中发现了18条虫体,在黄鳝中发现了1条虫体,其他地区均无发现虫体。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2,ITS2)基因,对产物测序后结果进行多重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印尼黄鳝中分离的颚口线虫为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n)和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um);福建漳州地区分离出的19条颚口线虫,其中17条为日本颚口线虫(G.nipponicum)、2条为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