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玉米秸饲喂价值的一项重要措施──及早微贮秸秆自然含水量,是指收割后在秸秆中自然保留的、植物生长时吸收的水分含量。随秸秆收割后由鲜变干,秸秆的养分也随着自然含水量的蒸发而大量流失,尤其是维生素物质流失更为严重。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最大限度的使秸秆...  相似文献   

2.
小麦秸秆腐熟还田对后茬中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小麦收割后在壤土与黏土农田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补充农田土壤养分,后茬作物增产明显,应用腐熟剂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有84~216元·hm-2的收益,在壤土农田上实施秸秆还田的增产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3.
水稻免耕套播生态技术是在夏熟作物(麦子、油菜)生长后期,采用自然农法原理,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撒播在麦田(油菜田)地表,稻麦(或稻油菜)共生,收麦时留超高茬30cm左右,自然竖立,其余麦秸秆就地撒开或就近埋入套沟内(人工收割的油菜秸秆就地撒开),任其在稻作期自然腐解,秸秆全量还田。该技术不耕田、不整地、不育秧、不栽秧,秸秆自然还田,可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适合于砂姜黑土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方式,在增加养分的同时减少养分流失风险.设置7种秸秆还田处理方式:A(小麦秸秆全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B(玉米秸秆全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小麦玉米秸秆全还田)、D(施肥但秸秆不还田CK1)、E(小麦秸秆半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F(玉米秸秆半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和G(秸秆不还田也不施肥CK2).对不同处理土壤进行理化分析,同时运用熵权法对土壤进行质量评价,以及对土壤中有潜在流失风险的养分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与不还田也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在0~20 cm土层中,除C处理外均可提升土壤含水率,分别提升了66.9%、50.1%、31.1%、51.2%和77.2%;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全氮、硝氮和总磷含量依次是:G<D<E<F<B<A<C,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秸秆还田量有关,含量大小依次是G<D<E<F<A<B<C.养分评价得分中,养分增加效果C>B>A>F>E>D>G,各秸秆还田处理养分流失风险依次是E>F>C>A>B.综合考虑养分增加与流失风险,在各处理中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处理C是一种能够在增加养分的基础上降低潜在面源污染风险的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在农田土壤中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农田径流的影响,讨论了秸秆还田后农田径流养分流失情况和农作物产量情况。结果表明,腐解后的秸秆有利于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状况,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农田径流氮磷养分流失;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配施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不同的秸秆还田量、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施肥量影响不一。因此,要依据农田土壤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还田方式;加强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化学需氧量影响的研究;研究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真正普遍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天然降水径流监测试验,研究以千岛湖库区为代表的南方丘陵茶园的氮磷养分流失特征,以及覆盖秸秆和种植绿肥(鼠茅草,Vulpia myuros)对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茶园的降水径流主要产生在1—9月,其中,3—7月产流量较大,6月氮磷流失量最高。与常规种植处理相比,茶园覆盖秸秆和种植绿肥处理的径流水量分别显著(P<0.05)减少51.4%和62.0%,泥沙流失量分别显著(P<0.05)减少63.6%和75.8%。硝态氮是茶园土壤无机氮流失的主要形态,总氮的流失量高于总磷。茶园覆盖秸秆和种植绿肥的处理下,土壤氮磷径流流失量较常规种植处理大幅减少,铵态氮流失总量分别显著(P<0.05)下降68.6%和79.4%,硝态氮流失总量分别显著(P<0.05)下降66.2%和75.8%,总氮流失总量分别显著(P<0.05)下降63.4%和75.9%,总磷流失总量分别显著(P<0.05)下降60.7%和72.2%。此外,采用覆盖秸秆和种植绿肥的措施还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茶叶产量,是适于南方丘陵茶园的生态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6,(18)
正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逐年加大防治力度,秸秆燃烧已经在许多地区被明令禁止。政府引导,发动社会,创新技术,引导扶持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秸秆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是未来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在东北地区,旱田和水田的秸秆分别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进行收集。旱田的玉米和谷麦秸秆在收割后可以选择还田,也可以用打捆机打包;水田秸秆在半喂入收割后可用小圆捆或方捆机直接打包,全喂入收割后用搂草机搂过后方能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我县广大农村现在主要采用的是"小麦、玉米农作物模式",于是,我们就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为主,推广普及实用、简便易掌握的技术方法。我们推广的主要技术是:一、小麦秸秆的实用还田技术第一种方法:宽窄行耕种+秸秆覆盖技术。这种方法适合小麦蜡黄即收或早晚收割的情形,此时小麦秸秆含水量较大,秸秆不易粉碎,收割留下的麦秸秆体积相对较大,采用此方法,省去了秸秆清运等高强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12°坡度径流小区,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前期地膜覆盖(前膜)、前期覆膜后期秸秆覆盖(前膜后秸秆)、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全膜)处理对土地整治后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处理总氮、总磷和水溶性钾损失分别达0.58~6.83 kg/hm~2、21.46~1 482.01 g/hm~2和2.69~4.11 kg/hm~2,且氮、磷的损失以颗粒态为主。前期水溶性氮损失以铵态氮为主,而后期则以硝态氮为主。与前膜处理相比,全膜处理能够减少径流总氮、总磷和水溶性钾的损失。与全膜处理相比,前膜后秸秆处理第一年和第三年径流总氮损失量减少了58.37%和32.07%,总磷损失量减少了66.86%和36.33%。全膜处理与前膜后秸秆处理水溶性钾损失量相当。总之,前膜后秸秆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覆盖措施能够减少土地整治区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0.
红壤坡面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稻麦农田养分循环和养分管理2个方面对稻麦轮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作物吸收养分是稻麦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养分管理的基础。施肥后几天内和稻麦轮作间隙是养分流失的重要时期,降水对养分流失起到促进作用。大部分地区钾素投入不足成为影响稻麦产量的重要原因,而增加钾肥、绿肥或有机肥是补充钾素的重要措施。小麦对肥料的依赖程度大于水稻。环境养分也是农田养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肥决策中应予以考虑。过量施肥将导致肥料利用率明显下降,适当减少当前习惯肥料用量在生产上是经济的,有机无机配施、绿肥、秸秆还田、基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施肥等都是优化施肥结构的重要措施。在今后,应着重研究绿肥、秸秆还田、新型肥料、保护性耕作在稻麦轮作中的养分管理技术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4%;硝态氮在横垄+平翻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3.0mg·L-1,铵态氮在横垄+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6.8mg·L-1;径流中磷素浓度在0.1~0.6mg·L-1,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天然降雨对径流中各养分的流失浓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稻麦轮作体系农田养分循环与养分管理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稻麦农田养分循环和养分管理2个方面对稻麦轮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作物吸收养分是稻麦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养分管理的基础。施肥后几天内和稻麦轮作间隙是养分流失的重要时期,降水对养分流失起到促进作用。大部分地区钾素投入不足成为影响稻麦产量的重要原因,而增加钾肥、绿肥或有机肥是补充钾素的重要措施。小麦对肥料的依赖程度大于水稻。环境养分也是农田养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肥决策中应予以考虑。过量施肥将导致肥料利用率明显下降,适当减少当前习惯肥料用量在生产上是经济的,有机无机配施、绿肥、秸秆还田、基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施肥等都是优化施肥结构的重要措施。在今后,应着重研究绿肥、秸秆还田、新型肥料、保护性耕作在稻麦轮作中的养分管理技术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柏乡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起步较早且面积较大,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覆盖可提高夏茬玉米田的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一种或者组合材料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改良剂,达到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有效降低土壤养分流失的风险,研究了不同材料对溶液中养分的吸附特性以及室内模拟添加到喀斯特地区土壤后对土壤养分地表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9 900 g土、9 900 g土+3%甘蔗渣炭297 g、9 900 g土+3%玉米秸秆炭297 g、9 900 g土+3%甘蔗渣炭297 g+2%沸石198 g+2%粉煤灰198 g、9 900 g土+3%玉米秸秆炭297 g+2%沸石198 g+2%粉煤灰198 g处理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地表流失量之和分别为625.42、614.51、558.47、411.24、391.80 mg。所有实验处理均能降低养分地表流失总量,增加沸石及粉煤灰施用量有望进一步降低流失量。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能减少总养分流失,增加沸石和粉煤灰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养分流失。养分吸附特征与养分种类和吸附材料直接相关。改良剂填充柱对养分的去除效果显示,沸石和粉煤灰组合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有望降低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经落水洞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前期含水量对坡耕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土壤前期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入渗、产流以及溶质迁移、淋失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对5%、9%、13%、17%和20%这5个不同前期含水量水平下的黄土高塬沟壑区黑垆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雨强和坡度条件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坡面达到稳定入渗率的时间缩短,开始均匀产流时间也减小;在5%~17%前期含水量的范围内,径流量、泥沙量随前期含水量增加而增加,17%~20%时径流量和产沙量为递减的变化趋势;产沙量与径流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889。前期含水量为17%时,径流中水溶性磷、硝态氮、铵态氮浓度最大,总流失量最大,3种养分在湿润层内发生积累的深度随含水量增加而减小,前期含水量17%是影响径流中养分浓度变化的一个临界值;在前期含水量范围为5%~9%时,养分流失量变化不大,且流失量较小;硝态氮平均流失总量最大,分别是铵态氮和水溶性磷的1.32和2.46倍。该项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生产、减少水分损失、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率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地膜和秸秆覆盖土壤肥力效应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通过研究地膜(PM)和秸秆(SM)覆盖土壤肥力效应的特点,为二者的选择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和秸秆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和微生物影响的差异。【结果】地膜和秸秆覆盖都有明显保水作用,但前者主要表现为增加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深层土壤含水量反而明显降低,而后者各层土壤水分都有明显提高;地膜覆盖兼有显著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却明显低于对照,但在冬季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地膜覆盖土壤温度反而低于秸秆覆盖;秸秆覆盖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而地膜覆盖无此作用,甚至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和地膜覆盖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三大种群微生物数量,但秸秆覆盖增加幅度大于地膜覆盖。【结论】覆盖的主要目的是增温时,应选择地膜,主要目的是保水时,秸秆的效果更好,同时秸秆覆盖还具有增加土壤养分和生物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年麦收季节.江苏省东海县紧紧抓住晴好天气全面展开小麦收割的同时.还积极完善麦田免耕、秸秆还田工作并且以每吨650元的价格回收小麦秸秆,由于今年东海县对小麦收割出台规定:茬口不得超过5厘米.并实施秸秆兑换收割费的措施.使全县7.87万公顷小麦秸秆实现了综合利用,在已经收割完毕的麦田里再没出现焚烧秸秆现象。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种植1年、2年、4年和6年的桔园内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温度、径流和渗流量,以探讨山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后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坡地开垦种植南丰蜜橘后.土壤含水量依次为1年园〉6年园〉2年园〉4年园;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然后又降低的变化;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处理径流流失养分量存在差异。以1年园最高,其它处理都低于对照区。荒坡地开发后,0—100cm渗流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随着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其土壤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蓄水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