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南部沿海的日本(?)群体,其甲宽优势组为55-77mm,体重优势组为30-70g,雌雄性差异很小。雌雄性比为1:0.73,雌性多于雄性。雌性初次性成熟的最小甲宽为48mm,最小体重为24g,大量性成熟的甲宽和体重分别为55-65mm和30-50g。摄食强度较小,平均摄食等级为0.68。  相似文献   

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红星梭子蟹的渔业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孙忠 《海洋渔业》1998,20(2):60-63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作业渔获的红星梭子蟹群体,其甲宽优势组为110~150mm;体重优势组为40~140g。雌雄个体差异不大。周年雌雄性比接近于1:1。雌性初届性成熟的甲宽为80mm,体重为32g,大量性成熟甲宽100~110mm,体重为60~80g。周年几乎都有生殖活动,盛期2~6月。摄食强度中等,以索饵前期的7、8月间和生殖前期的11月至1月间,平均摄食强度略大。  相似文献   

3.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测定资料,本文主要研究其群体组成、生殖、摄食等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二长棘鲷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长棘鲷周年叉长优势组为110—140mm,占58.9%,体重优势组为30—70g,占64.6%,平均叉长为123mm,平均体重为55.3g;由0-Ⅵ龄7个年龄组所组成,以0龄组占优势,平均年龄仅0.71龄,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初次性成熟的叉长为117mm,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3月;周年均有摄食,各月摄食强度变化较大,平均摄食等级为1.46,平均摄食率为88.8%,摄食强度与叉长成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4.
闽东外海细点圆趾蟹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根据 1998年 5月~ 1999年 2月闽东北外海虾蟹类资源探捕调查资料 ,报道了闽东北外海细点圆趾蟹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细点圆趾蟹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从时间上看 ,夏季资源密度指数最高 ,达 10 .17kg/h ,秋季资源密度指数为最低 ,仅 0 .0 5kg/h ;从分布海域看 ,主要分布在 2 6°0 0′~2 7°0 0′N ,12 2°0 0′~ 12 3°0 0′E ,水深 10 0~ 12 0m一带海域。研究结果还表明 ,细点圆趾蟹甲宽范围为 2 5~12 5mm ,平均甲宽为 84 .6mm ,雌性个体平均甲宽 75 .2mm ,雄性为 90 .1mm ,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雌性初次性成熟个体最小甲宽为 6 3mm ,体重为 76g ,大量性成熟甲宽范围为 75~ 90mm ,体重范围为 95~115g。目前该海区细点圆趾蟹资源状况尚好 ,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东海南部光掌蟳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8年5月、8月、11月和1999年2月在东海南部26°00′~28°00′N,120°00′~125°30′E的蟹类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光掌蟳(Charybdis riversandersoni)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组成。结果表明:光掌蟳生物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8月)最高,春季(5月)其次,秋季(11月)和冬季(2月)均很低,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分别为0.54kg/h、0.92kg/h、0.14kg/h和0.15kg/h;主要分布于水深80m以外海域,尤以调查海区东北部27°00′~28°00′N,124°00′~125°30′E一带海域数量为多;渔获群体甲宽范围为25~120mm,优势甲宽组为55~80mm,占59.7%,雌雄性个体差异十分悬殊,雄蟹平均体重为74.2g,雌蟹平均体重为51.1g,雌性性腺成熟度以V期为主,占45.2%,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2014年12月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采集的521尾野生长鳍吻鮈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长鳍吻鮈种群雌雄比为1.41:1,繁殖期为3–5月,盛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繁殖季节可通过吻端细小"珠星"鉴别雌雄,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73 mm,体重为90.4 g,成熟系数为0.36%;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85 mm,体重为119.6 g,成熟系数为11.30%。繁殖群体中,雌性优势龄组为3~+龄,雄性优势龄组为2~+龄和3~+龄。统计结果显示,长鳍吻鮈绝对繁殖力(F)为16399–39835(26816±7875)粒/尾,体重相对繁殖力(F_W)为162–234(189±23)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F_L)为877–1659(1231±246)粒/cm。通过对性腺成熟系数、卵径分布频率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长鳍吻鮈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7.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主要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远洋鱿钓船于2018年2—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110°W~114°W、2°40'S~2°N)作业期间现场取样的1200尾茎柔鱼(Dosidicusgigas)样本进行研究,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 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 (19.33%)、30~32 cm (26.46%)、28~30 cm (31.82%),雌性分别为24~26 cm (16.8%)、28~30 cm (24.95%)、26~28 cm (21.79%); 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 (28%、20.67%)、600~800 g (29.14%、28.25%)、600~800 g (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以及2月、4月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_30.01, P_(2-3)0.01,P_(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  相似文献   

8.
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作业渔获物中随机取样测定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 1,175尾,其叉长分布55—180mm,优势叉长100—130mm,体重分布4—114g,优势体重10—40g,年龄构成由0—Ⅵ龄组成,以1龄组居多,占40.5%。生长参数L_o=201.91mm,W_o=121.71g,K=0.2010,t_o=-3.2414。种群存活率、年总死亡率、瞬时总死亡率、瞬时自然死亡率及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3630、0.6370、1.0134、0.3351和0.6783。初次性成熟最小叉长为106mm,生殖期1-9月,盛期为6—9月。食料以底栖生物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平均摄食等级1.64。最适捕捞叉长和体重分别为128.7mm和38.4g。最佳最小可捕叉长及体重分别为104mm和21.6g。  相似文献   

9.
东海细点圆趾蟹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俞存根 《水产学报》2004,28(6):657-662
根据1998—2000年在东海虾蟹资源调查和渔业生产监测调查中周年采集的1576只细点圆趾蟹样品,开展了基础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细点圆趾蟹的渔获群体甲长分布范围为26~95mm,甲宽为32~120mm,体重为5~410g,雄蟹个体平均大于雌蟹;春季雌蟹生长不明显,而雄蟹则生长迅速,2—6月平均增长率达38.7%;周年雌蟹略多于雄蟹,性比约为1:0.88,繁殖盛期为3—5月,不同个体怀卵量在6.8~75.8万粒之间,最小抱卵个体的甲长为46mm,甲宽为60mm,体重为59g,多数抱卵个体的甲长为50~60mm,甲宽为65~80mm,体重为80~115g。周年摄食强烈,半胃、饱胃率多数时间在50%~60%以上,其中冬春季摄食强度大于夏秋季.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中北部尾明角灯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4年和2015年在南海中北部海域中层拖网采集的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样本,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尾明角灯鱼的体长为32~76 mm,优势体长组为45~60 mm,占总数的86.9%,平均体长为(51.47±6.60)mm;体质量为0.3~4.3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2.5 g,占总数的91.1%,平均体质量为(1.6±0.61)g;雌雄个体大小不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长参数b为2.581,表明尾明角灯鱼为异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39∶1,在不同月份、不同体长组中差异较大,10月和1月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不同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性腺成熟度以Ⅰ期和Ⅱ期为主,性腺成熟比例最高为1月;初次性成熟体长为51.4 mm;摄食等级0~4级所占比例分别为10.8%、46%、33.9%、8.1%和1.3%。  相似文献   

11.
长江干流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3月-2014年12月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采集的521尾野生长鳍吻(鱼句)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长鳍吻(鱼句)种群雌雄比为1.41∶1,繁殖期为3-5月,盛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繁殖季节可通过吻端细小“珠星”鉴别雌雄,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73 mm,体重为90.4 g,成熟系数为0.36%;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85 mm,体重为119.6 g,成熟系数为11.30%.繁殖群体中,雌性优势龄组为3+龄,雄性优势龄组为2+龄和3+龄.统计结果显示,长鳍吻(鱼句)绝对繁殖力(F)为16399-39835(26816±7875)粒/尾,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162-234(189±23)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877-1659(1231±246)粒/cm.通过对性腺成熟系数、卵径分布频率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长鳍吻(鱼句)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2.
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P0.05)。GSI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台渔场日本鲭的主要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时间段的雌鱼和雄鱼GSI均总体表现为雌鱼大于雄鱼(P0.05)。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摄食强度总体表现为雄鱼大于雌鱼。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雌性和雄性的肝指数均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5)。绝对繁殖力范围为44 017~734 684粒/尾,平均值为(173 867±15 719)粒/尾,优势组为(10~30)×104粒/尾,占70.37%;相对繁殖力范围为187~1 403粒/g,平均值为(538±31)粒/g,优势组为(390~700)粒/g,占66.67%。卵径范围为0.27~1.22 mm,平均值为(0.86±0.01)mm,优势组为0.7~1.1 mm。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绝对繁殖力低于黄海北部而高于台湾海峡,相对繁殖力高于历史水平,平均卵径小于20世纪80年代,雌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叉长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以上结果都说明日本鲭为应对高强度捕捞和环境胁迫压力而采取增加相对繁殖力、减小卵径、提早性成熟等繁殖策略来维持种群数量和保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东海南部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友喜 《海洋渔业》2002,24(4):169-172
东海南部剑尖枪乌贼胴长范围为39~357mm,优势组为81~120mm;体重分布范围7~572g,优势组为31~70g;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1.8592×10~(-3)×L~(2.2020)(相关系数r=0.9979),雌雄性比为1:1.26,一年性成熟,产卵后亲体相继死去。  相似文献   

14.
闽东北外海假长缝拟对虾时空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5月~199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5°3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的数量时空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假长缝拟对虾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以春季最高,达3.52 kg/h,秋季、冬季和夏季均较低,分别为2.00 kg/h、1.86 kg/h和1.75 kg/h。密集区主要分布在26°30′~28°00′N,121°30′~124°00′E,水深80~100m一带海域,26°30′以南资源密度较低。假长缝拟对虾体长分布范围为55~121mm,平均体长为82.3mm,雌性个体平均体长84.9mm,雄性为78.6mm,雌性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性初次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83mm,体重为5.5g,大量性成熟体长范围为91~110mm,体重范围为8.0~12.0g。目前该海域假长缝拟对虾资源尚具一定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南海海域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渔业生物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9—10月采集的780尾鸢乌贼样本,对比研究了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种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为南海海域鸢乌贼渔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按海洋调查规范测定样本的胴长、体质量、性腺指数和摄食指数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磨片测定耳石生长纹数。结果显示,中型群胴长范围79~266 mm,优势胴长为111~14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微型群胴长范围56~118 mm,优势胴长为66~9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升高略呈上升趋势。中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17.47~957.20 g,优势体质量为45.01~120.00 g;微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5.81~76.56 g,优势体质量为5.01~50.00 g;中型群和微型群平均体质量随纬度的升高均有上升的趋势。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群体雌性和雄性样本的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均适合幂函数。中型群雌雄比例为0.80∶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1.12∶1;微型群雌雄比例为3∶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0.83∶1。中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1.71,雄性为3.31;微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4.07,雄性为4.11。中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5.07,雄性为3.54;微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1.89,雄性为2.75。中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30~135 d,微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44~81 d。根据样本捕捞日期,推测微型群和中型群的产卵高峰分别为7月和8月。南海海域鸢乌贼秋季样本中型群个体规格大于微型群个体,2个群体的性成熟和孵化存在错峰现象,微型群雌性性成熟和产卵略早于中型群的雌性。推断7°、14°和16°N海域是鸢乌贼群体在南海的摄食场。  相似文献   

16.
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赵静  许敏 《水产学报》2012,36(2):228-237
基于2009年1月—2010年2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体长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渔业生物学。结果表明:1)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体长范围30~264 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和130~180 mm;2)皮氏叫姑鱼幼鱼和雄性个体的生长呈负异速生长的特性,而雌性个体呈正异速生长的特性;3)雌雄比为1.68∶1(χ2=35.636,P<0.001),雌雄比随月份和体长变化,除8月和9月及体长110~150和160~180 mm外,雌雄个体数差异明显;4)皮氏叫姑鱼的繁殖期从6月持续到9月,其雌性和雄性个体首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24.8和136.4 mm;5)皮氏叫姑鱼的饵料生物随月份和个体生长发生转变,幼鱼主要摄食端足类,而成鱼在繁殖前期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繁殖期间主要摄食端足类。与其他海域相比,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具有较大的体长范围和优势体长组体长。为持续利用皮氏叫姑鱼资源,建议加强繁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闽东北外海底层流刺网作业渔获的银方头鱼群体由Ⅰ-Ⅺ龄11个世代构成,以Ⅱ、Ⅲ和Ⅳ龄占优势;体长优势组为210-270mm,体重优势组为200-400克,体长与体重的关系W=2.1120×10-5×L2.9964,r=0.9970。初次性成熟年龄为Ⅱ-Ⅲ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90mm,在4-8月均有产卵活动;按VonBantanffy方程拟合生长参数L∞=436.21mm,W∞=1715.05g,K=0.2357,t0=-0.9542,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3.702龄。  相似文献   

18.
白龙江上游黑体高原鳅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6年5~10月和2007年7~8月采于白龙江上游的200尾黑体高原鳅进行生物学研究.体长40.3~117.26mm,体重1.20~20.19g.脊椎骨数4 35~41 1.年龄可分为5个龄组,1龄→5龄数量表现为逐渐减少趋势.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W♂ ♀=0.0136L2.993,(R2=0.92).Fulton肥满度雌体平均为1.37,雄体平均为1.33;Clark肥满度雌体平均为0.96,雄体平均为1.03.幼体主要摄食摇蚊幼虫;成体主要摄食钩虾,蜘蛛和昆虫幼虫.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和体重分别为80.89mm和8.32g,性成熟系数为1.26%;雌鱼最小成熟个体体长为64.03mm,体重为2.71g,绝对怀卵量为942粒.绝对繁殖力波动在942~9200粒/尾之间,平均为3652粒/尾.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渔业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带鱼延绳钓作业渔获的新种南海带鱼群体由Ⅰ-Ⅶ龄组7个世代构成,以田龄和Ⅳ龄占优势;肛长优势组为320—380mm,体重优势组为400—600g,初次性成熟年龄为Ⅱ-Ⅲ龄,最小性成熟个体肛长为280mm,在5—10月期间均有产卵活动;按Yon Batalanffy方程拟合生长参数:L_∞=856.34mm,W_∞=5375.9g,K=-0.1186,t_o=-1.4625,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6.623龄。死亡率计算表明,瞬时总死亡率为1.1132,瞬时自然死亡率0.3681,瞬时捕捞死亡率0.7451,最佳最小可捕肛长为287.0mm,最佳最小可捕体重为338.9g。由此说明,台湾浅滩邻近海域南海带鱼资源状况良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流溪河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283尾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流溪河豹纹脂身鲶在3-9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4mm,体重154.88 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1 mm,体重183.01 g;最早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其平均成熟卵径为1.87 mm,绝对繁殖力为636-6 148粒,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524.49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0.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繁殖群体性比为(♀∶♂)为1∶1.15,符合1∶1比例。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研究表明豹纹脂身鲶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特征,有利于其在分布区域迅速建群扩张,并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