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害虫综合治理(IPM)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67年正式提出的关于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理论。文章对几种IPM的定义及异同,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其中心问题-经济阈值和经济危害水平的内涵及研究方法,做了较说的介绍,对森林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能者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塞罕坝林区森林害虫的研究,发现害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利用这些相关性的原理,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发生速度,减轻对森林的危害,实现有害生物防控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3.
美国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以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已成为美国政府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基本政策。为了实施这项政策,美国林务局确定了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目标,进一步强调自然控制、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了加强和保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生物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在美国林务局愈来愈受到重视。1 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舞毒蛾是美国最为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期从欧洲传入美国,现几乎遍布全美东部地区。为了治理这种外来害虫,美国先后鉴定、引进并饲养和…  相似文献   

4.
灌木林是阿拉善左旗荒漠化地区主要的森林资源,由于气候、环境、病虫害发生的周期性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旗灌木林有害生物大面积持续发生,且危害日益加剧。文章对阿拉善左旗灌木林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食叶害虫、蛀干害虫、种实害虫、病害及鼠害5大类,综述了其发生危害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并对灌木林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前景提出展望,以期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贵州省清镇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组织乡、镇及市林场等单位进行了10多年的系统调查统计,按照危害面积、危害程度、危害影响等因素,筛选出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及地下害虫三类森林害虫,并长期开展利用生物防治森林害虫技术进行有害生物除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青海云杉是阿拉善左旗荒漠地区主要的森林资源,作为阿拉善最大的水源涵养林,以及阿拉善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特殊的地理优势,罕见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对于阿拉善人民的生存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近年来,发生于青海云杉的虫害大面积持续发生,且危害日益加剧。文章对阿拉善左旗贺兰山青海云杉害虫种群分布及常发性害虫的危害情况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常发性害虫发生危害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并对其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提出建议,以期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设森林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有害生物已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突出问题,新时期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应坚持分类规划,分类施策,以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控灾能力建设为基础,提高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以无公害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对城市名树古木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提高城市森林的绿化和美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输入、存贮、管理与分析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该文主要介绍GIS的基本组成与功能以及它在舞毒蛾、黄杉毒蛾、卷叶蛾、小蠹虫等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GIS目前用于监测害虫扩散,分析病虫的分布、发生暴发与生境的关系,预报和评估病虫危害区域及危害程度,建立害虫防治决策模型、决策支持系统和规划害虫防治活动等  相似文献   

9.
森林害虫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危害特性,将害虫分为间接性害虫和直接性害虫两类。简述了害虫综合治理、全部种群治理和大面积种群治理的不同观点。认为森林害虫治理系统须依据生态学原则,侧重预防策略,兼施防治策略。对间接性害虫宜用害虫综合治理,而对直接性害虫,可采取全部种群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系统与森林病虫害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输入、存贮、管理与分析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该文主要介绍GIS的基本组成与功能以及它在舞毒蛾、黄杉毒蛾、卷叶蛾、小蠹虫等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GIS目前用于监测害虫扩散,分析病虫的分布、发生暴发与生境的关系,预报和评估病虫危害区域及危害程度,建立害虫防治决策模型,决策支持系统和规划害虫防治活动等。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东莞市目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危害状况,2016-2017年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普查,分析东莞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常发种类、分布地点、危害严重程度及寄主植物等,并预测其发生趋势。东莞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9种,分别为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黄野螟(Heortiavitessoides)、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lilacinus)、灰同缘小叶蝉(Coloanacinerea)、朱红毛斑蛾(Phaudaflammans)、绿翅绢野螟(Diaphaniaangustalis)和油桐尺蛾(Buzurasuppressaria)。其中,薇甘菊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红火蚁、黄野螟和灰同缘小叶蝉次之,南洋臀纹粉蚧为新发生检疫性害虫,需密切关注其发生动态。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现状,预测这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东莞市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是国家林业局为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发生、危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做好各种森林病虫害防治扑灭工作而研制开发的,集数据库处理和网络技术于一体。自治区林业厅三大国有林管理局在国家2011年推行使用新版“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时才开始运用该软件传输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数据。具有操作有提示,使用更简单,容易掌握;报表结果更直观,  相似文献   

13.
每月要闻     
国家林业局发布主要森林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为加强对森林食叶害虫的有效监控和防治,实现“十五”期间森林害虫发生率和成灾面积双下降的目标。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松毛虫、美国白蛾及杨树食叶害虫等三类主要森林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方案对三类主要森林食叶虫的虫情监测、防治方法、技术措施及防治质量、效果评价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方案强调,各级林业部门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做好食叶害虫的监测预报工作,大力推行无公害化防治技术,全面推进工程治理,努力实现标本兼治,有效控制森林食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并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槐主要枝干害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掌握枝干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和程度,探索预防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国槐虫害的发生率从2007年的47.85%降低到2011年春季的8.4%,国槐的死亡数量从49株降到4株,枝干害虫的治理取得了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15.
辽北地区位于辽宁省的北部区域,近年来森林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呈上升势头,为了全面有效地控制辽北地区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本文对辽北地区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克服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上松毛虫是苍梧县最主要的森林害虫。“八五”期间进行了综合治理,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主的营林措施;划分害虫发生类型区分类施策;做好害虫和天敌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越冬前施放白僵菌;科学使用农药控制虫源地,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灾害,严重危害率由1.54%下降到0.16%。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松城街道松墨天牛发生的特点,笔者认为病虫害防治的本质就是要从森林生态学的原理出发,在深入研究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特点、动态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搞清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及其载体松墨天牛与松城街道森林生态环境的关系,找出不利于有害生物滋生和繁衍而有利于天敌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控制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及其载体松墨天牛生长和繁殖,并促进松城街道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陈江燕 《防护林科技》2014,(10):110-111
近些年来,针叶树食叶害虫危害比较严重,我们详细调查了辽西地区松树食叶害虫种类,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以营造健康森林,改善林地生态平衡,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概率和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断发展,生物防治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长期生物防治有利于促进生物天敌与害虫的生态平衡,有效控制害虫大面积发生。在降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东旭 《绿色科技》2013,(3):114-117
以上海市园林绿化植物食叶类虫害发生情况为例,调查了害虫的种类及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念,探讨了通过加强园林绿化养护,采取以人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上海地区园林绿化食叶类虫害的发生。结合上海市园林虫害防治工作实践,对食叶类虫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