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自然患病死亡的柏毒蛾幼虫,虫体表皮极易破碎,流出黄褐色粘稠体液,无腐臭味。经提取,该病毒在电镜下观察,颗粒体形态多样,大小约为300~400×200~250μ;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大小约为200~280×40~50μ。每个颗粒体内包含1个病毒粒子。经测定为DNA型。分类命名属杆状病毒科,颗粒体病毒属。  相似文献   

2.
雪毒蛾(Leucoma salicis Linnaeus)是杨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1981年8月中旬,我们在辽宁省凤城县城郊大坝的护岸林中发现雪毒蛾病死的幼虫和蛹。初步镜检其病原为多角体病毒。用其粗提掖通过口服的方式接种到从野外采回的健康虫上,6、7天后幼虫发病,而对照幼虫不发病。经鉴定其病原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病毒。本文仅就其病原、病理作一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3.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etapex Hampson)在湖南分布较广,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乌桕毒蛾能被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致死。该多角体大小为1.5—2.5微米,多数呈不规则正方体,少数呈三角形四面体。降解后,病毒束呈长方体,大小为120—160×400—450毫微米。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60—80×340—360毫微米。一般两个病毒粒子组成一个病毒束。经鉴定,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4.
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福建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历年4—6月份,特别是5月底至6月初发现木麻黄林内出现大量木毒蛾幼虫自然感病死亡。为摸清其死亡原因及其流行规律,我们于1976—1978年对平潭县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木毒蛾进行了观察研究及防治试验。经鉴定,引起木毒蛾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是核多角体病毒。现将几年来对木毒蛾核多角体的研究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5.
<正>柳毒蛾(Leucoma candida)属毒蛾科,幼虫为害杨、柳等树,在保定,室内饲养一年可发生四代。1983年5月至9月,我们分别在保定、望都、易县、承德、宣化等地的杨树上采集到感染NPV的柳毒蛾病死幼虫。有的地方幼虫发生流行病,病死虫用腹足倒挂于树枝、树干上;有的死于裂开的树皮内。病死虫体肥肿,内部组织液化,表皮易破裂,裂开后流出灰褐色浓体液。取浓体液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折光性很强的多角体。室内用1×10~7PIB/ml浓度浸叶饲喂2—3龄幼虫,初步结果表明,柳毒蛾NPV对该宿主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  相似文献   

6.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7.
舞毒蛾综合防治措施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幼虫食害柞、杨、杏、柳、榆、桦、槭、椴、苹果、山楂等多种树叶。1974~1976年在辽宁省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曾大面积发生,使杨、柳、柞、榆、山楂等受到严重危害,近年来在辽宁地区虫口密度又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杨毒绒又名柳毒蛾、杨柳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70年代中期在博乐地区发生成灾,几经防治都未取得好效果,1987年后博州及兵团农五师联合采用飞机防治,收效明显,凡联合防治的地方,至今没有杨毒蛾发生。经实地观察杨毒蛾在博N卜年发生两代。以2-3令幼虫在树皮缝、树洞内枯枝落叶层或疏松林地表层上下越冬,翌春待杨树叶子萌发时,在博州是4月上旬开始活动,白天潜伏,夜间上树取食,5月上、中旬达危害盛期,食叶量大增,6月上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皮缝内、树下土壤或枯枝落叶层的隐蔽处化蛹,蛹期ic天左右羽化,成虫当天即交尾产卵,卵…  相似文献   

9.
应用室内保存一年的提纯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2~4龄杨毒蛾幼虫。测定结果表明,此毒株毒力较强,2龄幼虫LC50为1.7l8×l02PIB/ml;3龄幼虫LC50为8.183×102PIB/ml;4龄幼虫LC50为8.60×102PIB/ml以2龄幼虫最敏感。感染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虫龄越小,防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截止1994年5月,焉耆盆地杨毒蛾发生面积已达6.42万亩,并有扩大蔓延的趋势。究其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1982~1983年杉木害虫调查时发现(艹雀)茸毒蛾幼虫严重为害,经室内饲养获得四个完整发育虫态,现作一报导,供参考。 (艹雀)茸毒蛾属毒蛾科(Lymantriidae)茸毒蛾属(Dasychira)学名Dasychira melli Collenette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区。浙江境内在江山、昌化二地采获此虫,并在江山林场广渡分场进行饲养。幼虫取食杉木当年针叶为主,将叶食光或仅残留针叶  相似文献   

12.
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为害杨属树种。1980年以来在我省低海拔地区的杨树栽培区普遍发生,受害严重林地株虫口密度达千条以上,致使树叶吃光,染成灾害,至今该虫的发生面积仍然有增无减。为了寻求新的生物防治措施,我们于1980年在太谷县调查时,发现大量幼虫感染死亡,乃将虫尸收集,其中对“t—01”(虫尸编号)经81—83年反复回接,作了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经鉴定证明为一种核多角体病毒,定名为 Baculovirus candida“A”,俗称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搞清病原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了室内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野外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树干涂毒环防治杨毒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干涂毒环防治杨毒蛾杨毒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危害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4月下旬左右,杨树展叶时幼虫上树取食叶片,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该虫有晚上上树取食,天明下树藏匿的习性,故可采用涂毒环的方法防治。药液配制:柴油10~20份,20%速灭杀丁或...  相似文献   

14.
杨毒蛾作为近年来传入西藏的入侵物种,危害当地杨柳树的生长,通过对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性研究,为该地区防治杨毒蛾及后续深入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定期观察结合室内饲养的方法,从2021年4月到2022年7月,在林芝市结麦村设野外定点定期观察基地,同时采样进行室内饲养,对杨毒蛾在西藏林芝地区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年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杨毒蛾在西藏林芝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2—3龄幼虫9月中旬开始陆续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杨柳树枝干树皮缝内侧或地表枯枝落叶层中,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危害杨、柳树新展叶片;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寄主挥发物是杨毒蛾卵正常孵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寄主挥发物的刺激卵可正常发育但幼虫无法孵化;通过杨柳树叶区分饲养发现北京杨叶饲喂下的幼虫其幼虫期明显短于白柳叶饲喂下的幼虫期,且幼虫成活率更高。杨毒蛾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次日凌晨活动交尾,交尾时间长达11—17 h。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得卵期、幼虫期、蛹期、雄/雌成虫期分别为20.17±2.34 d、44.03±4.00 d、9.67±1.81 d、5.7±0.84/4.9±0.94 ...  相似文献   

15.
用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简称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分别从不同龄期开始连续饲养舞毒蛾Lmantria disparL和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幼虫,通过幼虫死亡率、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排粪量、蛹重等指标,系统揭示了转基因741杨对从不同龄期开始饲养的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各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转基因741杨开始饲养的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的龄期越低,其死亡率越高,对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越明显,随着开始饲养龄期的升高,幼虫的死亡率降低,生长发育受的抑制作用减弱。通过比较分别从1、2、3、4、5龄开始饲养的舞毒蛾各龄幼虫的体重增加速率、发育历期和排粪量表明,转基因741杨对从不同龄期开始饲养的舞毒蛾幼虫生长至同一龄期的抗性不同,取食转基因741杨的时间越长对舞毒蛾幼虫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 榆毒蛾Ivela ochropoda Eversmann.又名榆黄足毒蛾,幼虫为害榆属树木。1979年5月,我们在北京西郊发现榆毒蛾自然死亡的幼虫。死虫倒挂于树枝或叶片上,死虫体组织液化、体壁易破、体液浑浊无恶臭。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折光性强的多角体,将这种多角体回接榆毒蛾幼虫时,可再次出现相同的感染症状和引起幼虫致病死亡。  相似文献   

17.
<正>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分布遍及我国大约18个省(区)、为害多种森林植物及果树,并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区暴发成灾。1976年以来,在辽宁省、北京和河北省先后发现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我们又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林区的杨树上,采集到舞毒蛾的病死幼虫。在试验室内经捣碎、过滤、离心,得到的灰白色沉淀物,经过电镜观察,确定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为不规则形,近乎球状,大小约在0.8—2.7微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380-396×84-88毫微米(见图) 1982年,美国科学考察队与我国合作,曾在北京、敦化、蛟河、镜泊湖、亚布力、孟家岗等地,采集到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与  相似文献   

18.
<正> 线茸毒蛾(Dacychira grotei Moore)在福建南平、三明一带是法国梧桐、重阳木、樟树和月季等的重要食叶害虫。1984年9-10月间在室内饲养线茸毒蛾幼虫时,发现有幼虫罹病致死。被感染的幼虫虫体萎缩,头部显得比体躯大、毒毛竖起、呈典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症状。多角体形状、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3-2.0微米(见图1),从多角体超薄切片上可观察到六角形和近圆形的病毒粒子,直径为26.7毫微米(见图2)。用7×10~7多角体/毫升病毒液涂叶片,喂饲3-5龄线茸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力。此病毒属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通过用丹红杨(♀)同转Cry1Ac基因杨树(♂)的两个杂交组合无性系PCR检测呈阳性的后代苗期叶片饲养舞毒蛾幼虫后结果发现:喂养的舞毒蛾幼虫死亡率高达98.7%,舞毒蛾幼虫的死亡主要集中在孵化后7d内,其中80%以上集中在前3天死亡;舞毒蛾幼虫取食苗期叶片后,可明显抑制食叶害虫舞毒蛾的个体的生长发育,个体大小明显小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正> 雪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innaeus)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宁夏、青海、黑龙江、山东、辽宁、江苏等省区,是三北防护林地区杨树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此虫猖獗成灾,大发生时可将树叶全部食光,严重地影响了杨树的生长。在坝上地区,雪毒蛾每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6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并随即羽化交尾产卵。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取食到9月中旬,当气温下降时,在树皮缝和树干伤疤处群居越冬。1981年夏,在康保县大青沟林场的杨树林内,发现不同龄期的雪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幼虫感病后,早期症状不明显,稍后表现取食减少,行动和反应迟钝,死亡时往往用腹足或尾足钩住树干或树枝,成倒“V”形或倒挂下垂于树枝上。典型的病毒死亡虫尸体壁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