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模糊聚类法的亚洲小车蝗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聚集指标和扩散系数5项聚集度指标,分析了肃南县高山草原亚洲小车蝗种群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模糊聚类法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的发生初期和末期为2个特殊发育阶段,空间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和成虫混合发生期为均匀分布,在蝗蝻出土和交配产卵过程中表现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
多年田间观察调查表明,辽宁省水稻蝗虫最常见种类为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平原地区稻田发生较轻,大片稻田边缘地带水-旱交界、稻田-苇塘交界地带发生较重;山区河谷地区,旱地荒地为主稻田较少地区的稻田发生较重。6~7月,1~3龄蝗蝻集中于稻田周边及稻田内1~1.5 m的稻丛上栖息活动,少量取食稻叶;8月初,4龄以上蝗蝻向稻田中部迁移分散到全田,大量取食稻叶;8月下旬,成蝗又恢复稻田周边及稻田内3 m范围活动。网室及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辽宁省中华稻蝗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稻田田埂及附近的旱地荒地表土层越冬,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历6龄,成蝗存活20 d。主要为害期为4龄以上蝗蝻及成蝗。中华稻蝗耐饥力强,7 d不取食正常存活。根据其生物学和前人研究结果,中华稻蝗为害损失较小,发生较重的山区部分稻田需要防治。防治适期为低龄蝗蝻期。在田埂及稻田四周对稻田周边及稻田内边行施药防治,其防治药剂为有机磷农药及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蝗虫孢子虫等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3.
黑蚱蝉是危害柚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观察黑蚱蝉羽化过程并应用5个聚集指标及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对黑蚱蝉羽化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可为该虫的危害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黑蚱蝉若虫羽化垂直分布规律为柚树1~2 m处的羽化虫数占总羽化虫数的48.30%,2 m以上的占34.00%,1 m以下的占17.70%;羽化空间分布型格局的5个聚集指标分别表现为I(丛生指标)>0,m*/m(聚块性指标)>1,CA(聚集度指标)>0,C(扩散系数)>1,k(负二项分布指标)>0,因此,黑蚱蝉若虫羽化在思州柚树上呈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黑蚱蝉羽化过程包括羽化地点选择、壳裂、出壳、展翅、晾翅等5个阶段,时间大约为4 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为控制辣椒田虫害并保护蜘蛛类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五点取样法对辣椒整株上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拟环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进行调查,每点系统调查10株,应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对蜘蛛混合种群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空间格局;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计算蜘蛛混合种群理论抽样数,以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蜘蛛混合种群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通过Iwao m*-m回归法得到α=0.517>0、β=1.089>1,Taylor幂法则得到a=1.616>0、b=1.071>1,表明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久野指数(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指标(K)、田间个体平均大小(L*)及L*/(m+1)均能用以分析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型;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论]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不同药剂对意大利蝗的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为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测定不同药剂对意大利蝗4龄、5龄蝗蝻和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并测定田间防治效果.[结果]3种药剂对意大利蝗的毒力LC50大小依次为:4龄蝗蝻对杀虫剂的毒力斑蝥素的毒力最高LC50为0.885mg/L,苦参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毒力为269.528和869.887 mg/L.5龄蝗蝻对杀虫剂的毒力LC5o在1.338~1 200.808 mg/L;成虫对这几种杀虫剂的毒力Lc50在2.493~2 053.894mg/L;田间药效结果表明,苦参碱效果最好,药后7d的防效达到81.8;,其次是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药后7d防效达到74;.[结论]苦参碱可溶性粉剂田间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蚜虫在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藏青杨(Populus szechuanica var.tibetica)叶片上的危害特征及其产生虫瘿的分布特点,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应用扩散系数(C)、Morisita指数(I)、Cassie指标(Ca)、平均拥挤度(M*)、Lloyd聚块性指标、负二项参数(K)、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指数法对该区藏青杨叶片上虫瘿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青杨叶片左上虫瘿出现率为25.36%、左下为24.30%、右上为24.98%、右下为25.36%,叶片左边为49.66%、右边为50.34%;藏青杨不同方向叶片上虫瘿出现的比率均在25%左右。藏青杨叶片上虫瘿主要以3~7个聚集的形式存在。虫瘿出现频次(y)与虫瘿数量级别(x)的拟合曲线为y=-2.150 3x~2+23.159x-7.309 1(R~2=0.818 4)。6级虫瘿数量最多,占总虫瘿数的22.15%。由虫瘿空间分布参数可知,藏青杨叶片上虫瘿空间分布呈聚集型,但虫瘿聚集强度不大。总体上虫瘿个体群大小随虫瘿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个体群指数L值平均大小为7.20。经拟合,虫瘿空间分布格局Iwao M*-M回归模型为M*=1.059 9m+0.523 4(R~2=0.993 9),Taylor模型为log S2=1.043 4logm+0.043 7(R~2=0.996 4),两模型均判定为聚集分布。综上,虫瘿在藏青杨不同方位的出现率相近,但在叶片上均呈聚集分布,虫瘿的聚集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也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Taylor的幂法则与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测定和分析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在秋大豆田上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内在结构,测定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卵块呈均匀分布,而低龄幼虫(1 ̄2龄)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3 ̄6龄)呈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分析了其的聚集原因。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N=t2/D2(5.6415/m 15.3063)]与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_0(n)=2.5n±10.4770n~(1/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幼虫在海南省玉米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方法]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 m*-m回归法分析草地贪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期幼虫在海南岛的空间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9.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在白三叶草上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线性回归方程对西花蓟马在白三叶草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白三叶草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这种聚集主要由环境引起。运用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田间理论抽样数可用N=1/D2(1.3533/m+1.964)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0.
巴山冷杉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设置 2 0 m× 2 0 m样地 8块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 ,并对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大小结构为进展型 ,幼苗、幼树的后备资源储备量大 ,约 95 4株 / hm2 ;种群在 ~ 发育阶段死亡率较高 ,达 82 .3% ,随后死亡率趋于稳定 ;存活曲线属于Pearl 或 Deevey C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 ,负二项分布参数 (K) 1.6 0 0 ,扩散型指数 (Iδ) 1.6 2 9,丛生指标 (I) 7.6 77,Cassie指标 (CA) 0 .6 2 5 ,扩散系数 (C) 8.6 77,聚块性指标 (m* / m) 1.6 2 5。离散拟合符合负二项分布模型 ;但随着植株年龄的增长及发育阶段的不同 ,分布格局由初期的聚集分布逐渐扩散为随机分布 ,离散拟合由负二项 (Negative Binomial)分布转变为泊松 (Poisson)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烟田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若虫的捕食潜力,为田间应用环斑猛猎蝽防控烟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在培养皿中设置1头饥饿24 h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1~4龄烟蚜若虫,统计环斑猛猎蝽的捕食量并通过GrapPad Prism 8.0、DPS等软件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以不同密度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烟蚜4龄若虫在不同温度梯度及空间格局条件下,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并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明确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种内干扰对捕食率的影响以及自身密度、温度、空间格局对捕食量的影响,评估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4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模型,其种内干扰及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1~4龄烟蚜若虫中的3龄和4龄若虫捕食具有偏好性,对4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最大日捕食量为55.7头,其次为3龄烟蚜(55.3头)。在空间一定和烟蚜若虫定量条件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系数为1.31,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下降。在不同空间且烟蚜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间的增大,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猎物的捕食量减少。在16~32℃的温度梯度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32℃下的日捕食量最大,达23头。【结论】环斑猛猎蝽在烟田中具有防治烟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拉缘蝽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缘蝽是危害卵叶小蜡的主要害虫之一,拉缘蝽在福建1a发生2代,世代重叠 以成虫在卵叶小蜡上越冬,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1代的4、5龄若虫、成虫和第2代1龄若虫共同为害,是为害高峰期 防治试验表明,防治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90%敌百虫晶体、20%杀灭菊酯乳油、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且4种农药对拉缘蝽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农药混合试验表明,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90%敌百虫晶体以1∶1000倍液混合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用浸叶法和浸渍法测定了扑虱灵、蚊蝇醚对以棉花为寄主饲养的烟粉虱卵和若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扑虱灵对1龄和4龄若虫毒力的LC50值分别为1.3、128.8 a.i.mg/L,浓度为100~1600 a.i.mg/L的扑虱灵对0~1日龄卵孵化几乎无抑制作用;蚊蝇醚浸叶法和浸渍法使用对0~1日龄卵毒力的LC50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苦参碱、阿维菌素、氯氰菊酯、灭多威和吡虫啉对B型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结果表明:苦参碱对烟粉虱卵的毒力最高,LC50为0.802 mg.L-1,其毒力是吡虫啉的323.8倍;阿维菌素、苦参碱和吡虫啉对1龄和3龄若虫的毒力均较高,但对1龄若虫的毒力高于3龄若虫;阿维菌素和苦参碱对成虫的毒力较高,分别是吡虫啉的111.6和77.4倍;而灭多威和氯氰菊酯对烟粉虱各虫态均表现出较低的毒力.  相似文献   

15.
黄杨粕片盾蚧1龄若虫在小叶黄杨1年生枝条上聚集与扩散交替发生,在当年生枝条上则持续扩散。其整个种群在较大时空范围内亦呈现持续扩散趋势。种群个体间有相互吸引作用,以个体群存在,在生境空间呈聚集分布;其在植株内不同部位中以阴面上部聚集程度最高,而在植株间则聚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苹果树冠山楂叶螨若螨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以及Taylor的幂法则研究了苹果树上山楂叶螨若螨的多维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考察了若螨个体聚集与扩散的趋势。根据空间格局的信息,得到了若螨在苹果树上、中、下三层树冠的资料代换公式及理论抽样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若螨在苹果树上、中、下三层树冠的空间格局均属聚集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环境的作用引起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由于若螨本身聚集习性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印楝素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印楝素及其不同施药方式对烟粉虱各虫态的致死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叶片浸液法和叶柄内吸法测定了0.3%印楝素乳油对烟粉虱成虫、1日龄卵、5日龄卵和1~4龄若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0.3125~10.0 mg•L-1)内,两种处理方式下烟粉虱各虫态的校正死亡率均随印楝素浓度的增大而顺次显著增大,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的校正死亡率高于叶柄内吸处理。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对烟粉虱成虫、1日龄卵、5日龄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3.0246、2.2019、5.7109、0.5909、0.7465、1.6948和2.6603 mg•L-1,而叶柄内吸处理的LC50值分别为6.016、4.0321、6.0537、0.8614、0.9941、2.2419和4.4533 mg•L-1。【结论】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对烟粉虱各龄若虫的致死作用均高于叶柄内吸处理,烟粉虱低龄若虫期是采用印楝素防治的最佳时期。印楝素乳油可望成为防治烟粉虱的重要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18.
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N-acetyltransferase,GNA)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探讨飞蝗表皮几丁质的合成机制及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飞蝗EST数据库中搜索GNA的cDNA序列,并与其它物种GNA序列进行同源比较;设计飞蝗GNA特异性表达引物,分析5龄第2天不同组织样品间的表达差异及5龄第1 天至第7 天表皮中GNA表达量的变化;构建pET-28a(+)蛋白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菌株中表达GNA重组蛋白,Ni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并分析重组蛋白的酶学活性;通过RNA干扰研究GNA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飞蝗GNA与其它物种GNA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很高,结合底物GlcN6P的氨基酸残基完全一致,说明不同物种间GNA非常保守;飞蝗GNA组织特异性分析显示其在表皮、脂肪体及肌肉中表达量较高;飞蝗5龄表皮的发育变化表明,GNA在刚蜕皮后的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步降低;飞蝗GNA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菌株中成功表达,经过Ni-NTA柱纯化得到单一目的条带,酶学特性研究表明飞蝗GNA重组蛋白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50℃,最适pH为8.0-9.5;测定了飞蝗重组GNA的Km值,当D-GlcN6P的浓度为200 μmol•L-1时,Acetyl-CoA的Km=133.60 μmol•L-1;当Acetyl-CoA的浓度为200 μmol•L-1时,D-GlcN6P的Km=42.43 μmol•L-1;飞蝗GNA的RNA干扰结果显示,GNA的表达能够被有效沉默,但蜕皮及发育未受影响。【结论】飞蝗GNA与其它物种的GNA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很高;用该序列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的活性;飞蝗GNA被干扰后未观察到对飞蝗蜕皮及发育产生影响,推测存在N-乙酰葡萄糖胺激酶(GlcNAc kinase)补救途径催化产生GNA的底物N-乙酰葡萄糖胺-6-磷酸(GlcNAc6P),用于几丁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角菱背网蝽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比较频次法和聚集度指标法,研究了角菱背网蝽若、成虫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其分布属于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林间抽样方法比较结果,平行线、对角线取样法精度较高,适用于林间虫情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