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2.
3.
4.
为筛选出对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小麦白粉病有效防控的药剂,特选用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40%氟嘧菌酯悬浮剂等9种杀菌剂,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病叶率防效为40.00%~99.31%,病指防效为53.97%~99.42%。其中,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经先后4次调查,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
6.
7.
8.
在中肥中产与中度发病的条件下,选用了十种杀菌剂做了防病对比试验,施用锈粉宁和粉锈宁的小区防效达到近100%,增产约60公斤,只一次用药就可控制住全生育期的发病,一次使用硫悬浮剂和福美硫磺等保护剂防效仅为43.7%和45.7%,经过七天至十天后病害再度回升,如果在初发病(发病率20-30%)开始连续两次施药,其防效达到80.5%,82.8%,增产为51和50公斤,这样也能基本控制了病害。该试验结具有一般内吸治疗作用的药剂如多菌灵,托布津等一次施药防效为63.2,71.2%,增产30公斤,此类药剂如果连施两次,效果可会更好。 相似文献
9.
6种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用20%烯肟.戊唑悬浮剂(有效成分,下同)60,40,20 g/hm2、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80 g/hm2、25%阿米西达干悬浮剂150 g/h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 g/hm2和5%SYP-1620乳油40 g/hm2进行叶面喷雾,药后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1%,73.4%,60.9%,74.2%和72.4%,64.8%,55.2%和51.7%。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烯肟.戊唑悬浮剂和戊唑醇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茎,出现白粉状物,严重时导致叶片枯萎,植物死亡。采用不同药剂进行小麦白粉病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多基因累加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基因累加方法选育8个小麦抗白粉病新品系分别与相应的单基因系杂交,18个杂交组合的F2代群体对小麦白粉菌15号小种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8个小麦新品系中,有2个品系分别累加了2个抗白粉病基因,其中“沈免20088”含有Pml2和Pm21,“沈免20134”含有Pm16和Pm21。另6个品系分别被导入了1个抗白粉病基因,其中“沈免20084”含有Pm12,“沈免20086”和“沈免20092”含Pm21,“沈免20091”、“沈免20140”和“沈免20144”含Pm16。这证实了利用常规选育方法进行主效基因累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系(种)所含源于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遗传分析方法,将4个小麦新品系(种)和感病品种辽春10号配制5×5半双列杂交组合。用小麦白粉病菌15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系对各杂交组合的亲本、F1代、F2代群体和BF1代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沈免96、沈免20135、OB21和OB151这4个小麦新品系(种)对小麦白粉病菌1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各自都是由1个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控制;沈免96和沈免20135含有1个相同的抗白粉病基因,OB21和OB151各自含有1个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分别暂定名为WE9和WE1,WE1和WE9均不同于沈免96和沈免20135所含的相同抗白粉病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冬60号、新冬57号、新冬40号和新冬20号小麦白粉病危害程度和田间发生动态,为科学防控小麦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的方法,系统调查不同品种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结果】新冬60号、新冬57号、新冬40号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动态基本一致。新冬60号、新冬57号、新冬40号和新冬20号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22、7.11、37.63和25.48。新冬60号和新冬57号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程度极显著轻于新冬40号和新冬20号,新冬40号小麦白粉病田间危害程度极显著重于新冬20号。【结论】新冬60号和新冬57号小麦白粉病田间危害程度极显著轻于新冬20号,可根据田间发病情况,合理减施农药。新冬40号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程度极显著重于新冬20号,应加强对小麦白粉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17个小麦品种抗白粉性基因的推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将我省17个小麦品种(系)和17个已知抗白粉基因的品系(种)用15个不同的白粉菌株接种,通过比较侵染型来推导未知基因品种可能含有的抗性基因。结果表明:75(139)、河农矮3等6个品种不含抗性基因;唐86—4043含有P_m2和另一个未知抗性基因;CA841和C4102—5含有P_m3C;邯4032和CA8646含有P_m8;7111和石86—4846可能含有P_m3C 和P_m8;而CA8694等4个品种可能含有与供试基因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中西部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RAPD标记对采自甘肃省中西部20个小麦白粉菌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用9个扩增结果比较明显的随机引物扩增得到的81个RAPD位点中,有54个具多态性,多态性位点频率(单卫星方法统计)为66.7%。根据PopGene 32软件计算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Nei基因指数分别为0.455 6和0.296 8,多态性频率为96.3%,说明白粉菌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态性特征与菌株地理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生理小种毒性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分析其在感、抗病单株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小麦抗白粉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基因芯片结果,结合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克隆到一个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定位。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片段在抗病植株、感病植株白粉菌诱导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一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片段,命名为TaGLP5(GenBank 登录号为FJ5944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已知的来自禾本科的萌发素蛋白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很可能是新的小麦萌发素蛋白成员。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该基因片段定位在小麦的5A染色体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白粉菌诱导,且在接菌后的24 h以前抗病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感病株。【结论】本实验获得的类萌发素蛋白是一个新的成员。该类萌发素蛋白在感、抗植物受白粉菌诱导上调表达,但是表达量、表达时间上存在差异。推测该基因参与了小麦对白粉菌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1987~1989年,对甘肃天水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致病类群,用鉴别寄主品种进行了室内测定和田间自然感染监测。结果表明,有11个致病类群,三年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优势类群(015,011)的频率在48.1%~67.9%,它们是弱致病类群,但对生产上的品种,大部分能侵染。供试的菌样对鉴别寄主品种的毒性频率为:阿夫,100%;Ulka×Cc8(Pm2),22.4%;Era,55%,高加索(Pm8),100%;CI12633(Pm2+Pm6),14.3%;Maris Huntsman (Pm2+Pm6),14.3%;肯贵阿,2.5%;白免3号(Pm2x),12.3%;新疆小白冬麦,0.0%。另外,对洛夫林10的毒性频率100%,对Khapli(Pm4等)免疫。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组成和小麦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离体活动圃法对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21个待推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V2、V3b、V3c和V5的相对频率高于72.22%,是河北省小麦白粉的优势群体;V4a较少,相对频率只有8.09%;V3a`V6发7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相对频率为44.10-61.63%。在河北省21个待推广品种中,京农84-45的相对毒辣力频率值为33.84%,对白粉病有较好的抗性,冀植88-51387,冀植88-5067等6个品种是高感品种,相对毒力频率值高于76.01%;冀植87-5003,冀植88-4018等16个品种的相对毒力频率值为41.25-72.70%,属于中间类型,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在推广利用时应密切注意发病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