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桩径对尾叶桉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对5.5年生尾叶桉实生林砍伐后,进行不同桩径的萌芽率、萌芽力、萌芽条的高和径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桩径对萌发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萌芽力有极显著的影响,在桩径3-17cm的范围内,萌芽数量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加;萌芽条的高和径的生长也随桩径的增大而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
尾叶桉U6无性系萌芽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尾叶桉U6是南方分布最广的桉树无性系之一.研究表明,3个月生的U6的萌芽点、萌芽条数和萌芽高度均服从Weibull分布,峰度均大于3,比正态分布的峰值高;偏度大于0,呈不对称分布,数据均值右侧的离散性比左侧的强.萌芽点数按伐桩高度和伐桩直径分布均呈随机性,表明萌芽点数与伐桩高度和伐桩直径无关,仅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萌芽条数受伐桩直径和高度的影响,伐桩直径越大,萌芽条数越多,呈线性关系;当伐桩高度低于16 cm时,萌芽条数随伐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6 cm高度后随之减少,呈三次抛物型.萌芽条高度与伐桩高度有关,当伐桩高度低于12 cm时,萌芽高度随伐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12 cm以后随之减少;萌芽条高度与伐桩直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尾巨桉3个不同高度水平伐桩的萌芽率和萌芽力的调查分析,阐明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的萌芽更新能力极强,且高度在5~10 cm的伐桩在3个处理中具有最高的萌芽率和萌芽力,其中,萌芽率高达97.3%,显著高于15~20 cm的伐桩;萌芽力高达16条/桩以上,且与10~15 cm和15~20 cm的伐桩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对萌芽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短轮伐期尾叶桉人工林皆伐作业前后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由于林地生境条件改变,使林地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植物消失(消失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大部分植物保留下来(保留种)。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种数增加。为减小皆伐对林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植被和水土流失),有利于植被的尽快恢复,建议皆伐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沿等高线分布的带堆法,避免采用火烧法。  相似文献   

5.
尾叶桉萌芽母树林营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性系苗木虽已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但目前由于受到育苗技术、生产资金、运输条件等因素限制,在近期内仍需要大量的尾叶桉种子,当务之急是如何营造短期速效的尾叶桉萌芽母树林。主要介绍东门林场利用尾叶桉萌芽营建母树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短轮伐期尾叶桉萌芽更新和前期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短轮伐期尾叶桉黄芽更新调查结果显示:该树种黄芽力极旺盛,伐桩芽点多且分布均匀;萌生林生长迅速,当年郁闭;2年生有整株数6279株/hm~2,单位面积材积26.3676m~3/hm~2,相当于同龄实生苗造林15.8342m~3/hm~2的1.7倍,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7.
不同直径伐桩对赤桉萌芽更新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速生树种赤桉进行了不同直径伐桩(2.1~6cm)萌芽更新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伐桩的萌芽率及平均萌条数随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萌条直径、高度随伐桩直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短轮伐期巨尾桉萌芽更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是巨桉和尾叶桉的优良杂交种,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均进行了集中造林、规模经营。在“三板”和纸浆材需求日益增长,巨尾桉短轮伐期用材林大面积推广、各种经济成分投资造林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巨尾桉萌芽更新,对于缩短经营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节省造林投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对广西田林县不同年龄的尾叶桉人工林植物群落调查的数据资料,用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对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尾叶桉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5~3.2,灌木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050~0.1430,各样地间有一定的差异。Pielou均匀度为0.57~0.84,各样地间的变幅较小。其多样性指标的总体趋势是:2.5年群落4.5年群落0.5年群落;而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11~0.34,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95~2.9,Pielou均匀度为0.5~0.8,其相应的指数比灌木层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为:0.5年群落最大,2.5年群落次之,4.5年群落最小。该项研究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论尾叶桉的合理轮伐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维 《桉树科技》1995,(2):30-41
介绍尾叶桉在东门试验中10年的生长情况,分析尾叶桉与对照树沖的比较、种源的差异及施肥的效应,确定尾叶桉实生苗造林在东门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数量、经济成熟期及轮伐期,分析不同生长时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尾巨桉不同处理更新3.2a生林分的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比萌芽更新林分高6.8%;平均单株材积比萌芽更新高11.4%;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尾巨桉林分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萌芽更新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萌芽保留1 11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比2 100株/hm2减小26.5%。在相同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每公顷蓄积比萌芽更新高23.1%。萌芽更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2 100株/hm2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比密度1 110株/hm2高53.7%。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年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ls)人工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尾巨桉林龄增大,地表凋落物总量也逐渐增大,5年生林分地表凋落物量最高;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尾叶桉(Eucalypt urophylla)优良新无性系的无菌组培苗为材料,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6-BA、NAA不同质量浓度配比对尾叶桉无菌幼苗丛芽增殖率,以及生根粉种类、质量浓度、不同IBA和NAA配比对不同尾叶桉无性系生根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6-BA质量浓度为0.01 mg/L,丛芽增殖率在NAA质量浓度为0.01、0.1 mg/L时递增;而NAA质量浓度为1、5 mg/L时,则有利于生根;筛选出适宜尾叶桉优良无性系ZQUA10的增殖培养基为MS+0.01 mg/L 6-BA+0.01 mg/L NAA+30 g/L蔗糖+6 g/L卡拉胶,增殖系数达到4.7;筛选出适宜尾叶桉优良无性系ZQUA13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 ABT1+30 g/L蔗糖+6 g/L卡拉胶,生根率达到57.5%;筛选出适宜尾叶桉优良无性系ZQUB58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1 mg/L IBA+0.5 mg/L NAA+30 g/L蔗糖+6 g/L卡拉胶,生根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2年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估体系的95个桉树林样地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桉树林的土壤肥力。按《我国土壤质地暂行分类方案》将95个样地土壤合并为粉壤土、粘壤土、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粉粘土、砂粘土、粘土、壤粘土。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土壤按质地类型划分为4类:第1类包括粉壤土、粉粘土和壤粘土,速效K含量较高,速效P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位居9种土壤的前列,容重和毛管孔隙中等,肥力较高;第2类是粘壤土,全K含量最高,速效N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较低,容重较小,毛管孔隙较大而非毛管孔隙中等,总体上肥力水平中等;第3类包括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和砂粘土,此类土大多数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K含量低,而有的速效P含量较高,容重大、毛管孔隙小,总体来说肥力低;第4类为肥力高的粘土,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均是9种土壤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0~100cm土层的土壤最大贮水力排序为:7年生(585.39 t·hm-2)>3年生(582.93 t·hm-2)>5年生(580.41 t·hm-2)>1.5年生(570.99 t·hm-2)>1年生(570.63t·hm-2),土壤有效贮水力排序为:1.5年生(59.50 t·hm-2)>7年生(46.96 t·hm-2)>1年生(22.47 t·hm-2)>5年生(22.46 t·hm-2)>3年生(13.82 t·hm-2)。  相似文献   

16.
麻竹山地林配方施肥及生长调节剂对竹笋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配方施肥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有机肥对竹笋产量影响的回归方程显著,氮、磷对麻竹出笋数量回归方程的影响显著,氮、磷(P2O5)、钾、花生饼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0·2195、0·8258、0·1906、2·3055t·hm-2;竹笋最高产量的氮、磷(P2O5)、钾、花生饼施肥量分别为0·2186、0·8262、0·1899、2·3064t·hm-2。  相似文献   

17.
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的区位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调查样地资料,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在不同小地形、不同坡位和不同坡向上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脊和山坡的林分生长量相差不大;山洼林分生长最好,其次为山脊和山坡,山顶林分生长最差;不同年龄、不同坡向的林分中,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不大;巨尾桉在阳坡上生长明显优于半阴半阳坡的林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5年生香樟组培幼态枝扦插无性系人工林和实生人工林,不同季节林木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香樟扦插无性系林树高、地径生长量比实生林具有优势;方差分析表明,香樟2种类型人工林树高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差异经历"不显著-显著-极显著"的过程,而地径的生长差异不显著;2种类型香樟人工林四季的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数学方程的生长规律。2.5年生香樟实生林生物量达31 241.99 kg.hm-2,仅占无性系林的59.2%,净生产力的差异也相似;香樟无性系林分凋落物达9 145.45 kg.hm-2,是实生苗人工林的1.92倍。  相似文献   

19.
人工林在保护香港自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人工林为纯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人工林的改造对于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提升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20 a 生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林进行间伐套种处理,套种密度为1665株/hm2;以不间伐林分为对照,比较间伐套种后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及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间伐+套种3 a后,与未间伐林分相比,尾叶桉间伐林分植物的科、属和种数分别增加了78.6%、116.7%和100%,马占相思间伐林分相反。DCA 分析结果显示,群落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主要聚集在尾叶桉间伐林分,马占相思未间伐林分物种数次之。与未间伐相比,间伐+套种措施显著提高了尾叶桉林乔木层 Shannon-Wiener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及草本层的丰富度和 Shannon-Wiener 指数(P <0.05);但马占相思间伐+套种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 Shannon-Wiener 指数均显著低于未间伐林分(P <0.05);物种多样性指标总体表现为尾叶桉间伐林>未间伐林,马占相思未间伐林>间伐林。套种树种在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林分中的早期生长表现良好,树种间生长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尾叶桉人工林二元材积表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收集福建省永安市不同林龄、立地、密度的尾叶桉人工林林分的样木资料,采用多模型优选法和逐步回归法研制尾叶桉人工林二元立木材积表,并用相关指数、剩余标准差、平均系统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预估精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数,评价模型优劣。经检验,所编的材积表完全符合生产上的精度要求,且理论基础扎实,编表结果可靠,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