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200~400km高的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的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的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的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开辟一条植物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航天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式卫星或其他可回收型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带到200-400千米的太空中,经过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因素)对种子和微生物进行处理,使作物种子产生有益的变异,返回后经地面选育、试种,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宝树 《种子世界》2011,(11):45-46
冬小麦航麦二号是石家庄大农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运用航天育种技术——太空诱变育种选育的冬小麦品种,2009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9001。航天育种也称为太空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载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诱变作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经地面选育出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航天育种利用的是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诱使农作物(小麦)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经地面培育选育出新品种。这样的环境条件对尚需搭载的种子的要求是严格的,故需做好搭载前的种子准备。  相似文献   

5.
更正     
《种子世界》2006,(11):53-53
刘录祥:请放心食用太空菜、太空粮 刘录祥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国家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针对有人担心太空粮、太空菜是否安全的问题,刘录祥解释说,航天育种是有意识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并没有导人任何外源基因,从本质上与自然变异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利用宇宙辐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场等因素的诱导,使作物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种子产生自然变异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或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航天育种只是使这个速度加快而已,并不存在安全问题。种子上天不一定就能发生优良的变异,也不可能立刻就能稳定遗传,返回地面后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经过多代筛选、鉴定并由有关方面审定后,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将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2~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年增产粮食10亿~15亿kg。  相似文献   

6.
"航天育种"是伴随航天事业发展被命名的新辞语。有学者称"航天育种"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重大进展;有商家随之爆炒"太空种子"为获取商机。其实,把农作物种子置入太空仅是辐射育种的一种方法,混淆了科学概念,就会扰乱种子市场。  相似文献   

7.
《种子世界》2006,(11):24-24
随着“神六”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市场上出现许多贴着“太空”、“航天”标签的农业种子,说种植“航天种子”可以增产增收。日前,有关农业专家提醒,要科学地看待航天育种,不要神化和迷信,更不能乱贴“太空”标签。农业专家介绍,航天育种是指将植物种子搭载于返回式航天器,利用空间磁场、失重、辐射等环境因素,使种子基因发生突变,在返回地面后,通过育种专家的精心培育从中挖掘优良丰产新品种,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种子世界》2007,(12):4-4
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环境中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良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从1987年到现在进行的21次航天育种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  相似文献   

9.
摩尔多瓦玉米育种及种子生产加工概况田志国,周洪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王邦庆,吕宗言(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局25230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玉米考察组,于1996年9月1~7日对摩尔多瓦共和国进行了访问,现将所了解的有关情...  相似文献   

10.
《作物育种信息》2006,(4):F0004-F0004
航天育种是让种子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辐射等条件下诱使种子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速度和频率有所改变。这种突变只是一类基因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等位基因,如高秆变矮秆,早熟变晚熟,产生的染色体突变本质上与杂交水稻育种产生的遗传、分离和重组一样,所以专家们认为,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航天育种较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育种方法,属新兴的育种技术。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搭载作物种子等以来,人们对此议论增多。现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相关情况及近年来的实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种业科技     
《种子世界》2006,(11):52-53
中国航天育种发展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987-1995年。1987年8月5日,随着中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遥远的天际,开启了中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此后,中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中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侠礼 《种子》2004,23(9):94-95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科技与农业遗传育种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山西瓜类作物育种现状及21世纪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山西瓜类作物品种概况和近30年来的育种成果,阐述了瓜类品种的整体育种目标及近期方向,论述了在现有条件下需采用的育种手段、方法以及加强种子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山东鲁花集团公司提供的104克花生种子搭乘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遨游18天后,2004年10月15日成功返回地面,从而翻开了中国花生航天育种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芦笋是雌雄异株作物,雄株比雌株产量高,品质好。当前采用的种子为雌雄对等分布。要得到全雄性种子,必须首先选出超雄株(MM),然后与雌株(mm)杂交,便得到全雄性种子(Mm)。我们采用了花药半程脱离培养和在开两性花的植株上选种的育种途径,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付余  梁晨 《种子世界》2000,(2):43-43
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一般是利用复合基因的育种标记保证相对抗菌素显性稳定。这样不但可以对作物个别细胞或组织进行有效的育种选择,而且对已成熟的种子和在此基础上已长出来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育种选择。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出现将异种基因转移到生长细胞中不能经常得到有价值的种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试验通过番茄未成熟的幼胚进行转化基因组织培养育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6-16
本品种由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育成。利用航天技术,将小麦种子带到距地面400500公里的太空对种子进行处理,使之生物变异,然后返回地面试种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矮秆、大穗、高产、优质的特点,而且抗病能力强,蛋白质含量高,是特高产、优质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2月23日,我国第十二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的6种树木种子、5个花卉品种培育试验项目,在甘肃省林业厅的主持下,与兰州市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甘肃省小陇山林科所等4个实施单位正式签订合同,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生态林、花卉领域进行太空育种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等多种技术实现突破,基因组学、表型组学等多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得到迅猛发展,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为代表的现代作物分子育种技术逐渐成为了全世界作物育种的主流,在我国也正在成为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界定分子育种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未来我国作物分子育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