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房莉  余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17-4918
阐述了国内外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方式,指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一种低投入、易操作、高效率,并具有长期效果的去除有毒环境污染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采用2000年、2008年和2013年土地矢量数据,针对城乡结合部特点,考虑建设用地生态负效应,对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估算各土地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其期间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的驱动力因素,提出合理规划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对策,为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3.
重庆土壤铅含量污染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重庆市8个区县160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铅(Pb)含量分析,探讨土壤Pb含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对各区县表层土壤Pb污染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全部供试土壤样品的Pb浓度几何平均值为37.30mg/kg,显著高于重庆市土壤Pb背景值(22.20mg/kg),表现出一定的积累趋势。pH值是影响土壤全Pb含量的重要因素,当pH≤6.5和pH≥7.5时,随着pH值的增大,土壤全Pb含量增加;而6.5〈pH〈7.5时,随着pH值的增大,土壤全Pb含量减少。在供试样品有机质含量范围内,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全Pb含量呈线性增加。总体上看,重庆市8个区县表层土壤Pb污染为轻度至中度,其中秀山县Pb污染最严重,达到中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土壤重金属可以在农作物中富集,从而影响农产品质量或导致减产,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该文对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土壤重金属迁移至作物系统的转化方式、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以及土壤重金属在作物中的分布和潜在风险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作物水分利用率的研究进展。在探讨水分利用率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如作物,环境因素,化学制剂,栽培措施和耕作制度等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作物种间和品种间、土壤因素和化学制剂对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影响作物对镉吸收的因素分析及土壤镉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土壤-作物-镉这一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现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作物种类与品种、根际环境因子等对作物吸收与累积镉的影响,提出生物修复法、施用改良剂、采用适宜的耕作栽培制度等综合治理措施.并指出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有关课题.  相似文献   

7.
土壤-植物系统中铅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Pb所在的环境介质、土壤理化性质、陪伴阴离子、植物及微生物,并阐述了各因子对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周璞  张文新  庄力  黄合 《安徽农业科学》2011,(5):3030-3032,3067
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采用1997~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丰台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在对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丰台区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与其他同类型区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对土地市场化的推进和管理力度、产业结构是影响其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导因素。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53-156
利用2013年和2014年对内蒙古城乡家庭的调查数据,测算了内蒙古城乡家庭在两个调查年度的贫困状况,分析了内蒙古城乡家庭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调查年份,内蒙古城乡家庭的收入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占内蒙古城镇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但是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只有转移性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内蒙古农村收入的绝大部分,且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在城乡家庭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贫困严重性在农村家庭呈现上升趋势,在城镇家庭呈现下降趋势;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非农劳动人数、家庭固定资产、家庭经营类型和地形条件对内蒙古城乡家庭贫困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规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管理重要依据。基于1986、2000和2015年3期TM/OLI遥感影像,采用GIS方法分析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阶段差异性显著;(2)于洪区、苏家屯区、浑南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2000年和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具有异速性和区域差异性;(3)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后降,在12 km呈峰值。  相似文献   

12.
李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82-14184
以吉林省长春市农大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居民的饮食营养观念和态度、行为方面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合理改善该地区居民营养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关键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大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改革现状,厘清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而为大庆地区深化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期推动大庆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这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乡村旅游的特殊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以及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的互动关系几方面阐述了乡村旅游对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根据沙坪坝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出了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景点依托型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型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致灾因子、人类致灾因子、承灾体3方面分析了梅州城区洪涝发生的成因,指出梅州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是引发洪涝灾害的自然致灾因子;人为的植被破坏和不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及管理是其发生的人类致灾因子;城市快速发展下所带来的如人口密度增大、建筑设施增多等情况是洪涝危害程度加重的承灾体因素,并指出了新时期应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大方面进行防洪减灾。  相似文献   

16.
曾毅  麻战洪  周盼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0):192-194
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全面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以及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笔者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诸如农村土地的产权、征地、集体土地流转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深入探究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该研究旨在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8.
城乡关系、区域发展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抉择的重要维度.鄂州市作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地区,近年来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旨在以鄂州市产业一体化为例,考察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是提高农村干部胜任力的中心环节,更是农村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通过分析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干部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重庆市如何在新环境下构建有效的农村干部激励机制,以提高重庆市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推进重庆市农村地区政治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其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以株洲市为例,从水体污染、固体垃圾、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影响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并通过结合生态学及城乡规划相关知识针对这些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