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林业院校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在简单介绍美国创新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注重紧跟社会需求,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强调选拔关口前移,严格大学培养过程;多种手段并用,通过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的课堂教学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等,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科研工作锻炼机会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针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缺位、教师创新团队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借鉴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推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树立尊重个性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重视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开放宽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打造"引""育"结合的教师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西南大学以学科平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为基础,提出了开展“光炯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理念与思路;并从“光炯”创新实验班、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光炯”学术论坛、创新型研究生后备生源“光炯”抚育计划、“光炯”奖学金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西南大学“光炯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突出体现了以下特色:以“光炯”创新实验班作为实施单元,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为平台,培养科研型人才;以研究生后备生源“光炯”抚育计划为保障,优化“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以“光炯”学术论坛为平台,加强名家大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光炯”奖学金作为奖励手段,激励学生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重视不足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4个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网上学习平台日益完善,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管理模型与决策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开放式实践教学和常规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装备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缺乏科研依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在完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科研与实践教学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7年在北京先后召开的“全国高校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发展创新研讨会”和“第一届京津冀农林院校生命科学教学研讨会”提出: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科研思维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以课程教学创新作为提高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加强新媒体教材建设,促进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对新时代高等学校生物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有序进展,西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开拓办学思路,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思考并践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研反哺教学的专业建设思路指导下,通过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的教学科研平台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步构建了材料工程、家具工程和木结构建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块,探索性地采取导师制和末位淘汰制的激励型人才培养机制,大胆探索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国际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科学领域,需要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学术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地方林业院校是我国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但在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创新能力培养有待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度较低等问题。为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探索了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即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在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考核5大模块中引入多元化机制,科学统筹安排招生选拔、人才培养和学位考核工作。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为:既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的资源,又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积极引进外援,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使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从"梁希"实验班的师资力量、导师制度、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3个方面对"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梁希"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制度改革滞后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对导师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5点建议:一是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三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四是加强实践教学;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的达成,为农林高等教育发展和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指向。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一部分,新林科建设旨在通过改革创新重点解决林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高等农林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研学结合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科建设和林业的新发展脱节等。为此,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对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导向、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研融合、加大本科核心课程和“慕课”建设力度的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基于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在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一是重新修订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理想信念、林业情怀、人文素养、理学素养、专业综合素质、审辩思维、创新创业、交流协作、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性教育,并非单一的独立的教育,它强调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大学生对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引导下的高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建立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与保障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应努力实现由一元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由理论考核转向实践运用考核、由目标管理转向全程性监管.改革的具体措施是:实施以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性评价;完善基于学分制的“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健全考试改革的制度、组织和保障机制,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使高校考试真正发挥出导向、检测和反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该文系统地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多年来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从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及保障措施的设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学校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思路,从教育理念、支撑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国际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措施,从学生科学素养、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及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等方面总结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近6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在该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专业在本科生导师制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其他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造林难度不断加剧、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强林"和"科技兴林"战略的落实等,都对我国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对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探讨。首先,在确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基本思路、培养机制的框架等基础上,对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内涵以及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及其与协同培养机制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其次,提出了协同培养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建议措施,包括协同制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推进林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科研协同研究,积极探索校校协同、校研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培养,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林学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等。  相似文献   

15.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加强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内科研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国际科研人才纷纷回国创业,成为促进国内科研发展的强心剂和培养国内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所创建的国际合作平台除了开展创新性工作之外,还是促成国内外科研实质性合作、加速国内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践基地.依托国际合作平台,通过采取准确定位机构发展目标、明确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注重科研训练环节等措施,加强了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国际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国际合作平台创新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还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完善科研训练项目,积极探索国际化培养新模式,以促进创新型青年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以此为指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以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改革涵盖了更新专业基础课,提高实验教学比重,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初步自主创业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家具产业飞速发展、而创新型家具设计人才严重短缺的今天,采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家具设计人才,无疑是一个促进学校发展、凸现企业利益的双赢选择。该文在比较中外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我国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家具设计人才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涵盖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专业人才.为了顺应林业行业和林业科学研究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进行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突出了个性化和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标;打造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书育人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双馨”;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技能并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要符合课程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内涵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实践证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实施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国家和行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行业类的农林高等院校,在突显优势特色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存在着诸多困惑。阐述了当前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从制度建设、育人理念、实践教学、特色彰显、国际化教育等5个方面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了6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建议:(1)推进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2)创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3)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4)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5)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6)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交流渠道。希望为农林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钱桦  赵东  撒潮  陈劭  张建 《中国林业教育》2009,(Z1):127-130
北京林业大学是以林业、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大学,机电类专业规模相对较小,如何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工科专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探索的问题。2003年来,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体现创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服务行业、彰显特色"的改革与建设思路,通过把优势专业作强、积极建设新办专业、集中优势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引入科技竞赛机制、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和机制等措施,构建了机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