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我县先后推广了燃料生火温室(称有火温室)和微生物能源温室(称生物能温室)育小苗,秧田寄栽育壮秧的两段育秧方法,避免了春季低温对秧苗的不良影响,统一了育秧的足苗与壮秧的矛盾,并使水稻生育期提前,缓和了本地麦后稻尤其是小麦茬水稻的生长季节紧张的矛盾。但是,这两种温室育苗各有利弊。为了扬长避短,近两年来,我县部分水稻两段秧的温室小苗应用有火温室催芽立苗、生物能温室绿化、普通塑料薄膜温室(称大棚温室)炼苗的分步培育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平昌生物能温床是利用植物残体等(如青草、牛厩肥、粪水等)经微生物分解纤维素放出热能作为育(秧)苗的主要能源的技术设施。这种育苗方法是四川省平昌县生物能温室育秧成果的具体应用。采取温床综合利用,可进行多种作物同时育苗,它能同时育出水稻、红薯苗或同时育出水稻、红薯、蔬菜苗。与有火温室两段育秧的效果比较,具有取材方便、技术简单、节约能源、省工省力、一举多得、投资少、出苗早、产量高等优点。近年来,平昌县已普遍推广应用此法繁育水稻和红薯苗。1985年大面积应用此法,栽插水稻5.17万亩,亩平均增产29.9%;栽红薯1.28万亩,亩平均增产鲜薯437公斤,增长19.3%。1986年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盐城市郊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种植业以稻、麦、棉、绿肥轮作为主。每年用温室育秧,能源消耗很大,为了节约能源减少燃料消耗,降低育秧成本,大力发展生物能育秧,深多农民欢迎。我们推广的生物能温室就是以稻草和人畜粪为酿热物作为温室热源的温室,只有明室没有暗室的叫一级生物能温室,既有明室又有暗室的叫二级生物能温室。后者对水稻育秧的效果更好,故近几年在盐城市郊广泛推广。二级生物能温室的结构: 二级生物能温室为南北向,分明室、暗室和发酵池等部分。一般明室长6米、宽2米,发酵池也是长6米、宽2米、深1米;暗室长3米、宽2米,发酵池也是长3米、宽2米、深1米;温室檐高1.85米、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大棚式、坑道式和多能式生物能温室和酿热物材料的选择及其配制方法。一、生物能温室结构 (一) 大棚式生物能温室大棚式温室有钢架活动结构与竹木结构两种。钢架活动温室与砖墙式温室一样,池南北长根据温室大小而定。有一级、二级、三级生物能温室,以三级生物能温室为例:暗室长2米,绿化室  相似文献   

5.
生物能温室育秧,就是利用作物的秸秆如稻草、麦草、绿肥等和一些人畜粪堆制,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释放出热能,同时利用太阳能补充,以保持温室内秧苗生长所需要的温度进行育秧。一般每16~20平方米温室可提供200~300亩大田的秧苗。每批酿热物酵解释放的热量可保持30余天,可育3~4批秧苗。生物能温室培育的秧苗壮,增产显著,并有节能、造肥、省工、省本等优点,因此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生物能育秧生态条件,制定调控措施,发展生物能育秧技术,我们于1983年4月,在江苏省宿迁县曹集公社小刘庄生产队,建造了三座土木结构塑料大棚式简易温室,其中Ⅰ号和Ⅲ号温室为生物能温室,Ⅱ号温室完全利用太阳能增温,为太阳能温室.Ⅰ,Ⅱ号温室保持密封状态,对室温不采取调控措施,以测定生物能和太阳能的实际增温效应.Ⅲ号温室则根据秧苗生长要求,进行各种调控措施比较试验,探索最佳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报刊文摘     
生物能温室育秧的热能,来源于作物秸秆与人畜粪尿拌和所产生的酵解热能,以及太阳的辐射能。温室内温度变化白天受太阳制约增温快、变幅大,夜晚靠生物能增温,室温水平分布均勻,垂直温差显著。当室温在30℃以上时,室内温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30℃以下时,空气湿度可稳定在85—90%之间。由于生物能温室的采光面大,室内光照较好,根据育秧特点,只要具有1000—2000  相似文献   

8.
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高产栽培技术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高产栽培技术是利用当地晚熟高产品种,采用温室育苗、大棚育苗两个阶段保温育苗,培育大龄多蘖壮秧,大田稀插,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以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增产技术。采用该技术平均亩产水稻700kg以上,比常规钵育水稻增产20%以上,并且其中分蘖穗产量占总产量  相似文献   

9.
生物能温室应选择在地下水位较低(一般1.5米以下),土壤紧实,便于排水,地势高操,背风向阳的地方建造,温室池室比一般为1:1.76~2.0。播种早,保温性强,外界气温高的生物能温室池室比可大一些,反之可小些。使用前,首先应清理出池内污物,使排水沟和通气沟,孔畅通,上面铺上树枝;以免堆上酿热物堵塞沟道,室内竖好秧架站柱数根并修建好榴顶和围墙。  相似文献   

10.
水稻超早钵育栽培技术是是利用晚熟、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通过采用在温室或连窗棚内进行超早育苗,超稀摆栽,公顷产量达到13000—14000公斤,较常规栽培增产20%。一、品种选择选择当地晚熟优质、抗病、高产的水稻品种,有效积温在2450℃~2550℃。二、培育壮秧  相似文献   

11.
生物能温室温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生物能温室温度的因素进行探讨表明:料温、外界气温与室温相关极显著,温室的结构、总体尺寸等影响温室的保温性能,酿热物配方材料或比例不同,释放能量速度不一致,呈波浪型曲线.酿热物配方、含水量、pH、通气状况等是影响酿热物料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温室环境工程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温室增温技术在原有火道采暖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了锅炉、热风炉、电加热、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先进的增温技术,经过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先进技术得到了较快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3.
水稻通育223是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以远缘杂交后代材料为亲本进行杂交,通过温室加代和系统选育而成。通过多年试验、示范,表现出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2003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水稻"超早钵育"栽培技术是北方寒地水稻一种新的栽培模式,它的主要技术特点是:选用中、晚熟品种,温室大棚进行钵体早育苗,抢夺有效积温,二次育苗达到高产、增收.今年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杨树村农民李贵民在自己的承包田20亩应用该技术进行水稻生产,秋后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育苗环境对当归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温室当归苗的抗寒性,以生荒地和熟地育当归苗为对照,对当归苗进行室内5℃低温处理。结果表明,在当归根茎膨大期,生荒地及温室所育苗的叶绿素含量高于熟地所育当归苗;温室育当归苗丙二醛含量最高,其细胞膜系统损伤最为严重。生荒地所育当归苗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160.7 g/kg;脯氨酸含量也最高,为38.14μg/g·FW。生荒地及熟地所育当归苗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是温室苗的1.28倍、1.19倍,生荒地所育当归苗过氧化氢酶活性是熟地苗的1.08倍;熟地及生荒地所育当归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是温室苗的1.20倍、1.19倍;熟地及生荒地所育当归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是温室的1.11倍、1.10倍。综合试验结果可知,在低温胁迫下,生荒地及熟地所育当归苗的抗寒性较温室育当归苗强。  相似文献   

16.
一、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和类型 (一)问题的提出 (二)潜育性水稻土的形成 (三)潜育性水稻土的类型 二、潜育性水稻土的性质 (一)潜育性水稻土的物理性质 (二)潜育性水稻土的化学性质 (三)潜育性水稻土的养分特性 (四)潜育性水稻土的微生物性状  相似文献   

17.
我县科技人员根据我县能源紧缺,推广有火温室育秧有困难的情况,对育秧技术进行了改革,大力推广生物能温床育秧技术,收到了显著成效。81年开始试验时,全县仅搞丁2个点,栽本田20亩,83年搞了7个点,栽本田1720亩,84年就发展到35050个点,育稻种13万多斤,栽本田6.8万亩,增加的纯收益达60多万元。经四年多来的试验、示范、推广证明这项技术具确取材方便、技术简单、节约能源、费省效宏等优点。不但能达到有火温室育秧的效果,能适应当前以“户营”为主的生产形式和育秧商品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进氮肥投入方式,促进水稻增产增效。[方法]以光明粳2号、2645品系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生物能尿素与传统尿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生物能尿素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提高,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与常规尿素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能够促进水稻前期分蘖以及植株高度。[结论]生物能尿素处理各方面均优于常规尿素处理,在生产上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1996年引进中国农业大学研制“植物生长调节剂-移栽灵”,经过早春温室水稻育苗试验,表现出极为显著的防苗期立枯病效果,用移栽灵可育出抗病,健壮的秧苗,从而达到旱育,稀植,增产的目的。经过示范推广,目前已在宁夏灌区水稻育秧中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20.
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高产栽培技术是利用当地晚熟高产品种,采用温室育苗、大棚育苗两个阶段保温育苗,培育大龄多蘖壮秧,大田稀插,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以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增产技术。采用该技术平均亩产水稻700kg以上,比常规钵育水稻增产20%以上,并且其中分蘖穗产量占总产量的90%以上。现将其技术优势分析如下,常规大棚育苗受气温限制,播种时间为4月5日~1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