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水旱轮作是水稻收获后,充分利于冬季稻田空闲时间,把稻田种上其他适宜旱地农作物,如水稻/油菜、 水稻/马铃薯、水稻/蔬菜(白菜、萝卜)等,提高稻田综合利用,增加复种指数,增加农民经济效益。通过对稻田水旱轮 作不同栽培技术模式的分析,探索适宜稻田水旱轮作栽培技术模式,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为产业结构调整,稻田水旱轮 作栽培技术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蟹,一地双收,为新型种养模式,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稻田为大闸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需要饲料喂养,也没有农药污染,近乎于野生放养,同时,蟹的存在还能够帮助稻田除草除虫,进而减少稻田农药使用,预防水稻虫害,保证水稻的生长环境,形成循环系统,创造了更多的种养效益。现针对稻田养蟹相关内容,展开具体论述。首先,概述了稻田养蟹的优点;其次,分析稻田养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稻田养蟹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说起稻田养鱼,大多数搞水产的都知道,但真正养起来的可能没多少。我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推广稻田养鱼,到九十年代得到发展,曾一度在全省有领先地位。现在水产养殖也在从“量”向“质”的转变,绿色食品终将赢得更多市场,所有稻田养殖必将成为新宠。下面向广大渔民朋友谈一谈稻田养鱼的几个细节,以供大家参考。 一、稻田选择 稻田要想养好鱼,应该选择排灌方便,地质肥泥性朝阳为佳,面积宜控制在10亩以内,以利于操作方便。 二、稻种及稻田种植要点 稻田养鱼一般种植一季稻。目前多为杂交水稻,在每年五中下旬、六月初插苗。插苗前必须对稻田进行相应处理,以利于鱼苗投放后能自由活动。首先是下足有机肥,适量化肥,将稻田整平,沿田埂四周起50—70公分深沟,在田的排水处留一块5至10平方米深水藏鱼氹,放置一至二天后,用犁将稻田块以稻田形状,长形每隔20—30公分犁出沟来,整理好沟间泥土,以利于插秧苗。整理沟完成后,还必须将稻田划出“井”字沟,“井”字沟比犁划沟宽2倍,并与稻田四周田埂主沟相连。稻田整理完毕后,沿犁划沟间凸起两边,每隔15—25公分插上秧苗。 三、放鱼苗要点 稻田养鱼可选择鲫鱼、鲤鱼、泥鳅为主,加适量的草、鲂、鲢、鳙。每亩放8至15公分鱼苗80—150尾。鱼苗下田前,进行盐水或高锰酸钾液消毒5至8分钟。然后分散放入稻田。 四、日常管理及收获要点 鱼苗投放后,要勤巡田,做好晴雨天田间排灌,防止晒田或是逃鱼。稻谷在9至10月份成熟,收割前半个月可慢慢排出田间水,使鱼顺水流慢慢进入藏鱼氹,达到既好收割又好收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种植水稻的土壤要求耕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底层稍粘重,不易透水而有一定渗漏的中等粘土或粘质土壤为好。吉林省种植水稻的土壤主要有稻田河淤土、稻田黑粘土、稻田草炭土和稻田盐碱土。前两种土壤较好,后两种均须采取相应改良措施,才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吉林省稻田土壤,每年结冻时间5个多月,淹水时间5个多月,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殖河蟹是农村发展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可以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武夷山市有较多的水稻田,适宜发展养殖河蟹,而且近几年来已有一定养殖规模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蟹的产量,对这些年来稻田养殖的技术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推广应用,让广大进行稻田养蟹的农户增加收入,现将稻田养蟹的技术总结如下:凡是水源充沛,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强,不受洪水冲淹的晚稻田,都可以利用来进行养殖河蟹。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鱼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稻田施肥、农药施用、浅灌、晒田等几方而。解决好这些矛盾是稻田养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多年田间观察调查表明,辽宁省水稻蝗虫最常见种类为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平原地区稻田发生较轻,大片稻田边缘地带水-旱交界、稻田-苇塘交界地带发生较重;山区河谷地区,旱地荒地为主稻田较少地区的稻田发生较重。6~7月,1~3龄蝗蝻集中于稻田周边及稻田内1~1.5 m的稻丛上栖息活动,少量取食稻叶;8月初,4龄以上蝗蝻向稻田中部迁移分散到全田,大量取食稻叶;8月下旬,成蝗又恢复稻田周边及稻田内3 m范围活动。网室及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辽宁省中华稻蝗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稻田田埂及附近的旱地荒地表土层越冬,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历6龄,成蝗存活20 d。主要为害期为4龄以上蝗蝻及成蝗。中华稻蝗耐饥力强,7 d不取食正常存活。根据其生物学和前人研究结果,中华稻蝗为害损失较小,发生较重的山区部分稻田需要防治。防治适期为低龄蝗蝻期。在田埂及稻田四周对稻田周边及稻田内边行施药防治,其防治药剂为有机磷农药及苦参碱、印楝素、绿僵菌、蝗虫孢子虫等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殖河蟹技术江苏盐城市郊水产技术推广站宋长太近年来江苏盐城市郊区新兴、青墩等乡镇的农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摸索出一项稻田养蟹技术。实践证明,稻田养蟹,蟹能清除稻田杂草,吃掉部分害虫.促进水稻生长;稻田又为河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稻田准备 ...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登记用于直播稻田的除草剂品种较多,它们在杀草性能和使用方法上有较大差异,合理选用除草剂才能提高直播稻田化除效果,保证对水稻生长发育安全。本期特刊出直播稻田适用除草剂文章,简要介绍直播稻田常用除草剂的作用机理、杀草谱及使用方法等,供广大读者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笔者开展稻田蜘蛛研究的起因,江苏稻田2003—2017年害虫发生种类、危害状况和防治措施,江苏稻田蜘蛛主要发生种类、消长规律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稻田蜘蛛的保护措施、控虫应用及其出现的问题,利用稻田蜘蛛防控水稻害虫无需增加任何投入,简单、易操作实施,与传统的生物措施防控水稻害虫相比具有巨大优越性,并对稻田蜘蛛控虫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稻田生态种养起源于传统的稻田养鱼,现行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比过去单纯的稻田养鱼不仅仅是增加了鱼产量,多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种养产品,如生态米、生态鱼、生态虾、生态鳖、生态蛙…在物产丰富的时代,质优就是效益,在达到“稳粮增效”目的的同时还可帮助恢复稻田生态灶,每一个生态种养周期都相当于给疲惫的田地来一次深层的调理保健,对当前治理稻田环境的面源污染意义深远,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2.
再生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田间系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记述了再生稻田和连作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时间动态,测定了再生稻田和连作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各营养层的优势集中性和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以及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为再生稻田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田间系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记述了再生稻田和连作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时间动态,测定了再生稻田和连作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各营养层的优势集中性和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以及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为再生稻田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鸭技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面积的推广,在韩国甚至有稻田养鸭一品村,全部应用稻田养鸭技术生产无公害有机水稻,并养殖鸭子。海林市从2003年开始研究稻田养鸭技术,主要研究试验了单位面积放养鸭子的数量与稻田除草效果及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配套完善稻田养鸭技术。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稻田养鸭技术已日趋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杨保国 《农技服务》2005,(10):34-34
1、选择稻田。进行改造冬水田宜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蓄水性好的稻田。水稻收割后将稻田翻犁一遍,不要耙碎,用田中泥块加高加固田埂,打紧夯实。使稻田蓄水深达70厘米以上,并按稻田形状与面积大小,在田内开挖“十”、“丰”或“井”字形鱼沟,沟宽60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16.
林伟 《广西农学报》2012,27(2):58-59
充分利用山区稻田的特点,结合稻田水稻生长期情况进行鲤鱼养殖,既能养出高品质无公害鲤鱼,又能充分利用稻田的有限水土资源,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稻田的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文章详细介绍和分析山区稻田鲤鱼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5%韩乐天EC是由韩国LG化学集团独立研制开发的嘧啶水杨酸类化合物,是世界上最新一代作为单剂的一次性稻田除草剂。该产品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单剂一次用药,不但能有效地防除稻田一年生、多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且对莎草也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广泛用于直播稻田、抛栽稻田、移栽稻田,且对水稻安全。为验证其对抛栽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我站进行了该药剂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模拟氮在稻田中循环和转移的概要性模型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浙江丽水农业学校谢海松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与平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报告已有不少公开发表,且主要集中于氮、磷、钾主要元素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的稻田生态...  相似文献   

19.
稻田养龟既可充分利用稻田作物空间、节约养龟成本,又可降低稻田虫害及用肥量,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试验表明,35%丁·苄WP对稻田主要杂草均有较高的防除效果,在移栽稻田使用,能有效地防除稗草、异型莎草、矮慈菇、节节草等稻田杂草,具有杀草谱广、残效期长、防效高等优点,适宜用量为1350~1500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