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各植棉区采集棉花枯萎病病株,经分离纯化获49个单胞菌株。接种试验表明:49个菌株均使棉花产生枯萎病症状。利用氯酸钾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49个菌株共诱发获得336个nit突变株,将获得的nit突变株作营养亲和性配对反应,可将49个菌株分为4个亲和群,其中46个菌株属同一亲和群,它们均与7号小种的nit突变株相亲和,其余3个菌株分别属于其它亲和群。  相似文献   

2.
选用15个采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西瓜枯萎病菌株,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出抗氯酸盐的不能利用硝酸盐营养体突变株(nitmutant),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上划分出nit1,nit2,nit8,nitM和nitX5种突变类型,其中nit1出现频率最高。将各菌株的nit突变株和测试菌株的nitM或nit8配对,结果15个菌株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其中1号小种的菌株划为VCG1亲和群,0号小种划为VCG2,2株非致病菌株分别为VCG3和VCG4,2株只出现nitX突变类型的菌株分别为VCG5和VCG6。表明营养体亲和群与生理小种存在一致关系,营养体亲和性可以作为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病原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16个采自新疆不同棉共的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株和3个落叶型与非落叶型对照菌株上共获得225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体突变株(nit mutants)。经不同氮源利用的鉴定,89.33%属于nitA.9.33%属于nitB,1.33%属于nitC,其中nitC在以NaNO2作为唯一一氮源的MO2培养基上被完全抑制致死。nitA配nitB的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结果,1  相似文献   

4.
金顶侧耳不同交配型营养缺陷突变菌株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金顶侧耳的营养缺陷突变菌株为供试菌株,在确认其交配型的基础上,配制杂交株,利用其减数分裂中基因的高频率重组性制备不同交配型的营养缺陷突变菌株。结果表明:除突变型Ade2-、Ade5-、Pdx2-各自获得3种不同交配型的营养缺陷突变菌株外,其他突变型均获得4种不同交配型的营养缺陷突变茵株,共计获得具有不亲和性因子和营养缺陷型双重标记的金顶侧耳菌株(包括供试菌株)133株。  相似文献   

5.
侧孢芽孢杆菌BL-1是一株多功能生防菌,试验证明它对多种农作物病原真菌与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在生物防治领域,侧孢芽孢杆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测定侧孢芽孢杆菌BL-1对部分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抑制效果,并对其依次进行紫外线诱变、DES诱变和亚硝酸诱变3次诱变处理,最终获得一株高产突变株HBL-B26,其效价值由最初的15A...  相似文献   

6.
棉花枯萎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氯酸钾毒性,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砂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体(nit)。在485个nit突变体中,生理表现型以nitA为最多,nitB和nitC次之,nitD极少。不同生理表现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复杂,对107个菌株的突变体间进行营养体亲和性的结果表明,95个菌株属于同一个营养体亲和群VCG1,6个菌株属于VCG2,另有2个菌株为单菌株亲和群。  相似文献   

7.
采自新疆农一师不同团场和农三师43团的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vasinfectum),经分离纯化获9个菌株。利用硝酸钾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nit mutant),9个菌株共诱发获得16个nit突变株,其中nit1占62.5%,nitM占25.0%,nit3(8)占12.5%。将获得的nit突变株作营养体亲和性配对反应,进行营养体亲和性的测定.发现不同菌株营养体亲和产生的亲和带形态有差异,且具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分离自新疆5个不同地点的棉病株或棉田土的7个菌株经单孢分离得到18个单孢株,经鉴定均为尖孢镰孢。7个菌株的18个单孢株分别在KPS培养基上诱得数量不等的nit突变体,将它们分别与两个采自老病区莎车的棉枯萎病菌株进行营养体配对试验,结果显示7个菌株分别归属2个营养亲和群(VCG),其中与莎车菌株明显亲和,属V1的6个菌株与莎车菌株应同属于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同一菌株的不同单孢株与莎车菌株的CI不同,反映了各单孢株所产nit突变体的突变类型的差异;而不同菌株与莎车菌株的CI不同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遗传上的差异。另营养体亲和产生的亲和带形态,不同菌株有差异,且具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以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RL-1(Streptomycesvenezuelae var.qinlingensis RL-1)为出发菌株,应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将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后的孢子涂布于含有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10μg/mL)的培养基平板上,获得146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并从中筛选到对稻瘟病菌拮抗性能为出发菌株的3.77倍、且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菌株Glx-93.进一步生测试验表明,突变株Glx-93对5种病原真菌和4种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比原始菌株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特定拮抗放线菌对西洋参人参土传病害病原真菌的接触抗菌机理。【方法】以5株西洋参、人参土传病害病原真菌菌体为惟一碳源,用液体培养及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研究5株供试病原真菌对9株拮抗放线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作用;采用搭片法,观察9株拮抗放线菌与5株供试病原真菌菌丝间的相互作用。【结果】①以5株病原真菌菌体为惟一碳源时,可诱导9株拮抗放线菌合成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9株放线菌的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7.17~11.58和6.14~21.20 U,其中西洋参恶疫霉菌体对9株放线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作用强于其他病原真菌;②拮抗放线菌Act11、Act13、Act24及D141的菌丝与供试病原真菌菌丝接触时,对西洋参锈腐病菌、人参锈腐病菌菌丝有明显的溶解作用。【结论】以5株供试病原真菌菌体为惟一碳源时,可诱导9株拮抗放线菌合成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供试拮抗放线菌与西洋参病原菌接触时的抗菌作用,是通过放线菌产生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破坏细胞壁,使病原真菌菌丝溶解的方式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从全疆各植棉区采集棉花枯萎病病株 ,经单孢分离获 49个尖孢镰刀菌菌株 ,接种试验表明 :49个菌株均使棉花产生枯萎病症状 ,利用氯酸钾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 (nitmutant) ,49个菌株共诱发获得 336个 nit突变株 ,将获得的 nit突变株作营养亲和性配对反应 ,可将 49个菌株分为 4个亲和群 ,46个菌株属同一亲和群 ,它们均与 7号小种的 nit突变株相亲和 ,其它 3个菌株分别属于其它亲和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定拮抗放线菌对西洋参人参土传病害病原真菌的接触抗菌机理。【方法】以5株西洋参、人参土传病害病原真菌菌体为惟一碳源,用液体培养及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研究5株供试病原真菌对9株拮抗放线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作用;采用搭片法,观察9株拮抗放线菌与5株供试病原真菌菌丝间的相互作用。【结果】①以5株病原真菌菌体为惟一碳源时,可诱导9株拮抗放线菌合成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9株放线菌的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7.17~11.58和6.14~21.20 U,其中西洋参恶疫霉菌体对9株放线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作用强于其他病原真菌;②拮抗放线菌Act11、Act13、Act24及D141的菌丝与供试病原真菌菌丝接触时,对西洋参锈腐病菌、人参锈腐病菌菌丝有明显的溶解作用。【结论】以5株供试病原真菌菌体为惟一碳源时,可诱导9株拮抗放线菌合成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供试拮抗放线菌与西洋参病原菌接触时的抗菌作用,是通过放线菌产生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破坏细胞壁,使病原真菌菌丝溶解的方式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黄连根腐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组织分离法得到病根土赤壳属真菌,通过离体回接初步筛选出疑似病原,通过活体回接鉴定出其中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孢子类型和形态等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对其ITS序列测序,在Gene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共分离到土赤壳属真菌38株。不同株系的菌株侵染力有较大差异。其中二株菌致病性强,分离频率高,是病原菌。它们的ITS序列与Ilyonectria liliigena和I.destructans的同源性分别达99%,形态特征与这两株菌一致。结合分子和形态鉴定结果,将二者分别鉴定为I.liliigena和I.destructans。此外,部分土赤壳菌的菌落形态和致病性在培养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其ITS序列碱基也发生了突变。【结论】I.liliigena和I.destructans是黄连根腐病的病原真菌,这类土赤壳属真菌基因易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4.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内 容涉及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群体遗传、致病机理、发育调控及抗药性机制等方面,列举了代表性应用实例,并就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F3和F8是否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活性;筛选针对该优势真菌及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高效广谱生防放线菌。【方法】从魔芋健株和病株中分离F3和F8菌株,根据菌落形态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2株真菌进行鉴定;离体侵染法测定菌株对魔芋球茎及胡萝卜离体组织的致病性;测定真菌粗毒素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活性;采用琼脂块和发酵滤液法筛选能拮抗优势病原真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生防放线菌。【结果】1在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中存在大量的F3和F8,经鉴定,2株真菌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发酵粗滤液对魔芋离体球茎及胡萝卜有致病性,其粗毒素溶液能抑制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筛选得到6株对优势病原真菌镰刀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放线菌。【结论】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抑制活性,是魔芋软腐病发生时的复合侵染有害菌之一;以2株镰刀菌为靶标菌筛选到的6株生防放线菌对魔芋软腐病株根域大量存在的优势有害真菌及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浙江各地、江苏南部和上海等地采集的西瓜枯萎病株和其他瓜类植株上,分离纯化尖孢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菌种23个(每个菌种来自一个植株样本).接种试验表明:酉瓜植株上分离的19个菌种,有16个对长蜜、新红宝和圳宝等3个酉瓜品种表现为致病性,而其他菌种表现为非致病性.所有23个菌种均获得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nit mutant).根据来自同一菌种nit突变株的营养体亲和性与突变类型鉴定,选择3个西瓜致病菌的Nit M类型突变株(W 024~5,W 072~4和W 014~9)为营养体亲和性测试株.各菌种上获得的nit突变株分别与测试株作营养体亲和性配对反应,23个菌种可划分成8个营养体亲和群(VCG)和1个营养体自身非亲和类型.16个西瓜致病菌中,除一个为营养体自身非亲和类型外,其余均属同一亲和群(M1001),而与西瓜非致病菌不存在营养体亲和反应.由此显示:营养体亲和群与西瓜枯萎病菌存在相关性,而与地理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7.
金顶侧耳的营养缺陷标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JND-020菌株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孢子进行紫外诱变,使其发生12种单重营养缺陷突变,获得不同基因型的营养缺陷突变菌株33株,发生1种双重营养缺陷突变,取得双重营养缺陷突变菌株1株,总计34株。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芹菜根腐病病株和健株根域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蒙古芹菜根腐病发生的微生物生态机制,为利用微生态调控技术防治蔬菜根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以内蒙古根腐病芹菜病株和健株的根区土壤、根表土壤和根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根域微生物数量及其组成;同时利用CTAB法对优势真菌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就根区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别较健株有所减少,而在发病中、晚期,病株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较健株有所增加。(2)就根表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数量较健株减少,发病中期和晚期的细菌数量均较健株大幅提高;发病初、中和晚期根表土壤的真菌数量均高于健株。(3)发病初、中和晚期,根区和根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B/F)值均大幅度减小,表明病原真菌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4)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优势病原真菌分别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和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Fusarium oxysporum var.redolens),这3种病原真菌在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的数量远远高于常见真菌。【结论】内蒙芹菜根腐病的发生与根区、根表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异常变化及3种病原真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突变菌株hc-9和出发菌株hc为试验材料,在25℃条件下,将其分别与四种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茄镰孢菌、核盘菌和茄链格孢菌)进行对峙培养,以明确哈茨木霉突变株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哈茨木霉突变菌株hc-9与出发菌株hc相比,对四种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茄镰孢菌、核盘菌和茄链格孢菌)的抑制率不同,但对同种病原菌抑制率相近。由此可知,哈茨木霉突变菌株hc-9拮抗能力没有因抗性突变而降低,且哈茨木霉突变菌株hc-9的重寄生能力与哈茨木霉出发菌株hc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北京农业》2006,(7):F0003-F0003
核果褐腐病的病原并不是寄生性很强的真菌,因此,在果皮完整健康的情况下,病原真菌的孢子只是附着在果实表面,一般不会引起感染。如果果皮出现伤口,果汁外渗又不能及时愈合,就提供了果实表面的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湿度条件和营养条件,并促使病原真菌由伤口侵入果实内部加深侵染程度。果皮出现伤口的原因主要有:阳光直射造成灼伤引起的裂果;灌水不当造成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