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复合菌剂在生猪发酵床中的效果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来  游嘉  谭武贵  蔡浩  周艳  侯亚卓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10):2152-2154,2168
[目的]研究微生物复合菌剂在生猪发酵床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发酵的方法,通过分析微生物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程中温度、pH、硝化氮、铵化氮、脲酶酶活、蛋白酶酶活的变化,探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填入对生猪发酵床的影响。[结果]与自然发酵的对照组相比,接种菌剂能促进发酵升温,并延长高温持续的时间,其温度升至60℃高温并维持了10d;接种菌剂能降低垫料环境pH,其最终pH值为7.05低于对照组的7.81;接种菌剂能促进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减少氮的损失;接种菌剂后,垫料中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得到提高,加速了生猪排泄物的降解。[结论]该研究为生猪发酵床菌种开发、筛选及效果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铵态氮∶硝态氮为4∶1、1∶1、1∶4)对添加玉米秸秆白浆土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对于白浆土微生物学特性有优化作用的最佳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增加,添加玉米秸秆的所有铵态氮与硝态氮配比处理白浆土的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培养初始时相比,培养结束时,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有较大程度提高外,其余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下降。与其他2个处理相比,铵硝等比例混合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下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冲;同时,其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强。比较培养初始和培养结束时的结果可知,以硝态氮为主的处理对添加玉米秸秆白浆土的脲酶、蔗糖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以铵态氮为主的处理则对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土壤中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脲酶、酸性磷酸酶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多酚氧化酶则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广西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水体中铵氮的吸附性能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利用广西大量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实现资源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采用恒温振荡吸附方法,研究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NH4Cl溶液中铵氮的等温吸附特征、吸附动力学过程,分析吸附时间、初始液浓度、添加量对生物质炭吸附铵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铵氮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3 h,平衡吸附率分别为39.0%和41.3%。生物质炭对铵氮的吸附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位吸附量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对铵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铵氮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0mg/g和2.88 mg/g。总体上,玉米秸秆炭对溶液中铵氮的吸附性能优于蔗渣炭。  相似文献   

5.
土壤固铵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肝土在熏蒸24h后的好气培养过程中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含量同步持续增多。到培养10d时固定态铵(氮)净增最为17.3mg/kg,相当于此时交换性铵的41.7%。在连续熏蒸10d过程中,第1d熏蒸导致马肝土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明显升高,继续熏蒸基本不变,又一次显示交换性铵与固定态铵同步增加。熏蒸可导致硝态氮的损失,但损失主要发生在熏蒸的第1d。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测定5种土壤矿质氮激发量,结果表明土壤固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矿质氮激发量的测定,影响程度因具体土壤的生物量和固铵能力而异。基于上述事实,作者建议现行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计算方法作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6.
对剑湖优势沉水植物金鱼藻进行不同浓度的铵氮和硝氮耐受试验,同时对植物体内的总氮、硝氮、铵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环境中的铵氮和硝氮直接影响金鱼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照相比,金鱼藻的总氮含量都有明显的升高,但是浓度对总氮含量影响不明显。金鱼藻对环境铵氮较敏感,环境中高浓度的铵氮会抑制氮素的转化。金鱼藻对硝氮的耐受能力较强,环境中低浓度的硝氮会促进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和转化,环境硝氮浓度达到60 mg/L时,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达到饱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随环境硝氮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抗虫棉33B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棉田施用增铵营养所引起的棉花叶片和棉田土壤中氮素营养的变化。结果显示,增铵营养促进了棉株对氨基态氮的吸收而抑制硝态氮的吸收;同时增铵营养减少了棉田土壤中残留硝态氮含量,维持了土壤较高的氨基态氮含量,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效率,节约了氮肥资源。研究表明,棉田中施用增铵营养在生理和生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古树生长点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上海地区古银杏、古香樟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探讨在上海地区利用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指标的可行性。[结果]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脲酶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酶与全氮、全磷、全钾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脲酶与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和速效钾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结论]鉴于脲酶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关系密切,建议用脲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土壤固铵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肝土在熏蒸24h后的好气培养过程中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含量同占持续增多。到培养10d时固定态铵(氮)净增量为17.3mg/kg,相当于此时交换性铵的41.7%。在连续熏蒸10d过程中,第1d熏蒸导致马肝上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明显升高,继续熏蒸的第1d。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测定5种土壤矿质氮激发量,结果表明土壤固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矿质氮激发量  相似文献   

10.
脲酶活性影响施入土壤中尿素的转化和植物吸收利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小麦蚕豆间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其中,小麦施氮量为0(N0)、112.5(N1)、225.0(N2)、337.5(N3)kg/hm2,蚕豆施氮量为小麦的1/2。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间作作物的产量,N0,N1,N2,N3施氮水平的LER分别为1.15,1.10,1.05,1.02,具有间作优势。与单作相比,4个供氮水平分蘖期间作小麦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增加4.66%,增加量依次为N0N2N1N3,间作蚕豆根际土壤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6.60%,增加量依次为N2N1N0N3;拔节期间作小麦根际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14.08%,增加量依次为N2N1N3N0,间作蚕豆根际土壤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8.24%,增加量依次为N0N2N1N3;成熟期间作小麦根际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7.03%,增加量依次为N2N3N1N0,间作蚕豆际脲酶的活性平均增加5.25%,增加量依次为N0N1N2N3。可见,施氮影响间作小麦、蚕豆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且施氮量对小麦蚕豆间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盐化潮土不同农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近郊盐化潮土不同农田中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田中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不仅具有垂直分布的规律而且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转化酶综合因子和全氮因子。转化酶可作为盐化潮土不同农田中土壤养分的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几种主要土壤的固定态铵及其固定与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湖北省几种主要旱地土壤用室内加氮培养与植物物料混合于砂滤管田间培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为31.9-185.3mg/kg,占土壤全氮5.8%-23.7%。外源铵浓度为含N400mg/L,土壤对铵的固定率为33.0%-50.7%;土壤近似最大固定态铵含量与土壤原固定态铵含量大小顺序一致。植物特料分解过程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比交换性铵含量的变化更大,在计算植物物料氮素矿化速率时应当把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离子交换树脂膜作为养分提取手段在土壤铵钾交互作用研究上的应用效果,设置了相同培养条件下的树脂膜埋置实验和油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能减少铵的膜提取量,而施铵对钾的膜提取量影响不显著,这与铵钾同时施用时铵优先固定有关。膜提取养分量与植株养分吸收量及干物重之间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加上树脂膜使用便捷且可以原位提取养分,因而树脂膜可以被当作"根系模拟器"进行养分原位提取和养分交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但由于膜与真正的植物根系毕竟不同,故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膜提取养分量与植株养分吸收量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甚少提及,这些情况的发现说明今后的研究中对树脂膜的应用条件还应多加注意,以便对树脂膜更好地利用,达到仅通过树脂膜这种便捷手段不需要通过植物试验就能了解土壤中养分交互作用可能对养分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岷江上游4种典型森林(连香树、马尾松、云杉、桦树)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性质的研究表明: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上层(0~20cm)是下层(20~40cm)的2~6倍;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蔗糖酶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蛋白酶与微生物量氮、有机碳、全氮都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但与微生物量碳呈显著相关(P<0.01);土壤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排列顺序均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排列顺序均为: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蛋白酶。  相似文献   

15.
铵,硝态氮配比对作物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营养液中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几种作物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铵、硝态氮配比显著地影响作物生长。小麦、荞麦和小白菜的生长量随硝态氮比例随大而增大。玉米、糜子和番茄的生长量以二者配合更好;配合液中的铵、硝态氮比例增大,玉米和番茄的生长量增加。适于作物苗期生长的最佳铵、硝态氮配比是:小麦、荞麦和小白菜为0:100和25:75,玉米为75:25和50:50。番茄为75:25。糜子从75:  相似文献   

16.
铵态氮肥在不同土壤中被粘土矿物固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不生长植物)对西德黑森州三种代表性耕作土壤(黄土、冲积土、玄武岩发育土壤)进行铵态氮的转化研究。表明;在黄土和冲积土中,施肥后肥料铵离子分别有40%和32%被粘土矿物固定。在玄武岩发育土壤中,由于粘土矿物的特殊结合位置主要被钾离子所占据,所以施肥后肥料铵离子仅有很少量约9%被粘土矿物固定。在培养过程中固定态铵离子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说明这种形态的氮在土壤中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可以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氮,主要是硝态氮。可以作为土壤矿质氮的一种“储备”形态。对减少氮的淋洗损失和保证肥料氮在全生长季有较多供应起重要作用。关于粘土矿物中的铵离子的释放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本试验表明,它与土壤中硝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随着固定态铵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明显上升,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在黄土中γ=-0.743,在冲积土中γ=-0.578。此外在固定态铵离子和代换性铵离子,以及可溶性硝态氮之间,彼此亦有密切相关。固定态铵离子和硝态氮之间一般呈负相关,固定态铵离子和代换性铵离子一般呈正相关,而代换性铵离子和硝态氮呈显著的负相关。但尚待进一步的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硝化抑制剂包膜尿素施入3种质地的石灰性土壤后铵、硝含量动态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明确其对石灰性土壤氮转化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施用尿素(U)和抑制剂包膜尿素(CPCU)3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尿素与沙、壤、黏3种质地的石灰性土壤以500 mg(N)/kg(干土)混施后在32 d内基本完成硝化作用;同等含氮量的抑制剂包膜尿素与以上3种质地土壤混施后硝化时间延长至64 d,且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明显高于尿素处理,硝化抑制率达74.02%~75.96%,不同质地土壤的硝化抑制作用表现为黏土>壤土>沙土,但差异不明显。施用尿素增加了土壤氮转化相关酶的活性,施用抑制剂包膜尿素则降低了部分处理的土壤蛋白酶、脲酶及羟胺还原酶活性,提高了土壤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硝态氮含量与土壤氮转化相关酶活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铵态氮含量与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硝态氮含量与蛋白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铵、硝态氮含量与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与...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可控环境盆栽方法研究丝栗栲幼苗对不同氮供应强度和形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各浓度氮素形态供应条件下丝栗栲幼苗都能正常生长,但在低氮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造成的生长差异很小;随着氮浓度的提高,各生长指标在铵氮或铵硝混合氮源供应条件下优于以硝为唯一氮源。在pH 3.8条件下,丝栗栲幼苗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各指标对不同氮素形态具有pH 5.8条件下相似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幼苗能够在氮素适当波动的酸性土壤环境中生长,人工培育过程中供应较高浓度的铵氮或铵硝混合氮源更好。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高山栎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因子、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都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影响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程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影响转化酶活性最重要的因子是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碱解氮。  相似文献   

20.
应用~(15)N 示踪技术,根据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对不同氮肥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氮素平衡和对磷、钾吸收量的差异所取得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与氮肥形态有关。尿素与硫铵的氮素利用率高于碳铵,肥料氮的损失量碳铵>硫铵>尿素,而在土壤中残留量则尿素>硫铵>碳铵,肥料氮的损失量与土壤中残留量呈显著负相关。施用碳铵的土壤供氮力(A 值)及激发卒高于硫铵与尿素。土壤供氮力与作物对土壤氮的吸收量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碳铵的相伴阴离子有助于冬小麦对土壤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