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已有旅游用地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目的、依据、原则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用地分类的具体方案:采用2个层次,旅游用地单独为一级类别,二级6大类17小类,与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相衔接,便于国家土地资源的管理。为旅游用地的评价、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进而推动旅游用地走上法制化、体系化、规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采用资料分析、现场踏勘和德尔菲法,对滨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分类和等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滨州市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30个亚类和75个基本类型,涵盖了全国的绝大部分类型;在233个旅游资源单体中,建筑与设施类居多,初步形成了以独特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主要特色的"三山两水一圣人"的旅游体系;其旅游资源的品位(重要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林地地类划分是林业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分析认为,最新林业行业林地地类划分标准《林地分类》(LY/T 1812-2009)中有些地方与《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等国家标准相矛盾,部分地类划分也与林业生产实际脱节,如存在地类层级不合理,未规定各地类统一代码,部分地类名称太长、不准确,乔木树种矮化经营或萌生无明显主干状林地划分为乔木林地不妥,无立木林地下级地类划分不合理等。提出应对现行林地分类系统进行适当修改,并列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1-2000)标准绘制的分幅房产图为土地调查底图,依《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对房产图上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进行提取。详细探讨从分幅房产图上的商业金融业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交通等用地中提取地类信息的归并情况,指出从分幅房产图上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存在的问题为:概念范围界定不统一、相同地类名称不相同、表示信息侧重点不同和精度差异等。为共享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建议统一地类划定标准,多种地图一体化综合测绘等。  相似文献   

5.
《林业工作研究》2008,(5):46-59
今年2月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它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林业的界定,结合我国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为林业生产、林业旅游与生态服务、林业管理和林业相关活动4个部分,共13个大类、37个中类和112个小类,其中小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行业小类相一致,实现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进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中外接轨、功能优先、分类协调、新旧兼顾、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的原则,构建了大、中、小类相结合、多层次的澳门城市绿地分类体系。它既包含了澳门全部现状绿地类型,也能与内地的国家标准相衔接,编制方法颇具创新,为在澳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富有前瞻且科学实用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林地界定的标准,重点分析我国目前已发布的林地界定标准《林地分类》(LY/T1812-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的差异。以上海市某区为例,具体分析林地界定差异引起的数据统计及相关管理、审批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自然资源统一管控趋势,提出增加复合用地分类,统一具体认定口径,建立分类对照表,明确林地界定的状态等林地界定标准修订及相关管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在海南白沙旅游资源调查基础上,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并对其分级,结果表明:白沙旅游资源分为8大主类,24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国标旅游资源分类同类项的100%、77.42%、34.84%;69个重要单体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有3个、优良级旅游资源36个、普通级旅游资源30个,分别占单体总数的4.35%、52.17%、43.48%一些单体同时具备多个主类、亚类、基本型的特征。根据白沙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3个功能区,建议有重点的逐步开发。  相似文献   

9.
目前旅游资源调查分类普遍接受的是2003年国家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但是,若单纯以国家标准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文中在综述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三生"理念,提出一套新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并且对浙江省苍南县10个乡镇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具体分类,以期为苍南县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旅游产品开发等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使用的茶油质量国家标准《油茶籽油》(GB/T11765-2003)已不能满足当前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而修订版本迟迟未能出台。通过分析该标准中茶油的具体分级规则,指出了该标准存在压榨成品茶油和浸出成品茶油没有严格的区分指标、部分指标值设置范围过窄及缺乏有效功能成分指标、有害成分指标设定等具体问题;详细对比和分析与大豆、花生、油菜籽等我国主要食用油料标准及橄榄油分级标准;提出了控制茶油质量的主要原则;指出制(修)订茶油国家标准要明确提取原料、工艺,仅压榨油可冠名茶油;分析出茶油中稳定的特征物作为其分级依据;规范指标和标识;提出对农家土作坊生产的原油进行合理的规范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农用地分等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密云县农用地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因素法”作为农用地的分等方法,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系数、自然质量分等指数,对密云县农用地的等别情况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分等在密云县的应用方向以及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2005年T M影像为试验数据,利用最大似然分类(M LC )、支持向量机(SVM )以及随机森林(RF)3种分类方法进行了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研究。从分类精度、样本数量对分类器的影响、模型复杂度、分类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分类法最优,而经典方法之一的最大似然分类法最稳定。所得出的结论对在类似的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省平山县卸甲河流域作为个例研究,划分了8个土地系统。在研究了各土地系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比较了它们之间植物群系(林)的分布:植物种数量,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状况,以及植物群系的组成结构。各土地系统之间差别很大。研究说明,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以及保护天然林,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唯一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土地分类注意人类影响程度和土地利用,更加易于和土地分类规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郑瑞婧  齐善忠 《绿色科技》2022,(2):192-195,209
由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2012~201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山东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0.1831升至0.7353;②土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研究区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地文景观特点和自然植被状况,阐述了生态土地分类的定义、基本特点及发展。根据研究区的地形图和卫片结合试点的劲松林场480个样点植被现状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基于坡度、坡向、植被和海拔的四个分类因素下的5类和15类生态土地类型图。生态分类系统是确定、描述和绘制生态系统类型图的方法。本文研究是生态分类系统在吉林省东部针阔混交林区试验应用的一部分。图5表1参14。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国家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分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与原则,在“国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典型退耕还林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0、2001、2006年3个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1999年的森林资源分布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典型退耕区沐川县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区耕地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成逐年下降趋势,林地面积中变化最大的是竹林,且变化时期主要在1999—2001年。1999—2001年间,在西南部高丘河谷平坝区,斑块的多样性增大,破碎度增加;在海拔较高的区域,破碎度变小。人为干扰是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及地方政策的引导,低海拔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分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上还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说法。因此,本文在明确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这将对我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