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导致人体惠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这里包括了由食品生物性污染和化学物质残留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事件频频发生,在我国,由于食物链中病原细菌污染及其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也屡见不鲜.另外,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也助推了食源性人兽共惠细菌病的流行.由此可见,人兽共患病原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食源性人兽共惠细菌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下一代测序技术是一次性可对几十万到几亿的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高通量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为了解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本情况,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和溯源方面的应用,以期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防控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咸柱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形势大好,问题不少"。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引起的化学性污染;非法使用添加剂。其中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些年频繁发生。一方面可直接通过动物传染人的布氏菌病、禽流感等人兽共患病的发生直接危及人的健康;另一方面由于集约化养殖导致的药物滥用进而造成病原的耐药性也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畜共患病形势严峻,食源性微生物污染问题严重,食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上升,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造成动物源食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并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研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危害的风险性评估、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监测网络建设.)、食源性寄生虫研究、人畜共患病研究、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5.
1 食源性疾病概述 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都是人类生物性(病毒、细菌和寄生虫)致病因子的主要暴露源。每个人都有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据估计,在工业化国家每年有30%的人口可能患食源性疾病。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有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的腹泻症状,其中70%是食品生物性污染引起的,其结果造成每年有3百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食品污染现在被认为是霍乱和其它传染性腹泻流行的重要流行病学因素。食源性寄生虫病也是食源性疾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99年,全球4千万人感染了食源性吸虫病,这意味着…  相似文献   

6.
<正>食源性感染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n)会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与沙门氏菌感染斗争10多年后,该菌仍是导致人类发生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之一。最近的研究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8 030万例与沙门氏菌感染有关的食源性疾病。在欧盟,沙门氏菌是继弯曲杆菌之后的第二种最重要的食源性感染病原(图1)。禽肉和禽蛋是全球许多地方质优价廉能量蛋白的主要来源,但它们被认为是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项重点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在全球各地均曾报道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是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的前提。免疫层析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文章主要综述了免疫层析技术在食源性细菌检测中的应用及该技术的优化方法,以期为今后开发快速检测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环球瞭望     
正美国修订家禽产品微生物要求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近日发布声明称,他们正在修订以鸡肉为主的家禽产品的微生物要求,特别是对弯曲杆菌和沙门氏菌的要求。FSIS认为,目前美国相关法规对禽肉产品中这两种微生物的标准要求过宽,近年来美国来自鸡肉产品的食源性疫情频发和此有一定的联系。新版的微生物要求主要是降低禽肉产品中检出的残留限值,从而控制住食源性疾病的数量。如果一切顺利的话,FSIS计划于9月份实施新版条例。  相似文献   

9.
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在国内外常引起食源性疾病。为解决食源性疾病中的微生物检测问题,本研究将免疫磁珠技术和ATP发光技术联合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选择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检测对象,建立快速检测这3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富集及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在显著缩短预增菌时间的条件下,通过免疫磁珠的富集作用获得与常规增菌时间同样的效果,样品中的微生物浓度增加了10倍,大大提高了样本检出率,缩短了检测周期。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免疫磁珠富集后联合ATP发光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和低廉的优点,可用于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微生物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里,在世界很多地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出现升高,而弯曲杆菌病和沙门菌病是最常见的两种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欧盟通报的弯曲杆菌病病例从2009年的每10万人出现45.6例增加至2010年的48.6例,不过沙门菌病病例下降了8.8%,这已经是连续六年出现显著性的下降.沙门菌病病例下降的原因主要归功于全国性的沙门菌控制计划和食品链安全控制措施的实施.弯曲杆菌和沙门菌是人类通过肉类尤其是禽肉导致感染的食源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正食源性致病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报道,美国每年约发生4800万起食源性中毒事件,其中有940万起是由致病菌造成的~([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年均数10万起,年发病人数超过1亿人次,造成高达130亿元的经  相似文献   

12.
PCR技术在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特别是食源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食源性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而动物来源的食源性疾病如SARS、乙脑、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疫情不断威胁着我们,再加上部分生产企业制假售假的手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但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了百姓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食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食源性疾病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国家的对外形象。食源性疾病对人的危害作用主要分为两种,生物性和非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包括:食品污染了致病性微生物或能够产生毒素的微生物,导致致病性微生物的直接侵袭作用(往往伴有毒素)对人产生直接的危害和微生物毒素对人体的间接伤害,另一种是指动植物所固有的生物毒素对人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据WHO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每年约有二百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66%以上是由细菌性致病菌所致.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疾病是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其中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弧菌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对致病菌的枪测特异性不高、灵敏度低、操作烦琐耗时,不能实现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食源性致病菌控制方面缺乏化学、生物性危害监测、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的数据,更缺乏检验技术,对包括动物产品在内的食品污染"家底不清".  相似文献   

16.
由仪器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那么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体患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疾患,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完全。好多通过饮食进入身体引起的疾病并非都具有感染性和中毒性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造成的疾病也应纳入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禽类蛋源性疾病是指胚胎病由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所引起,而且可以经受精蛋垂直传播,世代相传的疾病。此疾病诊断和防制较困难,现将蛋源性疾病的控制与扑灭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动物性食品中重要致病微生物的隐性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立 《饲料工业》2006,27(11):46-48
1微生物和化学药物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两大原因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看作是一个世界性的挑战。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发,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据WHO统计,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往往是致人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全世界每年有220~1000万人因患食源性疾病而丧生。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由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62人。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发展中国家漏报率则在95%以上,可见,目前掌握的食源性疾病数据仅为实际发生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倍受关注,其中因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是世界食品安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中一大类重要的人畜共患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细菌感染的最重要病原。病因主要是摄入污染沙门氏菌而未煮熟的食品或饮料等,而带菌的畜禽肉胴体,奶制品以及其它畜禽产品是污染的重要来源。农贸市场及超市成为城乡居民获得生鲜猪肉的主要来源,其猪肉卫生质量同每位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导致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这里包括了由食品生物性污染和化学物质残留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3;由生物性危害因素引起的暴发起数占总发生起数的83%,暴发人数占总人数的99%。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发达国家死于食物中毒的儿童中,70%是由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