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利用2004—2007年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华北平原出现的10次大雾天气过程中的超折射回波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的数值模拟结果结合探空实况对2005年11月19~21目的华北平原大雾天气过程的超折射回波的形成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雾天气有利于大气波导的形成;超折射回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太行山对超折射回波分布有明显影响;在0.5°平面位置显示产品上超折射回波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出现在夜间和上午;在大雾天气过程中出现超折射回波表明大雾天气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为华北平原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地面辐射冷却、垂直运动特征及稳定度等方面分析2012年11月18日南昌昌北机场大雾的发生发展。结果表明:机场及其附近雾区的地面净辐射为负值,使得其主要作用表现为辐射冷却,这有利于近地面气温下降,从而有利于大雾的生成;低层相对湿度大,湿度露点差小与中层相对较干的配置构成此次雾发生的水汽条件;低层辐散、下沉运动使得低层暧湿空气在近地面层积聚冷却形成雾滴;低层逆温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条件,而逆温层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V3.2、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2年12月12~13日西安地区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进行阶段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WRFV3.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大雾的范围、强度和生消过程,但模拟白天雾的强度较弱。这次大雾是平流辐射雾过程,在夜间的辐射降温和弱冷空气的入侵共同作用下,西安地区形成冷气垫,造成逆温产生,逆温的存在为大雾的产生和维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地面湿度大,逆温层结稳定又有效地抑制了水汽向高空传输和能量交换,为大雾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在大雾产生和维持期间,微风有利于近地面的湍流交换,使辐射冷却作用扩散到适当高度,也可使水汽垂直输送到一定高度,有利于雾的产生和发展。而白天太阳短波辐射造成的逆温层抬升是引起大雾减弱和日变化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建阳雷达站多普勒雷达资料,从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组合反射率因子综合特征表的部分参数特征和回波顶高分析了2007年2月9日闽北建瓯东游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造成建瓯东游降雹的冰雹云回波最初在建瓯吉阳的西南方形成,经建瓯徐墩、小松、东游、水源等乡镇进入屏南,最后在屏南境内减弱消散,生命史约2个小时。雹云回波发展最强盛时的最大回波强度、强核高度、最大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风暴顶高TOP、回波顶高ET等均已达到该季节可能降雹的指标。(2)组合反射率因子特征表摘要地给出由风暴算法产生的每个被识别的风暴的主要特征,用在强对流风暴形势分析中相当有效。 相似文献
8.
抚顺“090621”冰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沈阳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物理量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了2009年6月21日抚顺东部地区出现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地面低压带、500hPa冷涡底部东南象限中,500hPa冷涡移动触发低层切变线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条件。850hPa低空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冰雹天气,高低空急流配合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强对流天气有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发展强盛时有弓形、钩状和V形缺口等特征,强回波区为50~60dBz,最大达67dBz。径向速度有辐合区和逆风区。逆风区出现于冰雹前1h,是冰雹出现的强信号。液态水含量为20~40km/m^2,最大垂直液态水含量为50km/m^2。出现冰雹的对流单体回波顶高9.11km。垂直风廓线。中风向、风速出现较大垂直切变。 相似文献
9.
广东揭阳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31日揭阳市区的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回波从生成到迅速加强成大于50 dBz的强回波只不过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风暴中心一直在揭阳市附近南落、北上来回摆动,东移分量极小,强降水回波停滞不动。在此强降水过程中,有利于强降水回波生成发展的径向速度特征类型:第1类逆风区、第2类逆风区、中尺度辐合型、气旋式辐合等相互交替出现,从而造成了此次破记录的强降水过程;分析表明,发展旺盛的逆风区以及在逆风区垂直方向上存在入流和出流气流的辐合对降水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大雾的形成、持续及消散的原因。[方法]在辽宁省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 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尤其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对此次连续大雾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此次大雾是由于辽宁处于鞍形气压场中,弱冷空气扩散使地面有多处较弱中尺度辐合区,前期气温较高造成积雪融化,伴随辐射降温和西南平流输送作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同时,由于风速小和上空逆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潮湿空气的扩散;加之华北地区也出现大雾天气,高空西南气流将华北地区的潮湿空气输送到辽宁上空,更加重辽宁大雾的强度。[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做好空气污染气象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昆明地区夏季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定量判别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市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2014年昆明地区19次典型降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对冰雹云发展初期的雷达判识指标进行研究,对原有的冰雹云发展阶段雷达判识指标进行更新、细化、完善,总结得出基于雷达资料的人工防雹作业判识新指标,并利用2015年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检验了指标。结果表明,昆明防雹作业指标为组合反射率回波强度达45dBZ、强回波H_(45dBZ)中心强度跃增≥5dBZ、回波顶高≥8 km、强回波中心顶高﹥6 km。利用强回波H_(45dBZ)中心顶高﹥6 km和强中心强度跃增≥5dBZ能很好地识别冰雹云,但提前预警时间太短,预警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比分析了连云港地区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强度达到45~55dBz和56~65dBz的冰雹云回波顶高度比强降水云回波顶高出3.7、2.6km;在降雹前30min左右,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最大值都高于65kg/m^2,而其他对流性天气最大值仅达到48kg/m^2;冰雹天气的西南气流层分布浅薄,对流层中部干燥,形成上干下湿的形势,有利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强降水天气的VWP显示湿层深厚,对流层中下层大多为西南急流以及东南暖平流,为强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遵义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并结合其他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10日发生在黔北地区的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天气。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低涡切变带有冷空气南压过境影响所致;回波单体初期发展沿切变线排列,并在发展剧烈的回波所在处产生冰雹天气;降雹前出现最强回波60~65dbz,降雹时低仰角回波强度跃增到55~60dbz,回波高度11~15km,VIL值〉35kg/m2;回波分布有涡旋带状特征,当涡旋中心移向原有回波时,回波剧烈增强,产生持久深厚的辐合中气旋,地面出现冰雹大风;仁怀北部乡镇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可能与此区域左倒U型地形有关;湄潭永兴和鱼泉、仁怀学孔和喜头的回波是超级单体回波,其余各地降雹回波为多单体强回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