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荚蒾梢小蠹Cryphalus viburni Stark和核桃咪小蠹Hypothenemus erectus Leconte均系危害花椒枝、干的次期性害虫。此两种小蠹虫在国内虽然已有记载,但尚未见系统的观察资料。鉴于此,笔者对这两种小蠹作了初步研究,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核桃主要病虫害的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宁蒗县危害核桃的主要寄生植物和病虫害有核桃桑寄生、核桃炭疽病、细菌性黑斑病、核桃小吉丁虫和豹纹木蠹蛾.对这些病虫害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 ,以期对宁蒗县病虫害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铜仁核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铜仁核桃病害的调查和了解,发现铜仁地区核桃害虫主要有云斑天牛、核桃长足象、黄须球小蠹、核桃举枝蛾、桑白蚧、核桃扁叶甲,病害主要有枯枝病、干腐病,对它们的为害症状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为该地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描述为害橡胶树的小蠹虫如角面长小蠹、小杯长小蠹、锥尾长小蠹、对粒材小蠹、橡胶肩角粉蠹、短鞘长腹筒蠹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核桃六星黑点蠹蛾在秦都区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核桃六星黑点蠹蛾在秦都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次年核桃春梢抽出后,4月上旬开始为害;4月下旬结茧化蛹,蛹期25~45d;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期4~7d;6月中旬产卵,卵期10~20d;6月下旬到7月上旬幼虫卵化期,9月上旬停止取食,准备越冬。并依照其发生规律制定出了核桃六星黑点蠹蛾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核桃营养丰富,是保健、治病、滋补、益寿珍品。陇南是全省核桃主产区,占全省核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目前,成县已栽植核桃50万亩近千万余株,年产核桃坚果9000余吨,产值近1.36亿元。随着近几年核桃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全县的核桃产业开始出现云斑天牛、核桃举肢蛾、核桃根象甲、桃核细菌性黑斑病等病虫害,严重地影响到产量与质量。通过对全县核桃树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比较,结合药品、机械进行了防治试验。一、主要病虫害种类成县核桃树主要病虫害有6种,其中虫害5种,病害1种。即:云斑天牛、核桃举肢蛾、核桃根象甲、黄须球小蠹、核桃扁叶甲、桃核细菌性黑斑病。  相似文献   

8.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按照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成功防治2万hm^2松林的基础上,总结出与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相配套的新技术,对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的治理提出了可行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Deciduous trees with high-density wood that occur in dry seasonal tropical regions respond to rainfall seasonality with synchrony in phenophases. However, they may exhibit interannual differences in sy...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枸杞果柄分离力与果实、果柄形态及内源激素间的关系,从而为枸杞鲜果新品种选育及其鲜果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蒙杞2号和宁杞7号为试材,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果实与果柄中ABA、IAA、GA_3、ZR的含量,分析了枸杞果实发育期内果实与果柄的形态及内源激素和果柄分离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柄分离力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而不断降低,其与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间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862、-0.883;果柄分离力与果实中各内源激素的相关系数均较高,而与果柄中各内源激素的相关系数均较低。果实中的ABA含量在果实膨大初期开始上升,至果实成熟期,蒙杞2号果实中的ABA含量下降,而宁杞7号果实中的ABA含量仍较高;果实中的IAA含量逐渐下降,并显著低于果柄中的IAA含量,蒙杞2号果实中的IAA含量低于宁杞7号果实中的IAA含量;果实中GA_3与ZR的含量均逐渐下降,且宁杞7号果实中GA_3与ZR的含量均高于蒙杞2号的;果柄中GA_3与ZR的含量变化均不明显;ABA、GA_3、ZR在宁杞7号果实与果柄中的含量比均高于其在蒙杞2号果实与果柄中的含量比,宁杞7号果实中ABA/(IAA+GA_3+ZR)之值也高于蒙杞2号果实中ABA/(IAA+GA_3+ZR)之值。文中综合分析认为,ABA、GA_3、ZR在枸杞果实与果柄中的含量比和果实中ABA/(IAA+GA_3+ZR)之值均高可能是导致果柄分离力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42种树叶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萍  刘学勤 《林业科学》1989,25(5):453-458
本文研究了中国42种针、阔叶树种树叶中18种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在不同科、属、种之间和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为了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利用价值,着重研究了与部分粮食和肉类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之间的差别。阔叶树树叶中总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约为针叶树树叶2—3倍。所有树种的树叶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趋势基本相似,树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基酸、谷氨酸等8种。树叶中总的氨基酸含量高于粮食2—3倍,而且树叶中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趋势与粮食和肉类不完全相同,特别是人和动物体内不能自身合成的8种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高粱、玉米的3倍,麦麸的2倍,与肉类相比,树叶中亮氨酸和苯西氨酸,占蛋白质氨基酸总量百分比高出4—5倍。结果表明,阔叶树叶是优良的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4.
强大小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强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是近年来发现为害油松的国内新纪录种,1998年在山西省阳城、沁水等首次发现,此后在全省各地爆发成灾。该虫在榆次市、太岳山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和成虫在树干基部或根部的皮层内越冬,也有少数以2龄-3龄幼虫或蛹越冬。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大量出孔扬飞,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8月中旬为化蛹盛期,9月上旬为子代成虫羽化盛期。越冬老熟幼虫于7月中旬大量化蛹,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8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发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不同龄期及不同长势核桃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桃苗期、幼龄期、始果期的植株叶片和果实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Fe、Zn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核桃1年生苗木叶片中N、P、K、Zn含量高于幼龄期和始果期植株;核桃各龄期在年生长过程中,叶片中的N、P、K、Fe、Zn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素含量在第2次生长期7月较年生长初期低,比其它生长时期高,在年生长中N、P、K养分含量的比例存在差异,N、K素营养相对含量经历“低-高-低”的过程,N素营养相对含量表现尤其明显;核桃幼龄期、始果期植株长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同一时间叶片及果实中N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分布区适生立地表层土壤养分及其与百山祖冷杉枝叶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pH5.11~6.42,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19.075 0g/kg、2.196 2g/kg、15.016 3mg/kg、136.215 2mg/kg;百山祖冷杉对土壤N、P、K富集能力均较高,而对微量元素富集能力较弱,且枝部和针叶均未检出Na元素;较高的土壤N含量,可相应显著提高百山祖冷杉叶N、K含量水平,较高的土壤P含量,则显著抑制百山祖冷杉叶对K和枝对N的积累水平,较高的土壤Cu含量显著降低了Cu元素在叶器官中的积累,而显著增加了枝条中Cu和Zn的积累水平,较高的土壤Fe含量则显著促进了针叶中Fe元素和枝中Fe、Mn元素的积累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和收获时间对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总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情况,为其药用价值和科学栽培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3个低海拔地区的8年生圆齿野鸦椿,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采集其叶片、枝条和果实,选择高海拔地区6年生的野鸦椿和圆齿野鸦椿,于2014年8月分别采其叶片和枝条,对其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8月采集的叶片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野鸦椿高于圆齿野鸦椿,且其含量差异呈显著性水平;但是,8月采集的枝条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野鸦椿低于圆齿野鸦椿。2)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且2个月份采集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叶片>枝条>果皮>种子,均以叶片中的含量为最高,依次为9.06%(农大)、7.14%(清流)和6.85%(邵武)。3)11月采集的圆齿野鸦椿样品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3月所采样品中的含量,其叶片中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可提高172.91%。4)圆齿野鸦椿叶片、果皮和种子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试验地的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还与年均无霜期呈正相关关系,其枝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各地理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圆齿野鸦椿的叶片采收期长于野鸦椿;低海拔、较少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圆齿野鸦椿植株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累积,这3个因子可以作为圆齿野鸦椿适宜栽培区域的划分指标;夏季采摘野鸦椿叶片,秋冬季采摘圆齿野鸦椿叶片,所采叶片的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桤木人工林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份毛竹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及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体的营养元素含量主要决定于植物的种类和品质 ,了解植物体营养元素含量对掌握该植物营养状况 ,从而科学合理的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姜培坤等 ,2 0 0 0 )。毛竹 (Phyllostachyspubescens)分布广、用途多 ,且具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有关毛竹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 (肖立平 ,2 0 0 2 ;卢义山等 ,2 0 0 1 ;张艳璇等 ,2 0 0 1 ;徐秋芳等 ,2 0 0 0 ) ,而对营养规律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对浙江省北部毛竹进行采样分析 ,探讨不同年份毛竹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并阐述毛竹营养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1 材…  相似文献   

20.
Variations in carbon content in wood among 102 clones, selected from almost the entire natural distribution area, were investigated in Larix kaempferi. The average carbon content was 50.50%, 50.94%, and 50.80% in sapwood, heartwood, and whole wood,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in carbon content between clones was significant. The clonal repeatabilities were 0.46, 0.38, and 0.44 in heartwood, sapwood and whole wood, respectively.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in the clonal mean carbon content were only 0.43%, 0.42%, and 0.41% in heartwood, sapwood, and whole wood, respectively. This small genetic variation and resulting small relative genetic gain of carbon content indicate that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arbon content by selection has a small effect o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by selection in L. kaempfe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