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农业部药检所近日公示2015年第14批171个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名单,含临时登记产品33个,临时登记有效期为1年;含分装登记产品4个,分装登记有效期1年;含正式登记产品134个,正式登记有效期为5年。在此次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中,共涉及15个原药,含吡唑醚菌酯98%及吡唑醚菌酯97%(中等毒)3个产品。随着吡唑醚菌酯专利期的到来,其渐成登记热点,不仅专利拥有者德国巴斯夫公司大力扩展其复配制剂,国内企业如北京燕化永乐等也纷纷推出其单剂或复配制剂。  相似文献   

2.
正全球首个以"植物健康作用"登记的产品专利到期,即引爆市场今年的农药市场热点中,吡唑醚菌酯是不能不提的一个。自2015年6月巴斯夫专利产品吡唑醚菌酯在中国专利到期至今,国内吡唑醚菌酯产品登记如雨后春笋。目前在中国农药信息网上可查询到的有关吡唑醚菌酯的登记证有108个,涉及企业超过50家。有市场人士预计,2016年吡唑醚菌酯制剂出厂价值将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4亿元。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桃褐腐病的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性,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2020年梅雨期长、阴雨天气多的情况下,连续用药3次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仍对桃褐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次调查防效均在70%以上。在生产实践中,建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与24%腈苯唑悬浮剂3 200倍液交替使用。本结果可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登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4种新型杀菌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效果,结果表明24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4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种药剂防效均高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其中400克/升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最好,可达83.11±7.10%;为避免烟叶农残超标,可选用以上4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治烟草赤星病。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4种新型杀菌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效果。结果表明,24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等4种药剂防效均高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其中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最好,可达85.60%。为避免烟叶农残超标,可选用以上4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治烟草赤星病。  相似文献   

6.
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控农作物上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兼具保护、治疗和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等特点。吡唑醚菌酯上市至今已有近20年,在全球多种作物上登记使用,使用总量大、应用范围广,在土壤和水生态系统中蓄积污染,对环境和动植物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本文总结了吡唑醚菌酯的理化性质、作用特点及应用概况,对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及在动植物体内的代谢、毒理、检测方法、残留限量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吡唑醚菌酯的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降解代谢机理研究、环境污染修复、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和科学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桃褐腐病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500、2000、2500倍液的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对照药剂3200倍液的24%腈苯唑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连续用药三次后,在今年梅雨期长、阴雨天气多的情况下,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仍对桃褐腐病有较好的效果,两次调查防效均在70%以上。建议在生产实践中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与24%腈苯唑3200倍液交替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方法】以从福建省南平、三明、宁德、福州、漳州、莆田和龙岩7个地区采集分离的214株玉米小斑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并分析供试菌株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24 9~21.582 3,0.032 1~0.724 9和0.146 3~3.412 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出现了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对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平均值(0.266 2和1.340 6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检测,且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3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结论】供试3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依次表现为吡唑醚菌酯硝苯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主要杀菌剂,硝苯菌酯有望成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替代杀菌剂,戊唑醇仍可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同时应注意杀菌剂的混配和轮换使用以降低或延缓抗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和田间试验法,研究吡唑醚菌酯在花生上使用后的降解和残留行为,以期为安全施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紫外检测器,对吡唑醚菌酯进行检测。[结果]吡唑醚菌酯在花生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满足一级降解动力学过程及其降解常数,半衰期为4.1~5.0 d。用药后15 d至收获期,吡唑醚菌酯在花生仁、花生壳、植株中的最终残留均未检出。[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都符合农药残留标准要求,适用于花生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测定。  相似文献   

10.
正一、"高产套餐"配方药剂的主要功效(一)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广谱杀菌剂,对农作物的各种叶斑病都有效果,且持效期为20~25 d,对农作物安全性高,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被称为"植物的保健品"。套餐组成中,吡唑醚菌酯的相对作用是最重要的,在选用"高产套餐"时,一是要注意套餐的组成中有没有吡唑醚菌酯;二是看吡唑醚菌酯的用量够不够,以确保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吡唑醚菌酯与其他药剂混配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较好配方,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胺复配,以及吡唑醚菌酯与百菌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配方,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所有复配组合均对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相加作用,当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胺的混配比例为1∶5时,增效系数最大,为1.29;当吡唑醚菌酯与百菌清的混配比例为9∶1时,增效系数最大,为1.26。在田间药效试验中,两种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分别达到86.50%和87.40%。  相似文献   

12.
林琳  高同春  高智谋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17-8519
[目的]研究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黑色炭疽菌和辣椒红色炭疽菌的毒力。[结果]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黑色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分别是1.751 0、0.481 8μg/ml,对红色辣椒炭疽菌EC50值分别是1.163 4、0.496 5μg/ml。多菌灵的毒力小于吡唑醚菌酯;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增效系数(SR)为1.182.57,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有效混配杀菌剂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施入25%吡唑醚菌酯乳油112.5 g/hm~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为66.7%,增产5.5%。25%吡唑醚菌酯乳油有利于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抗病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防治大方皱椒炭疽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选取了22.5%啶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大方皱椒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控效果最佳,第3次施药7d后防效为92.66%;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为87.25%。与未施药对照相比,3种药剂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辣椒产量最高,其次为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处理。综上可知,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处理的防效和增产率较高,可以作为大方皱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在蔬菜中的安全性及其科学使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5、0.20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蔬菜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1.1%~99.5%,相对标准偏差为2.3%~4.1%。消解动态试验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白菜、韭菜、黄心乌白菜、奶油小白菜、奶油生菜、香菜和萝卜菜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中,吡唑醚菌酯在白菜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为1.36 d,在黄心乌白菜、奶油小白菜、香菜和萝卜菜中的消解次之,半衰期分别为2.10、2.31、2.67和2.89 d;而其在韭菜和奶油生菜中的消解较慢,半衰期分别为5.33和6.93 d,属于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施药14 d后,吡唑醚菌酯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量均可降解至5 mg/kg以下,符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试验结果为吡唑醚菌酯在蔬菜生产中的科学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设施栽培黄瓜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设施栽培条件下两种杀菌剂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并以残留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实际生产中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探索最适的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818~2.925),(2.204~2.638)d,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消解速度慢;设施栽培黄瓜中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均受施药浓度、施药次数的影响,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正相关;不同农药种类消解速度也有差异,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消解速度比嘧菌酯更快,相同采样间隔时间和相同用药模式下吡唑醚菌酯比嘧菌酯的残留量低.参考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议设施栽培条件下,按常规方法施药及使用剂量,施药2~3次的情况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上的采收安全间隔期为3d,随着施药浓度或施药次数的增加,安全间隔期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7.
茭白锈病防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粉唑醇防效最佳,但结合对茭白的生长影响,推荐在茭白锈病发生初期使用的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和粉唑醇。  相似文献   

18.
吡唑醚菌酯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室内直接吸收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以促进-激活作用为主,15 d后恢复至对照水平;对比药剂嘧菌酯处理对呼吸的影响变化趋势为激活-抑制-激活。采用危害系数法评价认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对土壤微生物无实际危害;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四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吡唑醚菌酯各处理均对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1 d后1 mg·kg-1处理恢复至对照水平,100 mg·kg-1的处理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对照水平;各浓度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均产生促进作用,14 d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由此可知,吡唑醚菌酯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一段时间后可恢复至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定西市马铃薯示范区以及周围农户2019年马铃薯块茎和土壤中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虫啉的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虫啉在马铃薯块茎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44、ND、ND mg/kg,均低于对照组的浓度0.067、0.218、0.009 3 mg/kg,并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高残留量0.10、0.02、0.50 mg/kg。此外,在示范区马铃薯土壤中未检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虫啉。表明示范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以及吡虫啉的使用,在马铃薯上是安全的,且对土壤无污染。  相似文献   

20.
吡唑醚菌酯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效及增产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75、112 ga.i./hm2一次施药、两次施药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效为58.89%~64.60%,增产3.19%~8.58%。25%吡唑醚菌酯乳油有利于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抗病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