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理化性质:哌虫啶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烟碱类化合物。化学名称:1-((6-氯吡啶-3-基)甲基)-5-丙氧基-7-甲基二8-硝基-1,2,3,5,6,  相似文献   

2.
哌虫啶对单季晚稻稻飞虱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哌虫啶为新开发的新烟碱杀虫剂。田间试验表明,10%哌虫啶悬浮剂对单季晚稻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效,且速效性、持效性均佳。推荐用量300 g.hm-2,建议与吡蚜酮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3.
新型氯化烟碱杀虫剂啶虫脒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啶虫脒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为起点,阐述了啶虫脒的毒理学、作用机理与杀虫活性和构效关系研究情况.从仪器分析和免疫分析方面概述了啶虫脒残留的现代分析方法.从抗性、作用机制、构效关系、毒理学和残留分析等方面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啶虫脒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化学防治,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方法】采用浸叶法、浸渍法和药膜法评价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烯啶虫胺4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和结论】40 mg·L-1噻虫嗪处理24和48 h后3龄若虫的死亡率:浸叶法为90.0%、98.8%,浸渍法为98.9%、100.0%,药膜法为85.8%、85.8%.应用浸叶法测得的4种杀虫剂对3龄若虫的相对毒力为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虫啉,浸渍法依次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药膜法依次为噻虫嗪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3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噻虫嗪对棉花粉蚧有相对较高的毒力.3种毒力测定方法中,就吡虫啉而言以浸渍法测定的毒力最高,药膜法次之,浸叶法最低;啶虫脒以浸渍法和药膜法相近,浸叶法较低;噻虫嗪浸渍法较高,药膜法和浸叶法较低;烯啶虫胺3种方法测定的毒力相近.浸渍法较好地反映了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粉蚧的触杀、通过内吸而导致的胃毒等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浸苗法,调查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室内不同龄期褐飞虱毒力,结果显示:5种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褐飞虱成虫毒力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5龄若虫、1龄若虫和2~4龄若虫.如吡虫啉对1~5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LC50分别为15.61、23.76、22.92、21.64、15.31、8.04、6.72 mg/L.环氧虫啶对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烯啶虫胺原药以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5%烯啶虫胺水剂不同处理剂量对棉蚜的杀虫活性.[方法]采用浸叶法和茎叶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烯啶虫胺原药对棉蚜24 h LC50分别为2.41、1.49、0.81μg/m...  相似文献   

7.
哌虫啶控制水稻电光叶蝉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10%哌虫啶悬浮剂对控制水稻电光叶蝉具有良好速效、高效、持效作用,施药后3~28d校正防效94.6%~99.2%,明显优于吡蚜酮、异丙威等当地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是当前控制电光叶蝉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8.
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包括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近年来在蚜虫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大量、频繁地使用此类杀虫剂,导致多种蚜虫对它们产生了抗药性。本文就不同种类的蚜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发展趋势、产生机理及综合治理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烯啶虫胺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采用批量平衡法和薄层层析法研究了烯啶虫胺在南京黄棕土、江西红土和东北黑土中的等温吸附、解吸和迁移行为,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烯啶虫胺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南京黄棕土、江西红土和东北黑土中的吸附常数Kd分别为0.37、0.44和2.59,属于难吸附的农药,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烯啶虫胺吸附的主要因素。土壤对烯啶虫胺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 kJ/mol,表现为物理吸附过程。解吸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土壤中的吸附有一定的可逆性,但不是完全可逆。烯啶虫胺在南京黄棕土、江西红土和东北黑土中分别表现为可移动、可移动和中等移动。  相似文献   

10.
张海松  李慧冬  陈子雷  丁瑞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84-11984,12262
[目的]研究褐土中啶虫脒在不同温湿下的室内降解趋势,寻求最佳降解温度和湿度。[方法]土壤中啶虫脒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后,减压浓缩,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GC-ECD进样。[结果]在25℃20%、40%、60%含水量的情况下,啶虫脒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3.1921e-0.145t,T1/2=4.8d;C=1.604e-0.231t,T1/2=3.0d;C=3.1329e-0.1564t,T1/2=4.4d。在含水量为40%的情况下,对其20、25、30℃的消解进行了测定,其消解也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2.3041e-0.1463t,T1/2=4.7d;C=1.604e-0.231t,T1/2=3.0d;C=0.7029e-0.2314t,T1/2=2.9d。[结论]在30℃、含水量40%的情况下,降解最快。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外源Pb在不同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对外源添加Pb的土壤进行不同时间(1、3、9、30、100、360 d)的室内培养,并利用三种化学提取剂(0.01 mol·L-1 CaCl2、0.05 mol·L-1 EDTA-2Na和0.43 mol·L-1 HNO3)表征的有效态Pb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我国三种典型土壤(红壤、黑土和潮土)中有效态Pb的老化过程。结果表明,有效态Pb提取率受不同提取剂和土壤性质的显著影响,0.43mol·L-1 HNO3(81%~99%)和0.05 mol·L-1 EDTA-2Na(66%~99%)对Pb的提取率远高于0.01 mol·L-1 CaCl2(0.002%~13.8%),红壤中0.01 mol·L-1 CaCl2提取率(7.2%~13.8%)远高于潮土和黑土(0.002%~0.037%)。三种土壤中0.05 mol·L-1 EDTA-2Na提取率排序为:黑土>红壤>潮土;三种土壤中0.43 mol·L-1 HNO3提取率较高且随老化时间无显著变化,而0.01 mol·L-1 CaCl2提取态Pb总体上均随老化时间显著降低后逐渐变缓。红壤和潮土中0.05 mol·L-1 EDTA提取态Pb的老化过程经过30 d的快速下降后逐渐变缓,到100~360 d后基本达到平衡,而黑土中变化相对缓慢。三种土壤适宜的老化时间分别为:100 d(红壤)、360 d(潮土)、>360 d(黑土)。外源Pb在三种土壤中的老化过程符合一阶指数衰减方程。EDTA提取态Pb老化速率与土壤pH、电导率(E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铁铝氧化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青菜对不同类型土壤中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吸收和累积特性,通过盆栽实验,观察了三类土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红壤)中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噁唑(SMZ)、四环素(TC)、土霉素(OTC)4种典型抗生素在青菜中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青菜累积三类土壤中4种抗生素的含量均在第10天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青菜中抗生素的含量随着土壤中抗生素初始含量(0.1~25.0 mg·kg-1)的增大而增大,抗生素初始含量为25.0 mg·kg-1时,青菜中累积的抗生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低浓度处理组(P<0.05);土壤中抗生素初始含量为25.0 mg·kg-1时,青菜从不同类型土壤中吸收同种抗生素的含量差异较大,排序为红壤(SM2 14 993.6μg·kg-1、SMZ 12 199.2 μg·kg-1、TC 646.1 μg·kg-1、OTC 967.6 μg·kg-1)>黄褐土(SM2 12 598.1 μg·kg-1、SMZ 11 678.5 μg·kg-1、TC463.5 μg·kg-1、OTC 663.8 μg·kg-1)>砂姜黑土(SM2 9 510.4 μg·kg-1、SMZ 3 666.9 μg·kg-1、TC 58.8 μg·kg-1、OTC 90.5 μg·kg-1),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青菜从土壤中累积抗生素的重要因素;在同类土壤中,青菜对不同抗生素的累积顺序为SM2>SMZ>OTC>TC,导致青菜对不同抗生素累积差异的原因,除了土壤对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吸附能力强于磺胺类抗生素(SAs)外,还与不同抗生素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形态)有关。青菜能吸收土壤中的抗生素,在移栽后第10天青菜中抗生素的含量最高,青菜易从酸性土壤(红壤)中吸收抗生素,中性土壤(黄褐土)次之,碱性土壤(砂姜黑土)最低,且青菜对SAs的累积能力强于TCs,土壤中抗生素的初始含量越高,青菜中抗生素的含量也越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沙咪珠利对环境的初步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三种不同土壤中沙咪珠利的降解作用,同时探究沙咪珠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及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沙咪珠利易降解,降解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和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沙咪珠利的残留可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对南京地区黄棕壤中的微生物有中等毒性,对上海地区灰潮土中的土壤微生物作用不明显。人工土壤法测得沙咪珠利对蚯蚓LC_(50)(14 d)为9 255.90 mg·kg~(-1),毒性较低。研究表明,沙咪珠利是一种相对安全、易于降解的新型兽药。  相似文献   

14.
典型黑色岩系分布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风化作用条件下,黑色页岩富含的重金属元素释放到环境中,会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运用生态地球化学的分析手段,对发育于浙江寒武系黑色页岩地层(荷塘组)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d、As、Cu、Zn和Hg均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分别为67.81%、7.81%、7.18%、4.68%和1.87%;而Se、Ni、Pb和Cr等未超标;对黑色页岩和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知,超标土壤分布区域与黑色页岩发育区域基本吻合,土壤中Cd、Cu、Se、Ni、Zn等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黑色页岩风化释放;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因来源不同而差异显著,其生物可利用率顺序为CdZnSeNiAsPbCuCr;Cd等元素的高生物可利用率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种生态类型不同的4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壮伟远盲蚓Amynthas robustus和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研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南美岸蚓、壮伟远盲蚓和参状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中的大团聚体(d2 000μm)比例(P0.05),其中,赤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35.20%、44.81%和37.88%,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14.92%、25.31%和20.18%;与空白对照相比,壮伟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赤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小团聚体(250μm≤d≤2 000μm)的比例,却显著提升了赤红壤水稳性微团聚体(d250μm)的比例(37.84%,P0.05);4种蚯蚓的添加均显著提升了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0.05),其中添加参状远盲蚓的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的土壤中,不同蚯蚓作用后土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南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内栖型蚯蚓(南美岸蚓和壮伟远盲蚓)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深栖型蚯蚓(参状远盲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6.
噻虫嗪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代表品种,具有杀虫谱广、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特点,在蔬菜、瓜果、水稻等作物上广泛使用。近些年该类药剂对环境有益生物(如蜜蜂等)的负面效应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对其残留限量做出明确规定。为满足不同种农产品中噻虫嗪残留限量的检测要求,发展简单、快速、灵敏、可靠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对近年来噻虫嗪在蔬菜、瓜果、茶叶及粮食作物中的残留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综述,包括样品处理、提取技术、净化技术及检测技术等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方法进行科学严密的比对和分析,并对今后其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农产品中噻虫嗪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并为环境安全性进一步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镉在水稻根际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介绍了水稻根际土壤中的 pH值、Eh值、有机质和微生物、其它金属元素及根分泌物等因素同镉的生物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提出水稻根系具有泌氧能力 ,使其根际微环境呈氧化状态。因而 ,土壤溶液中一些还原性物质被氧化 ,如Fe2 、Mn2 形成的氧化物在根表沉积成胶膜。胶膜及其根际环境对水稻吸收镉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要论述有关磷生物学效价的研究及对磷生物学效价的影响因素,包括对研究方法所采取的标准物、测定指标以及植酸、钙磷水平与VD的添加等因素对磷效价的影响和一些近期发展起来的提高磷生物学效价减少饲料中无机磷添加量的途径与方法,以便降低畜禽粪便中磷的排放与饲料成本,降低畜禽业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绿色、环保型畜牧业。  相似文献   

19.
铁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生产中经常在饲料中添加铁制剂。铁的生物学效价是铁制剂的一项重要评定指标,也是近年来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对铁在体内的作用和代谢过程、生物学效价的研究方法以及影响生物学效价的因素进行了论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污染物在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性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其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污染物的老化作用、非水基质的形成和微生物的移动性都会降低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同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和微生物性质、污染物与土壤接触时间和环境因素等。生物学和化学评价方法是评价生物有效性的2种方法,与生物学方法相比,化学方法具有耗时短、精度高、费用低的优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生物可利用性研究应加强和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