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朱井丽  吴庆明 《野生动物》2012,33(3):143-145
2011年4月,在七星河保护区内用生境因子测定法、样方法对苍鹭的巢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七星河保护区苍鹭巢为地面型,均营巢于芦苇沼泽,窝卵数以4~5枚卵居多(84.21%);(2)巢外径为95.31±1.30 cm,巢内径为40.29±0.54 cm,巢高为57.51±1.91 cm,巢深为11.51±0.35 cm;(3)巢周水深为42.18±1.94 cm,距道路距离为446.58±13.9 m,巢周芦苇高度为323.12±3.87 cm,密度为263.17±4.20根/m~2,直径为8.11±0.41 mm,盖度为1.32±0.07%。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栖息型、水位、芦苇处理方式的不同,苍鹭巢特征和巢周环境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2011年4—5月,对徐州金桥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的赤麻鸭所产的44枚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研究。其中43枚卵受精,出雏35枚,4枚在孵化中期死胚,5枚为27d落盘后啄壳困难而死亡,受精卵的孵化率为81.40%。孵化温度前期为38.5℃;中期为38.2℃;后期为37.8℃,落盘后温度降为37.5℃。赤麻鸭卵鲜重为(79.80±6.72)g,长径为(66.10±2.53)mnq,短径为(46.40±1.45)/mm,卵形指数为1.43±0.06,出雏后的卵壳等剩余物质重(12.60±1.07)g,新生雏鸟重占鲜卵重的(67.20±3.71)%。卵总失重率为17%。孵化期间的卵重(Y)与孵化天数(x)之间的线性方程为Y=一0.9071x+81.019(R2=0.9997,P〈0.01),根据卵失重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赤麻鸭卵的孵化天数。  相似文献   

3.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主要以昆虫为食,且多为农林害虫,为森林益鸟,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江西农业大学张薇薇等在2008年和2009年4~9月,对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以及龙凤湿地骨顶鸡繁殖种群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骨顶鸡繁殖季节会建造3种巢结构:炫耀台、产卵巢和育雏巢,雌雄共同参与筑巢及领域防卫活动;巢高和巢深随窝卵数增多而呈上升趋势;平均窝卵数为(8.77±0.24,n=75)个,窝卵数随繁殖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白腹蓝姬鹟的繁殖行为特点,于2004—2012年5—6月份试验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观察法、全事件记录法,在黑龙江省海林市威虎山影视基地对白腹蓝姬鹟(Cyanoptila cyanomelana)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腹蓝姬鹟5月末6月初开始营巢,巢为开放式碗状,巢材主要为苔藓。窝卵数为5~6枚,与巢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8,P0.01)。孵卵任务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12~13 d,平均孵化率为(88.89±11.11)%,卵未孵化的主要原因是未受精。育雏前期,日坐巢时间累计达到256~305 min,平均巢内温度为(33.79±1.06)℃,双亲共同育雏,以雌性为主,喂食模式有三种,即雌鸟喂食、雄鸟喂食、雄鸟将食物交给雌鸟再由雌鸟喂食。食物大多为鳞翅目幼虫,雏鸟喂食次数与日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9,P0.01)。亲鸟每日喂食总次数为96.67±10.32,雌、雄亲鸟日喂食次数差异显著(t=3.245,P0.05)。喂食频次大多呈双峰型,喂食高峰主要在07:00—09:00、15:00—17:00,喂食次数受外界干扰影响。雏鸟为晚成鸟,平均成活率为(66.67±21.08)%,主要损失原因来自天敌(占71.43%)。警戒行为以雄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原尾蜥虎繁殖生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尾蜥虎 (Hemidactylusbowringii,Gray)的雌雄成体外形差异、性腺发育、产卵与孵化特性进行了观测。其雄性成体头部大于雌性成体。雌雄性腺发育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雄性睾丸 5月为最大值 ,重量 2 2 5mg ,其长径为 7 2 8( 6 8~ 7 5 )mm ,短径为 4 2 9( 4 0~ 4 5 )mm ,8月降为最低值 ,重量 3 74mg,其长径为 4 62 ( 4 5~ 5 0 )mm ,短径为 1 2 2( 1 1~ 1 4)mm ;雌性产卵盛期 5~ 6月 ,一年一次性产卵 2枚 ,卵重 0 2 9( 0 2 4 8~ 0 32 5 )g,卵的长径为 9 5 8( 8 45~ 1 1 4)mm ,短径为 7 91 ( 7 70~ 8 41 )mm。孵化期 42~ 46d。 6月中旬出现当年幼体。  相似文献   

7.
侯方晖  苏力  邹洁建 《野生动物》2009,30(5):260-262
2004~2005年,对人工饲养的长鬣蜥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7月为长鬣蜥的繁殖期,繁殖行为主要表现为发情求偶、交配和产卵,5~6月为产卵高峰期,每条成熟的雌蜥年产卵2~3窝,平均窝卵数12(7~18)枚;雌蜥每窝产卵间隔33~45 d不等;平均单卵重3.06(2.80~3.50)g;卵径2.63 cm×1.18cm。在自然孵化温度和90%~95%的湿度下孵化期为60~98 d,孵化率52.34%,长鬣蜥幼体初生个体重2.50 g,体全长(头体+尾)14(4+10)cm。  相似文献   

8.
人工饲养环境下斑鳖产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鳖目前仅在中国和越南的动物园中有4只存活个体,为了拯救这一物种,中国的苏州动物园和长沙动物园开展了斑鳖联合繁育项目。在2008~2011年对斑鳖的产卵时间、产卵窝数、产卵数量和卵的重量、直径等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雌性斑鳖在夜间产卵,有护卵行为。每年可产卵2—4窝,首次产卵在5月底或6月中旬,最晚在7月中旬结束。产卵间隔变化较大,最短的为12d,最长的达到36d,平均18.4±8.3d。每窝产卵数45~70枚,平均为60.3±7.5枚,年产卵总数在100~200枚之间,年度之间波动很大,在1~136枚之间。卯的重量在19.0-21.5g之间,平均20.1±0.7g;卵的直径在31.5~34.4mm之间,平均为32.6±0.7mm。产卵次数、窝卵数、卯重和大小都会受到运输或环境变化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目前提供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符合斑鳖的繁殖要求,但是管理中要注意减少运输应激和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邓文洪 《中国鸟类》2013,4(2):187-188
2005年在北京小龙门地区发现一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在悬挂于一棵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树上的人工巢箱中繁殖,巢箱内共有5枚卵,其中1枚卵显著大于其他4枚,经过鉴定确认为中杜鹃(Cuculus optatus)的卵。这是首次记录到中杜鹃在人工巢箱中对白眉姬鹟的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10.
1984~1986年,我在祁连山野外考查期间发现了8种鸟的巢和报道如一下。1红嘴山鸦(Pyrrhocoraxpyrrhocorax).1985年5月17日发现其巢营于悬崖石洞中巢离洞口0.85m。建巢材料是锦鸡几的枝条苞子,小和青海云杉的细枝,内垫羊毛、旱獭毛、牛毛、麝毛和兔毛。巢呈深碗状。内径12cm。外径25cm深10cm。发现时正在卵化,内有4枚卵。营巢海拔高度248011。卵入白色_目淡棕色和淡褐色斑点,钝端较多。同巢卵形状不一有长卵圆形禾[J正卵圆形两种。4枚卵平均重12.2:!,5(11,9—12.引g、平均大小38(;3一40)mmX24.875(24一地.nmnl。最长的卵…  相似文献   

11.
2011 ~2013年2~7月,对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嘴蓝鹊营巢最早开始于2月下旬,结束于6月下旬;第一窝出飞后,即开始另选巢址进行第二窝繁殖,原巢不再利用.红嘴蓝鹊营巢于树上,选择2~4月建巢,均为常绿树种;5~6月建巢既有常绿树种,也有落叶树种.巢树平均高度(11.12 ±4.15)m、胸径(26.23±12.85)cm、巢高(7.35±2.80)m (n=13),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红嘴蓝鹊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巢树因子(主要包括:树高、树胸径、巢高)、隐蔽与食物水源因子(巢上郁闭度、巢距最近食源地距离、巢距最近水源距离)、光与人类活动影响因子(巢与巢枝朝向、巢距道路距离).繁殖期红嘴蓝鹊对人为干扰与噪音敏感,巢位较低和较大的暴风雨等均可能造成红嘴蓝鹊弃巢.  相似文献   

12.
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小鸊鷉(Tachybaptusruficollis)在皖南黄山市三口地区的分布范围扩大、数量增多。本文介绍该地区小鸊鷉的生态情况,阐述了小鸊鷉成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雏鸟、卵和巢也作了描述。小鸊鷉在遇险时,亲鸟能将雏鸟夹在翅膀下而潜水逃走;认为小鸊鷉孵卵的热源主要是来自体温和气温。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蛋形指数对拉萨白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在相同孵化条件下,选用3世代47周龄拉萨白鸡种蛋,按蛋形指数分组进行孵化,并对蛋形指数与孵化效果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蛋形指数(横径/纵径)在0.68~0.72时,0胚龄蛋重、纵径均值、头照(第11日胚龄)蛋重、二照(第20日胚龄)蛋重最大,分别为:(51.92±5.27)g、(57.71±1.97)mm、(48.95±4.67)g、(45.47±3.97)g;蛋形指数(横径/纵径)在0.73~0.77时,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和雏鸡的初生重最大,分别为:82.65%、86.60%、(36.31±4.71)g;蛋形指数(横径/纵径)在0.78~0.82时,头照(第11日胚龄)失重、头照(第11日胚龄)失重率、二照(第20日胚龄)失重、二照(第20日胚龄)失重率最大,分别为:(3.35±0.93)g、(6.64±1.54)%、(6.70±1.47)g、(13.47±2.56)%;蛋形指数(横径/纵径)在0.83~0.87时,橫径均值、受精率、健雏率、雏鸡初生重占入孵蛋重的百分比最大,分别为:(42.82±1.23)mm、97.26%、95.96%、(70.23±3.58)%;雏鸡初生重与雏鸡初生重占入孵蛋重的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研究为拉萨白鸡今后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军生 《野生动物》2014,(3):311-315
2000-2012年间在设置人工巢箱条件下,对内蒙古甘河林业局的黄眉柳莺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收集了窝卵数、占巢率及对落叶松鞘蛾的防治效果等。统计分析表明:黄眉柳莺每年5月初返迁占巢,5月下旬产卵,窝卵数5-8枚,卵淡白色,具赤青色斑纹,且钝端密集。卵长径(14.75±0.56)mm,短径(11.78±0.59)mm。育雏期15-18 d,锥鸟存活率93.98%,建立了占巢率与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间、占巢率与窝卵数之间的一元关系式,黄眉柳莺人工巢箱防治区平均防治效果达到48.95%。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拉萨白鸡种蛋蛋重和蛋形指数(纵径/横径)对孵化效果的影响,在相同孵化条件下,选用3世代47周龄拉萨白鸡种蛋,按蛋重分组进行孵化,Ⅰ组(≤45.0 g)蛋形指数为(1.27±0.05),Ⅱ组(45.1-50.0 g)蛋形指数为(1.27±0.05),Ⅲ组(50.1-55.0 g)蛋形指数为(1.27±0.05),Ⅳ组(55.1-60.0 g)蛋形指数为(1.28±0.05),Ⅴ组(〉60.0 g)蛋形指数为(1.31±0.05)。结果表明,种蛋的蛋重越大,其纵径均值、横径均值、蛋形指数均值、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和雏鸡初生重越大,即Ⅴ组(〉60.0 g)种蛋的蛋重均值、纵径均值、横径均值、蛋形指数均值、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和雏鸡初生重均最大,分别为(61.03±0.82)g、(58.13±1.68)mm、(44.59±0.79)mm、(1.31±0.05)、98.15%、85.19%、86.79%和(42.48±1.98)g;Ⅱ组(45.1-50.0 g)的健雏率最高,为96.09%;Ⅰ组(≤45.0 g)的雏鸡初生重占入孵蛋重的百分比最大,为(69.91±2.71)%;蛋重与纵径、横径、蛋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蛋重和蛋形指数对拉萨白鸡种蛋的孵化率影响较大,应选择较大种蛋(〉45.0 g),蛋形指数的范围则较宽,在≥1.27时即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孵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孵化方式对泥鳅孵化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4mg DOM+3μg LHRH-A2对泥鳅进行催产,将所产卵子进行人工授精后,采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自制溢水式孵化桶与水泥池置入40目绢纱布网箱两种方法对泥鳅受精卵进行去巢流水式孵化和鱼巢附卵孵化。在pH7.0~7.5、水温24~26℃的条件下,以孵化时间和孵化率探讨两种孵化方式对泥鳅孵化的影响。结果去巢流水孵化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为(30.52±0.89)h、(92.25±0.84)%;鱼巢附卵孵化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为:(38.56±1.04)h(、88.97±0.78)%。表明去巢流水孵化显著优于鱼巢附卵孵化。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天津动物园东方白鹳自然孵化与育雏首次获得成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1对笼养条件下东方白鹳繁殖期筑巢、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等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的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环境安静的早晨和傍晚;亲鸟自然孵化时,每天凉卵次数、时间并不固定,根据外界气温而随时改变;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哺育、护理幼雏的责任,但2个亲鸟不同时喂食,以雌鸟为主;整个孵化期和育雏期亲鸟都有护巢、恋巢和补巢的行为,但补巢以雄鸟为主。  相似文献   

18.
Heights of nests and reeds in a colony of red bishops (Euplectes orix) in Phragmites mauritianus reeds on the Makabusi River, Zimbabwe were measured in two breeding seasons. Nests were placed high in the reeds with fewer above the mean and more below the mean than in a normal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a breeding season, nest height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reed height and the nest height/reed height percentage was relatively constant at 70%. Nest height had a higher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with reed height in lower reeds than in reeds over 280 cm tall. Most nests were placed in reeds with diameters of 10-12 mm. Higher positions, where the diameters of the reeds were smaller than this, the reeds were weaker probably because of a lack of llgnificatlon. In one breeding season, nests used by 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est frames left unused but breeding success appeared unaffected by variation in nest height. Nesting high in the reeds might be a response to ground predators and climatic factors, particularly the requirement for nest ventilation to remove excess water vapour.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安邦河自然保护区黑翅长脚鹬繁殖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5~6月,在安邦河自然保护区对黑翅长脚鹬的繁殖期生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样方法、因子测定法对黑翅长脚鹬的繁殖生境的植被(种类、高度、密度、盖度)、水深(巢区、距巢5 m、距巢30 m)、巢间距离、人为干扰距离等进行了测量,得到黑翅长脚鹬繁殖生境数据。并对数据做了方差分析和平均值比较等处理,结果显示黑翅长脚鹬偏爱在近岸浅水中营巢,对水深有严格的要求,巢周围平均水深在7.8 cm。巢区1 m×1 m样方内植被平均高度68.72 cm,密度为7.3棵/m~2,巢间平均距离76.49 m,平均人为干扰距离632.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