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锌锰钼配施技术在鸡脚草和百脉根混播草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河南省土壤特点,锌锰钼肥的生理功能以及牧草生产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2000年起对Zn、Mn和Mo肥3种微肥在鸡脚草(鸭茅)(Dectylis glomerata L.)和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混播草地进行了应用性研究,详实地探讨三种微肥的应用范围和具体措施。研究证明:Zn肥对鸡脚草和百脉根混播草地的有效范围集中在200~600mg/kg之间,最佳利用浓度为200~400mg/kg,能够促进牧草光合作用和提高种子产量,对牧草生产没有影响。200mg/kg的Zn肥与500mg/kg Mn肥和300mg/kg的Mo肥三者配施下,不但提高牧草的光合能力和种子产量,而且也显著地提高牧草产量(11.8%)。  相似文献   

2.
叶面喷施硫肥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叶面喷施硫肥试验结果表明:硫肥浓度为150kg/hm2时紫花苜蓿生长速度最快,茎叶比最高,获得的产量最高;硫肥浓度为50kg/hm2时,可以显著地提高粗蛋白在紫花苜蓿体内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3.
锌硼锰三种微肥饲料玉米配施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n、B、Mn三种微肥在一定浓度下能够促进饲料玉米生长,增强玉米的抗性、提高饲草和果实的产量。其中,B肥的有效浓度为800×10-6,能够提高叶面积指数7.27%,鲜草产量8.40%;Mn肥的有效浓度为600×10-6,能够提高叶面积指数5.36%,提高饲草产量6.30%;Zn肥的最佳浓度为600×10-6,能够提高果实产量9.23%。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南省气候土壤特点,对锌肥在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Piper))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丹草锌肥的有效范围为400~1000mg/kg,最佳利用浓度为800mg/kg。在最佳利用范围内,LAI提高了9.09%,种子产量提高13.0%。在400~600mg/kg情况下,苏丹草茎秆分别增粗4.19%~7.09%,牧草产量分别提高5.1%~5.4%。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微量元素,探究冬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采用大田试验,设置1倍(B1)、50倍(B2)、100倍(B3)和500倍(B4)四个浓度处理(等量水为对照),喷施时期为苗期(A1)、苗期+拔节期(A2)、苗期+拔节期+扬花期(A3)、拔节期(A4)、拔节期+扬花期(A5)和扬花期(A6),测定成熟期产量及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处理下产量变化范围为3741~6204 kg/hm2,A4B4处理下产量最优,相对于对照产量增加了39.52%。锌(Zn)变化范围为31.07~44.68 mg/kg,A3B1处理下Zn含量最高。铜(Cu)变化范围为1.75~28.67 mg/kg,A1B1处理下Cu含量最高。铁(Fe)变化范围为73.62~203.99 mg/kg,A3B1处理下Fe含量最高。锰(Mn)变化范围为36.48~55.56 mg/kg,A6B4处理下Mn含量最高。相对于对照,Zn、Cu、Fe、Mn含量分别提高了37.86%、1650%、148%和26.82%。拔节期喷施高浓度微量元素对增产最有利,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影响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扁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提供科学依据,以9年生‘叶尔羌’扁桃品种为试材,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生物量的构成特点、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和累积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扁桃树总干质量为112.13 kg/株,其中当年新生营养器官占14.14%,果实占7.72%,老营养器官占78.14%;B、Zn、Fe、Mn、Cu的含量均表现为新生器官(叶片、新梢、种仁、青皮、硬壳、细根)高于老营养器官(多年生枝、主干、主根、粗根),但主要在老营养器官中分配累积;扁桃树B、Zn、Fe、Mn、Cu总累积量为B 3115.56 mg/株、Zn 2167.36 mg/株、Fe 14242.71 mg/株、Mn 3039.86 mg/株、Cu 519.12 mg/株,每生产 1000 kg干商品扁桃需吸收B 227.27 g、Zn 155.87 g、Fe 526.73 g、Mn 163.56 g、Cu 36.08 g。  相似文献   

7.
喷施微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氮磷钾基肥供应足量的基础上,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Zn、Fe、Mo、Co、B、Cu、Se、Mn 8种微肥混合喷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其目的是通过喷施微肥试验,为生产提供不同用途的优质牧草。结果表明:几种微肥处理均可极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草量和叶茎比,极显著提高粗纤维含量,并显著影响粗脂肪含量,促进粗灰分的增加,导致无氮浸出物的降低,但对粗蛋白和磷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陇中旱农区马铃薯优质高产的微肥配施量,开展铁、锌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营养影响的研究。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锌、铁肥为参试因子,其中锌、铁肥各设3个施肥水平,分别为:锌肥(0、20、40 kg/hm2)、铁肥(0、10、20 kg/hm2),共计9个处理。结果表明,铁、锌肥单施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效锌和铁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Fe2Zn0、Fe0Zn2产量较Fe0Zn0提高15.0%、19.5%,Fe2Zn2较Fe0Zn0产量提高21.5%;Fe2Zn0较Fe0Zn0铁含量提高12.4%,Fe0Zn2较Fe0Zn0锌和铁含量提高10.8%和9.8%;Fe2Zn2的产量、淀粉、铁和锌含量分别较Fe0Zn0显著提高21.5%、3.4%、17.3%和13.6%。在0~10和10~30 cm土层,Fe2Zn0有效铁含量较Fe0Zn0分别显著提高15.0%和4.0%,Fe2Zn2有效锌含量较Fe0Zn0显著提高104.2%和42.9%。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铁、锌微肥单施用量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9.
评价区域土壤基础肥力差异、明确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农田土壤培肥和优化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5—2013年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区开展的967组“3414”夏玉米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了河北冀中南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基础地力差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冀中南山前平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高于低平原,速效钾含量略低于低平原;山前平原玉米基础产量6133 kg/hm2,高于低平原的5815 kg/hm2。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1.2%和69.0%;山前平原在不施肥条件下获得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最小值分别为14.9 g/kg、1.07 g/kg、19.1 mg/kg和127 mg/kg,低平原则为16.0 g/kg、0.76 g/kg、18.8 mg/kg和106 mg/kg。影响山前平原玉米基础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是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为38.6%和24.8%;影响低平原玉米基础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为45.0%和32.2%。本研究表明,山前平原土壤培肥要以稳定和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为主攻方向,低平原则要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西南地区青贮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样养分的影响,于2019,2020年以青贮玉米渝青386为研究对象,连续2 a分析了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青贮玉米农艺、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有机肥和缓控肥混施处理产量最高,达55 084.75 kg/hm2,干物质产量达24 192.11 kg/hm2。缓控肥常量和缓控肥减量20%青贮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采用缓控肥可实现化学肥料减施20%。缓控肥常量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均为最大,分别为234.83,173.75,35.72 kg/hm2。缓控肥与有机肥混施处理下青贮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最大为166.46 kg/kg,缓控肥减量20%处理下氮素吸收效率最高为0.80 kg/kg,说明有机肥和无机肥混施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生产力。缓控肥与有机肥混施处理下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最高,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同时也增加了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青贮玉米产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有效磷含...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县域中低产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华北平原县域中低产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以平乡县为例,在2008—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基础上,结合二次土壤普查结果,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平乡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1.3 g/kg、2.5 mg/kg、5.6 mg/kg,有效磷变化不大,2008年和2010年全县耕层土壤有效磷分别为10.0 mg/kg、10.8 mg/kg。较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010年全县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铁、锰、铜、锌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以有效锰、锌增加最多,增长率分别达到218.6%和527.3%,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铁、铜分别增加了4.4 g/kg、0.9 mg/kg、3.5 mg/kg、1.3 mg/kg、0.34 mg/kg,速效钾降低了50.4 mg/kg。本地区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至2010年,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有效磷变化不大。较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010年全县耕层土壤除速效钾外,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铁、锰、铜、锌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以有效锰、锌增加最多。  相似文献   

12.
喷施硫酸钴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钴水平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硫酸钴显著(P<0.05)提高了苜蓿鲜草产量,其中施钴量为300 mg/kg的处理效果最好,比对照CK产量可以提高25%。同时显著能够提高苜蓿叶茎比。不同施钴水平对苜蓿营养成分的含量影响不同,苜蓿粗蛋白及磷含量随随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苜蓿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粗脂肪则随着施钴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施钴水平对紫花苜蓿营养物质产量影响不同,其中粗蛋白、粗灰分、磷和无氮浸出物产量均以Co2处理300 mg/kg最高,都要显著高于对照,粗纤维、钙产量也以Co2处理最高,但与CK没有显著差异,粗脂肪产量则以Co1处理100 mg/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猪圆环病毒II型的PCR方法;【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猪圆环病毒II型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用酚-氯仿法抽提可疑病料中的病毒DNA,应用PCR技术对猪圆环病毒进行基因扩增,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以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为对照,进行特异性试验;取部分病料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PCR方法扩增出了长度为702bp的片段,扩增产物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的序列为PCV2序列;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的PCR扩增均为阴性,与预期结果一致;部分病料PCR重复检测5次,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PCR检测方法可以对猪圆环病毒病作出敏感、特异、准确地诊断,该方法检测的基因最低模板量为2×10-5 ng/ml  相似文献   

14.
喷施硼、钼、铁对苜蓿结实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微量元素对苜蓿种子产量及种子特性的影响,为苜蓿种子生产合理利用微量元素提供参考依据,以‘新牧4 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材料,在苜蓿现蕾期叶面喷施硼、钼、铁,通过测量花部特征、结荚率、种子产量和种子特性等指标,研究不同微量元素对苜蓿开花结实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 kg/hm2的硼砂,苜蓿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了9.67%、35%;喷施325 g/hm2的钼酸铵,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12.9%、17%;喷施3 kg/hm2的硫酸亚铁,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7.5%、69.46%;但喷施不同微量元素的各处理的结荚率均低于对照组(59.66%)。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种子产量与结荚率、单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在新疆昌吉地区,通过在苜蓿现蕾期喷施硼砂浓度为2.98 kg/hm2、钼酸铵浓度为325 g/hm2、硫酸亚铁的浓度为2.90 kg/hm2时,能够增加单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提高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5.
硼锰钼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物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硼锰钼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锰钼配施可以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其中以单施钼产量最高,硼钼配施次之,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产约54.75%、40.34%。硼锰钼不同配施对紫花苜蓿矿质元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不同,硼锰钼配施降低了苜蓿铁、锰、锌含量,其中以硼钼配施降低效果最显著;施微肥可以提高苜蓿铜含量,其中以硼锰钼配施效果最好;而硼锰、硼钼配施可分别显著提高硼、钼含量。硼锰钼配施提高了紫花苜蓿矿质元素产量,其中单施硼显著提高了苜蓿铁、锰、锌产量,单施钼、硼锰、硼钼配施分别显著提高了苜蓿铜、硼、钼产量。  相似文献   

16.
Field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a calcareous soil have shown that application of elemental sulphur reduced the chlorosis of groundnut leaves and increased the dry matter, nodule biomass, pod, haulms, and oil yields, and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s in leaf tissue and their uptake by groundnut. The application of iron (Fe), zinc (Zn) and manganese (Mn) further helped in recovering the chlorosis of groundnut and increased the above parameters. On average, application of 20 kg S ha−1 as elemental sulphur (S) increased pod yield by 8.6–9.8% and oil yield by 8.8–15%. However, application of 10, 2, and 4 kg ha−1 of Fe, Zn and Mn, increased pods by 19.5, 13.6, and 11.7% and oil yield by 20.1, 13.9 and 12.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提高小麦籽粒锌浓度是补充人体锌营养、降低锌缺乏的重要措施。定量化研究全球小麦籽粒锌浓度随时间变化,并评价施肥对籽粒锌浓度的影响,对指导当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了1980到2018年间与全球小麦籽粒锌营养相关的田间试验文献84篇,通过分析不同年代的籽粒锌浓度、氮磷钾肥施用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氮磷钾肥施用对全球小麦籽粒锌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1981—1990)至今,全球小麦籽粒锌浓度从90年代的39.6 mg/kg下降至目前的29.1 mg/kg,下降幅度为26.5%。在小麦生产中,氮肥从1990s的84.1 kg/hm2增长至当前的166 kg/hm2,磷肥从2000s至今增加了127%,钾肥从2000s至今增加了19.8%。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锌浓度,磷肥降低了籽粒锌浓度,而钾肥施用并没有影响籽粒锌浓度。因此,集约化农田中磷肥的大量施用可能对小麦籽粒锌浓度的降低影响最大,适当的磷肥施用量可以保证小麦籽粒高产、高籽粒锌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