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营建技术进行综述,分析我国在农田防护林营建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与配置、林带空间配置与优化及林带成熟龄和更新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介绍乌兰河硕农田防护林于1974年建成后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农田防护林实行总体规划设计,林带属低度通风结构。利用一年生杨树实行秋季造林,突破朝阳秋季不栽杨一年苗长不好的“禁区”。林田、路结构合理,促进林带速生,改善小区气候,延长无霜期,解除风法、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保证农田稳产、增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蒙古化德县农田防护林现状的调查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分析,指出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生态环境、树种的生态适应性与当地多年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实践,得出适宜的农田防护林配置方式:1农田防护林宜选用灌木柠条和乔木白榆、小叶杨为主要造林树种。2北部丘陵防风固沙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木防护林带模式,南部丘陵滩川农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乔木带状混交防护林带配置方式。3林带结构宜为疏透型,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最适疏透度为0.25~0.35。在网格南侧副林带留出风缺口,以减轻农田风蚀。4防护林配置时,其主林带方向应尽量与主风向垂直,主林带方向为近南北方向,副林带为近东西方向,充分考虑地貌条件,其配置走向应尽量与田块走向一致,与农田道路、渠系相结合,灵活配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近年来东海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和造林技术,以期进一步促进东海县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主要表现在降低风速、缩小温差、增大温度、减少径流、防洪护堤等5个方面。不同结构的林带其小气候效应也不同,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正> 以农田林网为中心的农田防护林是我国华北地区平原绿化的一项主体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农田防护林形成了初步规模,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华北平原的农业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仍可看到,在许多地区林带内的农田并没有得到最充分的保护,沙打、沙割、风蚀、庄稼倒伏、大风掀起大棚,以及果园内落花落果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在确定林带的走向、选择林带结构、设计带间距离等几个主要方面,都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在华北地区如何进行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本人认为应从以  相似文献   

7.
高晟 《农业网络信息》2011,(4):15-17,26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有力地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农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一、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益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防沙、改善生物气候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能,主要决定于防护林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空  相似文献   

9.
农田防护林是利用森林的防护效能而在农田中按一定规格标准营造的纵横交错的林带.辽宁地区防护林带主要是保护农天,使作物免受风沙、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调节气候,为农田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垦区东部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区东部20个定位观测站30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该区域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垦区东部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降低风速,提高气温和地温,延长无霜期,减少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和空气湿度,当气温低时,林带能量提高温度,当气温高时,林带又能降低温度,调温幅度可在2℃左右。农田防护林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的反映农田防护林网格内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以许昌县250 m×400 m的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网内不同时段不同方位的光照强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林带对林网东侧区域光照强度影响范围在(0.3~2.0H)(H为树高);林带对林网西侧区域光照强度最大能影响到(0.3~1.5)H;林带对林网南侧区域光照强度影响范围最大能达到(1.0~1.7)H;林带对林网北侧区域光照强度影响范围在0.5H内。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由于呈带状,又称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应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北方旱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防护林带的疏透度(β)、宽度、高度、风向与林带夹角等因子对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PC-3型便携式可移动自动气象站,采用多点观测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土壤风蚀区的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林带疏透度、宽度、高度以及风向与林带夹角对风速变化的影响。【结果】稀疏型结构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最高达34.27%,平均为32.69%;疏透型次之,为25.12%;通风型最差,为20.98%。β为0.30~0.50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且林冠层和林干层疏透度存在差异时防风效应较好。风向与林带夹角的正弦值与防风效应呈正相关;β为0.30~0.50时,宽度为2H~5H(H为林带平均高度)的林带防风效应相差不大,超过5H时林带的防风效应随其宽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当气流进入林网区域后,风速在前4条林带呈减弱趋势,减弱幅度最大的是第1条林带,在第4条林带后风速开始恢复。【结论】林带的疏透度、宽度、高度和风向是决定单条林带防风效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陕北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具有显著降低风速和调节农田小气候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林带结构选择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主林带间距以150~200 m为宜,副林带间距200~300m为宜,林带树种选择应主要考虑生态适应性、防护性和经济效益,选择长效速生的杨树、常绿的樟子松、抗病虫性能好的新疆杨和经济效益好的梨、苹果、桑树等;同时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套灌区的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小麦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测定,研究了农田防护林的增产效益.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林网内小麦的平均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麦田.通过对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增产效益的研究,为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生产上,营造农田防护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通常都以植苗更新为主.这里介绍了采取根蘖萌芽更新农田防护林的方法.优点是省时、省力、省资金,同时具有林木生长速度快、林带效益发挥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内蒙古巴盟临河市八一乡的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 ,对林带及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因子进行测定 ,阐明防护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崇明岛不同模式农田防护林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农田防护林主要模式,调查其结构特征,探讨防护林对所防护的水稻Oryza sativa产量和千粒质量的影响。经统计分析,结合林带疏透度及水稻防护效益,得到每种模式最佳防护区域,找出最佳防护模式,从而优化崇明岛农田防护林模式。结果表明:5种模式农田防护林都能使水稻增产,提高水稻千粒质量,并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同一样地不同树高倍数处产量及千粒质量差异显著,空间数值变化趋势相同;不同模式增产效益有较大区别,5种模式增产效益为: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模式>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混交模式>水杉模式>杨树Popular spp.模式>柳杉模式;5种模式防护林林带平均疏透度变化范围为0.31 ~ 0.39,高于最适值范围,树干疏透度偏大;最佳防护区域均为林带树高的5 ~ 10倍(5H ~ 10H),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防护效益;水杉?鄄柳杉混交模式为最佳防护模式,池杉模式、水杉模式次之,杨树模式和柳杉模式居后。图3表3参21  相似文献   

20.
马彬  王帅  吴依衍  姜艳 《新疆农业科学》2022,59(9):2232-2239
【目的】研究干旱区农田防护林胁地的效应。【方法】选取新疆150团一处南北走向的农田防护林以及西侧的棉田为研究对象,针对农田防护林对棉田的各个胁地因子,对比分析距离农田防护林不同树高(H为农田防护林平均树高15 m)倍数处棉田的气象、土壤及棉花生长状况等因素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研究防护林对棉田的胁迫规律、胁迫程度,筛选出农田防护林胁地的主导因子。【结果】150团农田防护林杨树树种发达的根系是构成林带胁地的主要原因;引起农田防护林对棉田胁地的气象因素是光照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可达0.972与0.995;造成农田防护林对棉田胁地的主要肥力因素是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相关系数可达0.980与0.992;农田防护林对棉花前期生长发育状况影响较大,后期胁地症状有所缓解。【结论】农田防护林对棉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影响较大,在前期通过降低光照强度及土壤含水量影响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