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是棉花发展的方向.文章归纳了种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好处,总结了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规范利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新植杂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新乡县新植原种场、利用转基因技术选育出的河南省内首个抗黄萎病杂交棉新品种,转基因名称:GKZ42,基因安全证号:农基安证字(2005)第159号,母本GK44-66,父本新59-4。该品种为单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春棉品种,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棉2007002)。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长江流域迅速推广,目前已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0%以上,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也开始推广应用。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迅速推广普及的同时,其种子生产经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4.
《作物育种信息》2006,(5):12-13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国产高强纤维双价抗虫杂交棉苏杂3号,2004年12月获得农业部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2005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杂3号突出的表现是纤维强力佳、品质优、产量高、综合抗病虫性状好。本研究拟通过对苏杂3号品种特性的分析,为进一步推广利用该抗虫杂交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川将转基因技术与棉花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育种等优势技术进行结合,将转基因抗虫与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创制转基因骨干核不育系,利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核不育二级法"生产优质抗病虫高产核不育杂交棉种子,制种程序简化,省工省时,种子的生产成本低,与人工去雄杂交棉相比,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加强更加简化的核不育杂交棉制种生产方法和规模化生产,是转基因核不育杂交棉产业化应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抗虫杂交棉产量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虫杂交棉以其组配方便、优势强的特点,在国内各大棉区的影响力逐渐加大,探索影响其产量的主导因子,指导组合的选配,加快对转基因性状的应用,服务于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影响抗虫杂交棉产量因子的分析不多,有的分析认为单铃重是影响其产量的决定因素,也是抗虫杂交棉的优势所在。本研究主要以新配制的抗虫杂交棉组合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综合的角度,分析了有关农艺性状及植株抗病性,对抗虫杂交棉皮棉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抗虫杂交棉组合的选配及其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选用10个抗虫杂交棉组合,2002年在南阳市农…  相似文献   

7.
我国首个转基因抗虫二系杂交棉“南农6号”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在长江流域各地种植的“南农6号”有望获得大丰收。该品种于2005年4月30日通过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审定的转基因抗虫二系杂交棉。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合丰202,是以转基因高抗棉铃虫的高产稳产新品系145系为母本、以冀棉20纯系206为父本,采用人工去雄授粉的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的特性。2006年参加冀中南中熟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冀中南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合丰202.是以转基因高抗棉铃虫的高产稳产新品系145系为母本、以冀棉20纯系206为父本.采用人工去雄授粉的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的特性。2006年参加冀中南中熟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冀中南中熟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0.
《种业导刊》2010,(12):42-42
近日,山东省农科院棉花中心选育的红花标记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05H9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红花标记”就像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戴上了“防伪标签”。该品种开创了我国棉花红花性状标记育种的先河,在世界范围也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02棉铃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02增产的主要原因为铃重提高。单铃籽棉重的提高是纤维和种子的同步增加,一是纤维干重的提高,1997~1998两年平均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单铃纤维干重最大值为2.22g,比常规棉1.90g增加16.84%;二是种子干重的增加,两年平均杂交棉单铃种子重为2.53g比常规棉2.23g增加13.45%。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表现较强的“源”“库”生理优势,即棉铃对位叶叶面积、干物质,铃壳干重、铃壳内全N含量均高于常规棉,且达到最大值后下降速度快。转基因抗虫杂文棉光合产物积累多,营养物质运转快,实现了“源”“库”“流”三者协调同步,这是杂交棉铃重提高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抗虫杂交棉制种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是抗虫杂交棉能否推广、推广面积多少、推广效益和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好的杂交种子,抗虫杂交棉才能在棉花生产上发挥出其高产、优质、抗虫的优异特性。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方法与常规杂交棉的制种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抗虫杂交棉亲本中至少有一个亲本是抗虫的。抗虫杂交棉制种根据父本的育性及去雄方法又可分为人工去雄制种、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和化学杀雄制种等三类,前两种当前应用较为普遍。本文仅以抗虫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方法为例,针对抗虫杂交棉制种的主要技术和环节,分析探讨其全程质量监控的关键技术和应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物育种信息》2005,(9):19-19
以生产高科技农药饮誉国内外的红太阳集团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培育出世界种业领先水平的优质、高产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南抗3号,这标志着我国的种子产业进入基因时代。  相似文献   

14.
标杂A1杂交棉是由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与有关单位协作,利用常规叶形的转基因抗虫棉YmR作母本,与超鸡爪叶无腺体的自交系Y2-2作父本,采取人工去雄授粉方法杂交育成的抗虫杂交棉.该品种于2001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棉苗生长快,横向生长优势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优势明显,干物质积累多,抗虫性强。单铃籽棉重,皮棉产量高。其高产栽培的关键是促进生长中心及时而且高质量地转移,即在适当降低密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抗虫杂交棉的生育特性,建立“高、强”源,在形成壮株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控,进一步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经济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邓杂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杂1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高产、优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7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KB02高产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KB02高产机理,以抗虫杂交棉KB02 F1及KB02 F2与两亲本和太D5 F1、鄂抗棉13为材料,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KB02的生理特性(叶绿素SPAD值、SOD活性、POD活性与MDA含量)。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盛铃末期(8月17日左右)为棉花叶片从生理功能旺盛到衰老的转折时期;吐絮初期(9月10日左右)棉花叶片的POD活性与籽棉产量呈负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是-0.8925*;随着植株的衰老(8月17日—9月10日左右),不同品种的SOD、POD活性和MDA含量都逐渐升高;9月10日左右,转基因抗虫杂交棉KB02F1的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较高,而POD活性与MDA含量较低,显示了较其他品种抗衰老的特性,最终获得了最高产量3828 kg/hm2;KB02F2在抗衰老的生理特性和产量上有所衰退,但仍强于常规棉及亲本。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产品     
<正>首个国审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推广成效喜人近日由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郭三堆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培育的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银棉2号",在天津市举办现场展示。200多亩集中连片的"银棉2号"整齐一致,棉桃累累,平均每株结桃30个左右,比常规抗虫棉增产26.4%。据悉,该品种目前已经累计推广36万亩。  相似文献   

19.
腐胺引发对2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基因抗虫杂交种慈抗杂3号和浙杂14为材料,研究了棉花种子不同浓度腐胺引发对于转基因抗虫杂交种在0.5%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出苗、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腐胺引发处理可以显著地提高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田间出苗率,显著降低平均发芽时间.在含有0.5%盐的沿海滩涂地上,腐胺引发处理后的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无显著差异,但最后的皮棉产量却有显著增加,并可提高纤维的马克隆值和比强度.腐胺处理对非盐胁迫条件下的幼苗体内的SOD活力、POD活力和MD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在盐胁迫条件下可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幼苗的体内的SOD与POD活力,显著减少MDA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由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等单位联合选育的棉花新品种——“苏杂3号”,日前在江苏省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据悉,这是江苏省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并对棉铃虫、红铃虫等常见的虫害具有很强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