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水稻物质生产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 究水稻 物质生产 对稻田 甲烷排 放影响为 目的的 大田与 盆栽 试验于1994 —1995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进行。对同期观测的稻田甲烷排放量与水稻干物质积累资料的分析表明, 在类似的气候、土壤及水稻栽培管理条件下, 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总量随水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甲烷日排放通量与水稻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水稻生长中、后期的物质生产对甲烷排放的贡献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3.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规律,采用静态箱技术进行了模拟池中稻田排放甲烷的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池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为1280kg/hm^2,晚稻高于早稻,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高量绿肥,常量绿肥+经肥和纯化肥3个处理甲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808,1533和530kg/hm^2,早稻以分蘖末期和幼穗分化始期时甲烷排放量最大。晚稻从分蘖开始逐渐增加,至分蘖盛期和末期达峰值,孕穗期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4.
5.
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密闭箱法研究了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1994 年—1995 年连续两年观测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与前作有关, 前作是水稻的稻田移栽后即有大量甲烷排放,而前作是旱作蔬菜的水稻生长前期几乎没有甲烷排放,且旱作时间越长甲烷排放越迟,峰值越小。稻田甲烷平均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单季早稻和单季晚稻显著低于常规连作,而水旱年间轮作只显著减少早稻甲烷排放,对晚稻甲烷排放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制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耕作制度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有显著影响。水稻-小麦轮作,稻田甲烷平均排放通量为5.37mg/m^2.h^-1,仅是冬水稻田排放通量16.10mg/m^2.h^-1的1/3。耕作制也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及栽培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材料 ,通过测定孕穗至齐穗期稻田甲烷排放量 ,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品种演进过程中 ,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逐渐减小 (南京 1号最大除外 )的趋势 ,即南京 1号 >冒子头 >珍珠矮 >扬稻 4号 ,且孕穗期与齐穗期趋势一致。 2施氮量、栽植密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均有影响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以高氮处理最高 ,中氮处理次之 ,低氮处理最小 ;每穴栽插 4苗处理最高 ,3苗次之 ,2苗最小。 相似文献
8.
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关于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检索了已发表的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文章,并对文献数据进行了再挖掘分析,总结归纳了磷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发现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主要受种植系统和其他施肥情况的影响,一季中稻下大都表现为磷肥施用降低甲烷排放,降幅受其他土壤养分情况影响而不同。磷通过影响水稻根系及其分泌物进而影响土壤碳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土壤磷的有效性,并改变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组成来调控甲烷的产生及氧化过程,最终影响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9.
稻田甲烷排放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烷是一种引起全球性大气变暖的重要温室效应气体。本文对近几年来稻田甲烷排放的控制方法,即水稻品种控制、灌溉、施肥等农艺措施控制和抑制剂控制等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控制方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稻田甲烷(CH_4)排放研究甲烷(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最近200年来,大气中CH4浓度提高了1倍多,由0.7ppm增加到1.7ppm(按体积计,以下同)。从绝对量上考虑,CH4浓度还大大低于CO2(约为360ppm),但是一个CH4?.. 相似文献
11.
12.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包括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并提出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3.
湖北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 ,比较研究了施用有机肥 ,硫铵 ,包膜复合肥 ,尿素 淹灌 ,尿素 间歇落干5种处理对早、晚稻甲烷排放量的影响。测得5种处理的早、晚稻甲烷平均排放通量为:早稻4.39~15.6mg/m2·h ,平均值8.03mg/m2·h ;晚稻5.65~22.0mg/m2·h,平均值10.7mg/m2·h。从各种措施的效果来看 ,5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以施包膜复合肥处理效果最佳 ,与施有机肥比较 ,年甲烷排放总量减少73.4 %。包膜复合肥处理比施尿素处理年甲烷排放总量减少48.6 %。 相似文献
14.
水稻秸青贮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个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利用SF6示踪技术分别测定了青年母牛不同饲养水平(维持和生长)下饲喂青贮稻秸、氨化稻秸以及干稻秸的甲烷排放量,从而评价了水稻秸青贮在减少甲烷排放量上的作用。结果表明:维持水平下,饲喂青贮稻秸和氨化稻秸可有效地降低试验牛每天的甲烷排放以及每千克干物质采食量的甲烷排放,并且与干稻秸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甲烷排放量由大到小为干稻秸、氨化稻秸、青贮稻秸。生长水平下,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率越高,日粮中添加精料越有助于纤维的发酵,表现为单位(每天或者每采食1 kg干物质)甲烷气体排放青贮稻秸组均高于干稻秸组。 相似文献
15.
16.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一季中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一季稻CH4排放通量进行手动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稻草还田+化肥处理(稻草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为31.04mg·m-2·h-1,比化肥处理和猪粪+化肥处理(猪粪处理)分别增加326.4%(P<0.05)和211.7%(P<0.05),鸡粪+化肥处理(鸡粪处理)比化肥和猪粪处理分别增加140.4%(P<0.05)和75.7%(P<0.05)。说明稻草还田和鸡粪处理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通量,而猪粪处理与化肥无显著差异。同时对有关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表层5cm温度、Eh与CH4排放通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水层厚度与稻田CH4季节排放通量相关性不明显。猪粪处理单位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WP)为0.83kg·kg-1,是较好的推荐施肥处理,对环境与产量之间效益的协调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分管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分管理是影响稻田甲烷(CH4)产生、氧化与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非水稻生长期和水稻生长期水分管理对稻田CH4产生排放的影响,以及非水稻生长期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4产生排放的影响,并提出有待研究的内容.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淹水不仅引起冬季(非水稻生长期)CH4的大量排放,还影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含量越高,随后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越大,产生和氧化能力越强.水稻生长期烤田相对于持续淹水能大量减少CH4排收. 相似文献
18.
19.
施肥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肥料施用是影响稻田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综述了肥料的种类、施用量、施用方式和施用时间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指出了有待研究的内容:加强对土壤N_2O排放机理的研究;进一步研究肥料施用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施肥管理措施对稻田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交互影响,寻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种植杂交稻对甲烷排放及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早稻、中稻、晚稻三季24 h 稻田甲烷监测结果表明,种植杂交稻没有明显增进稻田甲烷排放的作用。在三季种植中,甲烷释放总量除连晚杂交稻田比常规稻高外,早稻、单季稻都是杂交稻田低于常规稻。稻田甲烷每周日平均释放量在水稻生长前期( 移栽后5 ~7 周) 杂交稻高于常规稻,孕穗至收获则杂交稻低于常规稻。温度对甲烷释放影响十分明显,在不同种植季,稻田甲烷释放模式不同。在三个水稻种植季中,除个别值外杂交稻田的土壤水溶甲烷含量基本都低于常规稻田。经测定,杂交稻田的土壤产甲烷细菌数量及土壤产甲烷潜力明显高于常规稻田,其中产甲烷细菌数可相差数倍乃至2 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