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2013年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试验田的白菜上出现了一种叶片黄化,根茎部维管束变色的病害,查明其病原种类.[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茎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沾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rDNA-ITS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的ITS序列(登录号KC156636.1)相似性达98.0;,故将其鉴定为V.dahliae.[结论]明确了新疆石河子地区白菜黄萎病的病原种类.由于黄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在黄萎病重病田轮作倒茬时不要种植白菜,以免引起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自2013年以来,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和142团良种连田间的绿豆上,常出现一种叶片褪绿,变黄,萎蔫,后期枯死的病害,剖秆检查其维管束变成褐色,查明其病原种类并鉴定.[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沾根法接种明确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经常规形态学鉴定,该菌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报道的大丽轮枝菌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同源性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 mdahliae(登录号EU835817.1)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58;.故将其鉴定为pdahliae.[结论]在石河子地区绿豆上所发生的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维管束变色,后期枯死的病害是由大丽轮枝菌所引起的绿豆黄萎病.黄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在黄萎病重病田轮作倒茬时不要种植绿豆,以免引起毁灭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k.&Curt.) Berl.&de Toni)是一种专性寄生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和保存,故探索其较长时间的保存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发病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方法]研究5;二甲基亚砜低温冷冻保存、带菌叶片液氮冷冻低温保存、带菌叶片直接低温冷冻保存以及20;甘油和5;二甲基亚砜+5;脱脂牛乳五种方法在不同低温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对孢子囊致病性的影响.[结果]在五种方法中,以带菌叶片液氮-72℃低温保存效果最好,360 d后用其孢子囊接种,其发病面积百分率为21.2;以上,仍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其次为用5;二甲基亚砜-72℃低温冷冻保存和带菌叶片直接-72℃保存,360 d后接种,其发病面积百分率分别为6.2;和3.6;,保存效果明显不如前者.[结论]五种方法中,以带菌叶片液氮冷冻低温保存方法较好,在-72℃条件下,可以保持该菌孢子囊的致病性360 d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的时间动态及与菌量和菌株致病性的关系,为该病防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病圃常规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病害在新疆发生的时间动态,应用室内常规伤根接种法确定发病程度与菌量和菌株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该病在石河子地区一般于6月上中旬在田间开始发病,6月下旬后病害发展缓慢,7月中下旬后病害发生明显增加,8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病害的发生与菌量和菌株致病性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明确了该病在新疆石河子棉区发生的时间动态,查明了其发病程度与菌量和菌株的致病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适宜的接种方法是品种抗病性鉴定能否成功及鉴定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通过对葡萄品种抗霜霉病不同鉴定方法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旨在寻找一种简单、快速的鉴定方法,为品种抗病性鉴定和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鉴定、田间叶片接种鉴定和自然条件下发病鉴定三种方法对15个抗病性不同的葡萄品种进行抗霜霉病鉴定,鉴定结果用DPS软件进 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三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比较.[结果]三种鉴定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其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从中初步筛选出对霜霉病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的品种,为品种抗病性鉴定和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结论]室内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方法简单,快速,环境条件易控制,其结果可以反映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感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棉花黄萎病微菌核含量水平揭示棉田深翻(深翻60 cm)对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MSM选择性培养基和水筛法分离土壤中的微菌核.[结果]深翻棉田土壤中的棉花黄萎菌微菌核数量低于常规棉田,深翻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程度也轻于常规棉田,说明深翻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试验明确了棉田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1年内有2次比较明显的消长,现蕾期出现第1个高峰,到吐絮期出现第2个高峰,微菌核数量越多病情越重.深翻田病情指数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91 1,常规棉田病情指数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450 3.[结论]棉田深翻能有效的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7.
叶片湿润时间对葡萄霜霉病发生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菌悬液与叶片接触时间、接菌后叶片不同保湿时间和不同保湿条件3方面,研究叶片湿润时间对葡萄霜霉病发生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霜霉病菌悬液与叶片接触0.5 h以上即可导致霜霉病发生,接触时间越长发病越重;接菌后在RH=76%保湿条件下,葡萄霜霉病即发生,湿度越高发病越重;霜霉病菌完成侵入到显症需要的叶片湿润条件是叶片湿润2~3 h以上;20℃条件下,霜霉病的潜伏期最短2~3 d,而病斑出现的高峰期是使叶背湿润后的5~7 d。  相似文献   

8.
新疆南疆核桃叶缘焦枯病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核桃叶片边缘焦枯症状的发生原因.[方法]应用对比研究法,在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选择叶缘焦枯病严重的核桃树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生长的核桃树为对照,多点分别采集叶片和根区土壤样品,测定元素含量,统计分析病树与健康树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差异,结合当地土壤水土状况判断核桃叶缘焦枯病的形成原因.[结果](1)经过比较核桃叶片中N、K、Ca、Na、Cl、Na/K、Na/Ca、Cl/N发现,发病树体叶片中Cl-和钠离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树体,有叶缘焦枯病症状叶片边缘Cl-和Na+显著高于叶芯,而钙离子 含量下降.发病叶片离子之间比例失衡,Cl-/N、Na+/K+、Na/Ca比值较正常叶片显著升高.(2)发生叶缘焦枯病的核桃根区土壤中Cl-、Na+含量高于未发病核桃树根区土壤.[结论]核桃叶缘焦枯症的发生与叶片中Na+、Cl-的富集有关,发病区域土壤Cl-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冠菌素(coronatine,COR)在丁香假单胞菌与番茄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以番茄品种Money maker为试验材料,用RT-qPCR法检测不同浓度COR注射番茄叶片之后防御基因表达量,利用苯胺蓝染色法观测叶片中不同菌株诱导的胼胝质沉积数目,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检测细菌生长量.[结果]RT-q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石灰性土壤施用碱性粉煤灰与作物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关系.[方法]分别以加工番茄和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区灌耕灰漠土施用粉煤灰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并以春小麦为二茬作物研究粉煤灰的残效作用.[结果]施用粉煤灰可以增加加工番茄地上部干物质量,同时增加花期叶片氮含量,减少茎秆和叶片磷含量;但是增加收获期叶片氮、磷、钾的含量.同时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的氮、钾的积累量,而减少加工番茄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磷的积累量;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的积累量.残效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粉煤灰残效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减少春小麦花期茎秆和叶片氮、磷、钾含量;22.50t/hm2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和叶片的氮、磷、钾含量.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和钾积累量和叶片、植株磷的积累量;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磷、钾积累量.粉煤灰及其残效作用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结论]使用粉煤灰可以增加收获期加工番茄和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积累量,同时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  相似文献   

11.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系统内外小麦叶面蒸腾速率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所增加;开花期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5.84,5.72mmol·m-2·s-1,差别不显著;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系统外对照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系统内高,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比为0.81;11时之前,系统内泡桐东冠下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西冠下点高,11时之后则反之.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从上午到下午是递减的,且开花期高于灌浆期,灌浆期高于成熟期.开花期内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别不明显.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系统内泡桐冠下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冠外点.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空气中水分饱和差的增加而降低,小麦每天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与每天空气中水分平均饱和差相关系数为-0.8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提高小麦条锈病危害程度分级精度,开展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自动化、准确、快速识别方法研究。方法 在复杂田间条件下,使用手机拍摄图像,构建含有不同等级条锈病的小麦叶片数据集,利用GrabCut与YOLOv5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麦叶片与复杂背景自动化分割。为了增强ResNet50对表型特征的提取能力,增加Inception模块,依据划分的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标准,对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进行识别。采用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等评价指标分析改进的ResNet50模型(B-ResNet50)在数据集上的表现。结果 GrabCut与YOLOv5s相结合对大田复杂背景下的小麦叶片图像实现了自动、准确、快速地分割。B-ResNet50识别小麦条锈病叶片的平均准确率为97.3%,与InceptionV3(87.8%)、DenseNet121(87.6%)、ResNet50(88.3%)相比,准确率大幅提升,比原始模型(ResNet50)高出9个百分点。结论 利用深度学习对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进行识别,对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精准施药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田间复杂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盆栽幼苗及田间小区试验表明,以麦种量0.03%的速保利、粉锈宁有效成分分别拌种,对小麦条锈菌控制的持效期可达55d.拌种防治小麦雪霉叶枯病的效果低,30d后其防效低于50%.  相似文献   

14.
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混合危害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研究了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共同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小麦吸浆虫和条锈病同时发生时,随着病、虫数量的增加,穗重的减少与每穗虫量呈曲线相关,而与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呈线性相关。不同年份间病害与虫害的损失当量基本一致;当病、虫的数量相同时,干旱年份作物的实际损失比正常年份大。正常年份小麦条锈病的病指(x)和每穗吸浆虫数量(z)造成的产量损失(L%)模型为:L%=0.0259+0.0024  相似文献   

15.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群体光合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间,其中,对照区与系统内冠外点ξ值比系统内冠下各点要低,而东冠下各点稍大于西冠下各点,ξ值的变化与种子数量呈反比.千粒重与灌浆期总光合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崔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73-8274,8276
[目的]为了调查山旱地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以便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方法]于2004年小麦收获前对安康市小麦主产区的8县(区)、23个乡镇、32个村、182户、12.45hm2麦田,2005年对7县区、16个乡镇、20个村的106户、10.43hm2麦田,2006年对8县区、19个乡镇、24个村的118户、9.93hm2麦田进行了小麦品种、播期、间套、施肥、种子处理方法、药剂喷雾和经济性状等因素的大田调查及产量测定。[结果]三唑酮拌种较对照增产23.91%,种子包衣较对照增产28.04%,三唑酮拌种与种子包衣产量差异不大。叶面喷雾1次产量增加24.75%,喷雾两次增加36.19%,喷雾2次的效果优于1次。[结论]在条锈病大发生年份,药剂拌种加叶面喷雾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后,亲和反应寄主叶片RNase活性,分别在潜育期和产孢期呈双峰型增长;不亲和反应叶片RNase活性在侵染初期高于健康对照,但低于亲和性反应,其后随着病程发展,近免疫反应叶片RNase活性与对照相同,而中度抗病反应叶片也呈双峰增长,峰高及峰延续时间不同于亲和性反应。条锈菌侵染对DNase活性影响较小,亲和反应叶片仅在产孢阶段DNase活性有所增强,中度抗病反应叶片在显症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关中西部麦田杂草主要有22种,分属10科22属,危害严重的有10种。6个生态区杂草种类,优势组合分布特点有一定差异,尤以地灌区与塬区旱地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杂草分布的因素 地理条件外,还有人为传播,耕作栽培,降雨量,化学除措等。  相似文献   

20.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s an important wheat disease worldwide tha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ltraviolet B (UV-B) radiation is on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and epidemiology of wheat stripe rust. Investigating UV-B radiation effect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stripe rust may be conducive to monitoring and predicting this disease. In this study, wheat seedlings were exposed to UV-B radiation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nd radiation effects on epidemiological components of wheat stripe rust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incubation period was shortened, and the infection efficiency, sporulation quantity and disease index increased when UV-B radiation was performed only pre-inoculation. When the UV-B radiation was performed only post-inoculation or both pre- and post-inoculation,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prolonged, and the infection efficiency, sporulation quantity and disease index were reduced. When healthy wheat seedlings were inoculated using urediospores collected from wheat leaves irradiated by UV-B only post-inoculation or both pre- and post-inoculation, infection efficiency, sporulation quantity and disease index were also reduced. However, in the latter, the disease incubation period did not differ under varying UV-B radiation intensities compared to that when wheat leaves were not treated with UV-B radiation. Overall, the effects of direct exposure of wheat plants to UV-B radiation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n epidemiological components of wheat stripe rust wer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s of UV-B radia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UV-B radiation intensity. This informat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monitoring and predicting this disease as well as for conducting further studies on pathogen virulence var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