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土壤基质改良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造成的土壤复垦问题和矿山整体环境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废弃地土壤存在的复垦问题,重点分析目前我国矿山废弃地现状,简要综述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技术方法,介绍现行矿山土壤复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改良技术方法,特别是土壤基质改良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矿山的植被恢复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通过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矿区有毒有害物质处理、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等一系列人为工程措施和自然生态修复的结合,寻找能使被破坏的矿区生态系统得以重建、最终形成一个稳定健康的矿区生态系统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矿业废弃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剧烈,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很多,摸清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主导因子,是尽快恢复矿业废弃地植被、重建矿区生态系统的关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诊断,结果表明辽宁省矿区生态重建的主导因子为降水量、土壤颗粒级配和基质风化速度,在矿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及进行矿区生态重建措施配置时,应主要考虑这3个因子。  相似文献   

4.
矿区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然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和植被群落特征作为规划设计的参照标准,探讨矿区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的特征与营造原则,构建近自然地形恢复、土壤重构、近自然植被重建等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框架,并以周口店废弃采石场为例,对其近自然生态修复进行规划设计,探索矿区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的规划原理与技术,为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对矿山复垦地土壤基质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塌陷、挖损、压占、破坏、废弃的土地大约占整个土地总量的30%左右,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复垦以及生态重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简要介绍了矿山废弃地的特点以及土地复垦的方法,着重介绍了微生物在矿山复垦地土壤基质改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对矿区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该研究以粤北南岭某金属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形测绘、野外调查等方法了解其环境现状,分析了当前矿业废弃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构建了"原状基质改良-直接立体植被配置"的技术模式,提出了包括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设施配套等关键技术,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生态修复效益.研究结果可为粤北南岭及同类型矿业废弃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有限认识给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选择黑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宾西示范林场退矿还林地和退矿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恢复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有一定影响;植被恢复明显增加了矿区废弃地土壤的碳、氮储量,降低了磷储量;磷亏缺是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限制因子;土壤含水量是控制矿区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土空间生态景观修复的内容,以武汉市江夏区灵山工矿废弃地为例进行研究,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济景观3个角度提出工矿废弃地修复改造为矿山公园的策略,以工矿废弃地自然景观修复为先导,修复矿区生态环境,为工矿废弃地的改造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基底,以人文景观修复作为展现其转变为矿区特色的关键,以经济景观修复与重建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环节,以提高区域土地资源质量,促成矿区产业转型,助力废弃地再利用,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对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目前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至关重要。回顾了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述了国外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特点和我国在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方向和特点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徐州城北生态农业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推行生态造园理念,精心构思农业项目,在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重建、城郊观光农业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将城郊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观光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上游云南紫色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人为诱导修复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有自然恢复条件的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经过4年人为参与的不同措施修复,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生态系统类型增加,较稳定和趋于正向进展演替的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面积扩大,人为重点修复生态系统类型的立体垂直结构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良,土壤侵蚀减弱,森林覆被率提高,修复效果明显.干扰荒草地、人工林、自然恢复和坡改梯措施的土壤流失量3年内分别减少46.9%-50.1%,49.6%-59.3%,29.5%-66.4%和65.1%-76.1%.  相似文献   

13.
红壤地区旱地土壤酸性强、肥力低,不同林地类型条件会对土壤性质和线虫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探究土壤响应情况,研究采用未开垦撂荒地为对照,选取了退耕还林和板栗林2种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对比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性质及线虫群落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板栗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分别为16.41g/kg和0.46g/kg;而荒地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最高,同时基础呼吸为28.36mg/(kg·d),显著高于另外2种土壤(P0.05)。同时荒地中土壤线虫数量达到最高,而线虫群落结构在3种类型的土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构成,其中荒地中植食者为优势类群,而退耕还林和板栗林中分别以捕/杂食者和食细菌者为优势类群,且不同林地类型对线虫群落各生态指数的影响并不一致;与荒地相比,其他2种土壤的性质和线虫的群落均呈现出退化的趋势。这些结果对当地的林地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适宜种植能源作物的边际土地资源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江西省宜能边际土地面积131.2万hm^2。,其中冬闲田面积79.1万hm^2,宜能荒地面积52.1万hm^2。摸清了江西省宜能边际土地资源分布状况。对边际土地中的宜能荒地资源进行了单项限制因素等级评价和综合等级评价。全省宜能荒地综合分级结果为:Ⅰ等宜能荒地9.5万hm^2。,Ⅱ等17.2万hm^2,Ⅲ等25.4万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江西省宜能边际土地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桂林园林植物园内的绿地实地调查,对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有机质、总氮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0~3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较小,3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相对较大;0~15 cm土层土壤全盐的变化较大,15 cm以下土层土壤盐分的变化相对较小.0~60 cm各土层中,再生水灌溉时的土壤有机质、总氮、全磷、全盐含量均高于清水灌溉条件下的含量.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全盐、K+、Na+、Ca2+、Cl-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对容重、速效氮、pH、Mg2+、N03-N、NH4+-N等6项土壤理化指标则无显著影响.与清水灌溉相比,再生水可以明显地提高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有机质,但也会引起土壤全盐含量的升高,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盐害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东北黑土“土壤水库”特征及渗透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业殊  刘艇  王继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65-12767
[目的]减少黑土水土流失,保护黑土良好的生产性能。[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等方法,以侵蚀地为参照,耕地、林地和荒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库变化特征及土壤渗透速率进行研究。[结果]0~10cm和10~20cm土层内各样地的总库容、滞洪库容、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的大小顺序均为:林地〉耕地〉荒地〉侵蚀地,而死库容的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荒地〉侵蚀地。20~80cm土层内各样地的水库容的大小顺序均为:林地〉耕地〉荒地〉侵蚀地。各样地的水库容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土壤的孔隙状况是影响土壤最大有效库容的主要因素。土壤渗透性能受土壤容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结果】各土壤养分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为0.92%94.00%,均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由农田更替为枣园及枣麦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2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有提高,其中010 cm、203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园>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全氮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园>小麦>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各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为借鉴日本淡水渔业的先进发展经验,对日本淡水渔业制度、相关法律以及战略(内向型、外向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渔业发展战略向名优水产养殖品种(鳗鱼)和贸易品种(锦鲤)转移,并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厘清了养鳗是维持日本淡水养殖产业的关键,同时通过日本生态修复措施保住了部分国内鳗鱼供给.日本政企联合实施锦鲤出口型战略,中...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众多环境污染问题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认为,镉(Cd)污染是农田重金属污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以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为例,结合现有资料并通过走访调查祁东县现有及历史排污企业,分析祁东县镉污染潜在来源、现状及修复治理措施,并以该县B镇某村部分农田为实例,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耕地土壤修复工作,对减轻该县土壤污染引发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与深入推进耕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