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构建与有效利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分析山东省与国内玉米育种骨干种质的基本关系以及玉米生产中出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当前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中所利用的基本杂种优势模式和杂种优势群,结合"九五"国家玉米育种协作攻关项目的研究进展,探讨并提出了通过筛选、鉴定、扩增、改良、创新和有效利用优良基因以构建新的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构建新的玉米育种核心种质是解决我国玉米育种基本材料遗传基础狭窄的关键性措施,是实现玉米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相应的玉米种子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玉米种质资源分散,企业品种创新能力弱,玉米新品种选育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因此,商业化育种是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和必经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夏玉米育种现状及种质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玉米品种多而乱,但主导品种单一,郑单958的播种面积占40%。育种种质匮乏,改良瑞德或改良唐四平头的种质利用率达80%以上,必须引进新的种质才能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的玉米育种水准。  相似文献   

4.
陶华 《河南农业》2020,(16):51-51
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一带,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变异类型和各具特色的种质资源。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对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和推动玉米产量的稳步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玉米品种金皇后是从美国最早引进的优良马齿型玉米品种之一,20世纪 50—90年代作为选系基础材料培育杂交种均起到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Mo17自交系的引进,在我国玉米杂交种组配中更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从高油玉米之成功看我国玉米育种之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油玉米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玉米育种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文分析了高油玉米成功的原因,探讨了我国玉米育种创新的若干方向。建议以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为依托,开展长期种质扩增计划,建立中国玉米遗传资源库或遗传合作社。提出了玉米优质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分子育种等领域理论、技术、管理创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
广西玉米育种目标及种质改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西生态特点、玉米耕作制度、生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玉米育种存在问题,提出了玉米育种目标仍是高产、优质、多抗,种质改良应以广西地方种质资源为基础,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建立核心种质库,改进育种手段,开展温、热带种质互导,创造新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玉米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种质资源、自交系选育、杂种优势模式、基础研究、科研体制五个方面做了分析,指出提高玉米育种水平的重要性,建议扩增种质资源,加强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方种质资源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我国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地方玉米种质资源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指出利用地方玉米种质资源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新组合,提出了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外来种质资源在毕节地区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节地区引进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种类、特点、利用方式以及育成品种的推广利用情况,阐明加强外来种质的引进利用对毕节地区杂交玉米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今后利用外来种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析西南地区玉米育种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30%,是中国玉米重点产区之一.但由于本区生态条件复杂,玉米病虫害种类多,发病程度严重,选育推广玉米杂交种有别于温带玉米产区.本人依据多年的玉米育种实践,对西南地区的玉米杂交种选育目标、抗性、杂优模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获得的方法、鉴定方法、单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并就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现状、发展趋势等作了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南繁育种在培育玉米新品种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育种单位与种子企业加入了南繁的行列.海南南繁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与大陆差异较大,对南繁时玉米栽培管理的技术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本文从南繁的时间、地点、地块的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晾晒和脱粒等5个方面对南繁时的玉米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王亮  丰光  李妍妍  刘俊 《湖北农业科学》2016,(22):5751-5754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M54和D34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测量不同世代群体内穗轴直径。利用盖钧镒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穗轴粗细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次数分布中F2群体类似于偏正态分布,B1群体呈多峰分布,其中有两条主峰较为明显,B2群体主要呈多峰分布,其中一条主峰非常明显。通过群体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1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主基因遗传率介于62.2%~69.3%之间,多基因遗传率介于20.8%~23.9%之间,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且以加性效应为主,该性状具有较高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14.
种质基础狭窄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Tuxpeno是玉米的一个重要种族。本文就其种质的特点以及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成功应用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深入利用玉米Tuxpeno种质,进一步探索创建新的种质资源,挖掘新的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目测计数玉米不同群体雄穗分枝数量。通过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以玉米雄穗分枝数为性状,研究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遗传为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模型)。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多基因遗传力较高,在74.83%~80.42%之间,若选择雄穗分枝较少的自交系必须从基础材料入手。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雄穗分枝选择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NAC蛋白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发育和各种非生物逆境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揭示玉米SNAC(stress-responsive NAM,ATAF1/2,CUC2)家族的耐逆境胁迫功能,对其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可能的调控机理进行了预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玉米16个SNAC家族基因,并对该基因家族各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潜在的磷酸化位点、蛋白质二级结构、基因进化关系、基因组序列结构和启动子结合元件等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玉米16个SNACs不具有跨膜结构,且均具有N-末端保守结构域和高度可变的C-末端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同一亚群中密切相关的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推测在不同植物中会具有类似的耐逆功能。磷酸化位点分析表明,玉米SNAC家族存在着大量的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预测表明,玉米SNAC的转录调控区具有高度的内在灵活性。启动子分析表明,玉米SNAC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均含有大量的逆境胁迫应答顺式作用元件。这些结果为玉米耐逆境研究提供了候选基因,对促进玉米SNAC家族功能分析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钾素对夏玉米(Zea mays L.)植株生长、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于2015年在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同和街道、明村镇进行了钾素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肥处理对穗位叶面积的影响比其他施肥处理明显;与只施用氮、磷肥处理相比,3个试验点氮、磷、钾配施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6.92%,增产效果明显;植株钾素积累量平均增加26.09%,利于夏玉米生长及子粒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低温冷害对辽宁主栽玉米品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9个主栽玉米(Zea mays L.)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5、10℃低温条件下,辽单529和郑单958各指标值均高于其他品种,表现出对低温较好的耐性,为耐低温品种;而良玉208和丹玉39各指标值均低于其他品种,属于对低温较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气候变化对豫东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以河南省商丘市为研究区域,根据1991~2010年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和玉米产量资料,利用数学统计与Thomthwaite memoriae模型,结合未来气候预测结果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玉米产量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气温、降水量与极端温度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过多及低温对玉米生产不利.河南省商丘市“暖温型”气候有利于玉米生产力的提高,“冷干型”气候对玉米生产最为不利.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玉米(Zea mays L.)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历程,概述了玉米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玉米基因组的结构特征,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克隆,包括株高和株型相关基因的克隆,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克隆以及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并展望了玉米基因组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