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福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07-16512
在明光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基础上,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同时利用GIS技术,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针对明光市三大耕地类型(北部平原潮土耕地类型区、稻田耕地类型区、山地丘陵耕地类型区)特点分别对小麦、水稻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获取了小麦、水稻适宜面积和分布信息。根据评价结果和明光市生产实际情况,提出种植业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选取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和剖面性状等5大地力要素,12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以始兴县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取了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耕地类型区划分及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本研究基于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通过NOAA气象卫星图像分析,将山东省耕地划分为2个耕地类型区和4个亚区。以耕地土壤类型——土种划分评价单元,以产量为引导,归并建立了山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系统。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建立了不同耕地类型区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高、中、低等级的耕地面积比例各占1/3左右,进一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仍然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张志宏  任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13-4815
基于GIS平台,运用其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模糊栅格叠置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模糊数学方法确定指标隶属度,加权求和模型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最终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最大值最小值,利用等间隔法将综合指数分为4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评价过程是GIS技术方法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弥补了矢量过程存在的评价单元大小差别太大导致叠加误差大,计算地力综合指数需要在其他信息系统中进行或另外编程实现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归纳法和专家经验法,在全国耕地类型区框架下,立足于基础地力,将江西省耕地划分为4个类型亚区;通过土种资料整理和补充调查,对土种原始资料进行了修正,确定基础地力评价要素,建立了江西省土种数据库和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体系。应用数值评价方法,将江西省耕地地力以土种为评价单元进行了等级划分和面积确定,摸清了我省耕地基础地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琼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31-9332
以海南省定安县为例,在运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等手段获取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手段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数学模型和方法,实现对定安县耕地地力的快速、准确、定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包括定安县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分布特点,这将为耕地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为参照标准 ,根据河南省实际 ,将全省划分为豫东、北平原潮土耕地类型区 ,豫南湖积平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区 ,豫西、北山地丘陵褐土、红粘土耕地类型区 ,豫南低山、丘陵黄褐土耕地类型区 ,豫南稻田耕地类型区等五个耕地类型区。在此基础上 ,以土种为单元 ,采用限制因素法和综合归纳法 ,对耕地地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评比 ,评价河南省各土种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结果为 :一等耕地 1 0 .5 5万hm2 ;二等耕地 1 0 3.85万hm2 ;三等耕地 1 37.1 3万hm2 ;四等到十等为中低产田 ,共 5 5 6.60万hm2 ,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68.88%。  相似文献   

8.
基于MAP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 运用GIS技术建立了闻喜县耕地资源数据库系统。耕地地力评价单元通过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土壤图所形成的图斑组成。针对闻喜县的实际情况, 筛选出15项指标进行评价。用15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计算每一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 以该指数作为耕地地力评价依据, 并针对耕地的不同等级所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浙江省海宁市为试点,在GIS系统的支持下,利用耕地质量调查数据,农田水利设施状况数据及实验室分析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海宁耕地进行了耕地地力的分级评价。评价得出的耕地分布状况和属性信息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表明将GIS技术运用到耕地地力评价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对科学管理耕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湖北省京山县耕地地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山县野外调查、社会统计和室内化验分析等工作为基础,采用GIS工具分别建成京山县耕地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按照农业部的统一规程筛选确定了评价因子.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图叠加生成评价单元,在ArcMap中通过克里金插值获取各评价单元不同耕地属性的评价信息,运用模糊评价法、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并与GIS结合对京山县耕地地力进行评级,制作了主要耕地地力属性专题图.还对京山县不同耕地地力等级的面积统计和分布特点以及各等级耕地的主要属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当地耕地质量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县域耕地资源评价系统的支持下,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综合指数(IFI)法和累积曲线分级法对青岛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以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灌溉保证率、土壤物理状况作为限制性主导因子,对青岛市耕地进行改良利用分区。结果表明,青岛市耕地地力由高到低等级可划分为6级,其中1~4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说明青岛市耕地地力整体较好;改良利用分区结果显示,青岛市耕地可划分为土壤培肥、自然环境条件改善、土体整治 3种改良利用分区类型,不同分区类型耕地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提高其产出水平。本研究可为青岛市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近三十年耕地地力等级及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北省26个县(市、区)近三十年来耕地地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7.43%;不同耕地类型和各地形耕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减少;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劣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整体质量呈严重下降趋势;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大幅度提高,钾含量、p H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均一。基于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推广普及耕地质量新技术、新措施,加强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根据印台区耕地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采样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铜川市印台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表明,印台区总耕地面积为19 177.85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1.50%;其中一级地、二级地、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的面积分别为3 692.66、4 991.53、2 644.04、6 568.90 hm2和1 280.72 hm2,质量较低的四、五级地占地比例很高,达40%以上;地力水平整体处于国家标准的中等偏下等级。影响耕地地力水平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地形起伏较大、地块分布散碎,缺乏灌溉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今后应加强有限耕地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兴建水利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昌图县土壤养分现状及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基于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CLRM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辽宁省昌图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2—2007年昌图县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而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目前2、3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7.7%。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农五师89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农五师89团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方法]以农五师89团为研究区,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数据,收集整理相关图件和其它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GIS 技术等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农五师89团耕地四、五级地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8.64;、35.34;,一级地和六级地较少,不足总面积的4;,二级地、三级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3.70;和16.19;.[结论]农五师89团耕地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中低产面积较大,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种植规划.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县域耕地地力的等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智  张学俭 《贵州农业科学》2012,(3):217-219,223
为建立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直观准确地反映耕地地力状况,为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耕地地力调查分析数据为基础,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土壤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的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elphi法相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地力等级等方法,进行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永宁县耕地总体水平较好,现有耕地共划分为1~6等,其中,一等地面积为70 585.9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71%;二等地面积为219 047.67hm2,占30.15%;三等地面积为230 101.46hm2,占31.67%;四等地面积为132 079.65hm2,占18.18%;五等地面积为39 328.14hm2,占5.41%;六等地面积为35 502.53hm2,占4.89%。针对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指出了研究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和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管理的要求,以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为基础,进行敦化市耕地等别监测评价,并对造成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敦化市存在肥力提升及酸化两种渐变类型,但质量渐变耕地渐变趋势不明显,渐变幅度较小;中山山地地区耕地质量等别提升难度最大,耕地坡度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和导致土壤pH变化的双重作用,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易于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质量评价既是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使耕地由数量管理转变为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管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也是当前研究耕地质量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为了保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现势性及了解耕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对耕地等级质量成果更新工作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次夷陵区更新评价后的国家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的等别分布与上一轮成果基本保持一致,保证了更新评价成果的连续性,同时耕地总面积呈增长趋势,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地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合作市油菜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托合作市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将合作市境内耕地按油菜适宜性划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宜种植种植4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0.17%,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1.58%,勉强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5.33%,不适宜种植区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2.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