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不同的刈割频率、施肥条件和种植密度三个单因子实验,测定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分蘖数,以探索热研4号王草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对王草生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刈割频率,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其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热研5号柱花草刈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刈割方式和频率对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生长、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苗期不刈割、每4个月刈割一次的热研5号柱花草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植株的生长和存活受影响最小,生产的牧草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不同刈割周期、留茬高度对4种柱花草属牧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刈割周期、留茬高度对4种柱花草属牧草产草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草种和刈割周期对草产量的影响显著,留茬高度对草产量影响不大,各因素对草产量的影响为:RA>RC>RB,即品系>刈割周期>留茬高度。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的最优水平为:A2品系,GC1581柱花草;B4留茬高度,40cm;C2刈割周期,60d。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国内外对影响臂形草属牧草的种子产量的因素,包括环境选择、施肥措施、种植密度、采收、刈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就种植密度和刈割高度对当年种植的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Pennisetum americamum‘ 23A’×P.purpureum‘ N51’‘Huanan No.1’)的生长和牧草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 000、36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对新品系1号单蘖干质量、株丛干质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对牧草总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刈割高度对单蘖干质量、株丛干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等次刈割时产草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但种植密度和刈割高度间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达到生长高度而不及时刈割对来年牧草再生有一定影响.10月份干旱少雨是影响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再生的主要因素,按不同刈割高度收获饲草时,刈割后如遇干旱需及时供水,可提高饲草产量.  相似文献   

6.
刈割周期、施肥量对5种臂形草属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刈割周期、施肥水平对5种臂形草属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周期和草种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施肥处理对产量影响不大;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RC>RA>RB,即刈割周期>品种>施肥量。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的最优水平为:品种——杂交臂形草;施肥量——30t/hm2;刈割周期——90d。  相似文献   

7.
对秋季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的多花黑麦草进行周期刈割,研究刈割次数对江苏沿海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多花黑麦草的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刈割次数来看,大棚种植多花黑麦草以刈割5次产量最高,达85 614.45 kg/hm~2,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从刈割时间来看,大棚种植的多花黑麦草鲜草产量在3月份左右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 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 “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 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 -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 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 544.44 kg·hm-2、11 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 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 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 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9.
【背景】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 544.44 kg·hm~(-2)、11 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 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 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
刈割频率对杂交狼尾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地力中等、两种施肥水平条件下研究了刈割频率对杂交狼尾草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0 d、45 d和60 d刈割周期处理的杂交狼尾草全年生物量分别为193.48 t.hm-2、269.75 t.hm-2和237.77 t.hm-2。刈割促进杂交狼尾草的分蘖,但频繁刈割(30 d)造成杂交狼尾草地上部生物量下降,根系衰竭;60 d刈割周期造成生物量减少、茎/叶比增加;45 d刈割周期处理的杂交狼尾草产量和生长性状对草食动物的畜牧利用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在沙地种植柱花草,以生物产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9个指标为评定标准,评价10个柱化草品种对沙地、贫瘠环境的适应性。通过聚类分析,将10个柱花草品种在沙地种植的适应性初步分为强、中、弱3类,进而依据主成分分析.得出它们对沙地种植的适应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格拉姆柱花草〉热研13号柱花草〉热研7号柱花草〉热研10号柱花草〉西卡柱花草〉有钩柱花草〉热研5号柱花草〉思柯非柱花草〉热研2号柱花草〉库克柱花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刈割时间、刈割次数和施肥量对热研4号王草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研4号王草在海南夏季6~8月份60 d的生长期内,刈割时间间隔20 d、刈割3次的处理,第2次刈割的鲜草生物量最大,且不受施肥量的影响。但当施肥量为1 563 kg/hm~2时的牧草生物量最大,为41 340.10 kg/hm~2;刈割时间间隔30 d、刈割2次的处理,除施肥量为3 127 kg/hm~2的处理外,第1次刈割均比第2次刈割产量高,且差异显著。在相同施肥量下,就单次刈割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而言,刈割时间间隔越长、刈割次数越低,鲜草生物量就越大,刈割时间为50 d和60 d之间鲜草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不同的施肥条件下,在刈割时间间隔40 d时,施肥量为4 690 kg/hm~2比施肥量为1 563 kg/hm~2的产量显著增加。在刈割时间间隔50 d和60 d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不同磷肥施用量对柱花草侧芽发生的影响,以热研2号、有钩柱花草和电白柱花草为材料,设置了3个磷肥(P2O5)水平,分别为每千克土施入磷肥0.2,0.8,1.6g,并以不施磷肥为对照,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以累计主茎和侧枝的侧芽数量为指标进行了连续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柱花草材料的主茎和侧枝的侧芽数是其遗传特性和栽培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供试柱花草有利于其侧芽发生的最佳施磷量不同,热研2号柱花草最佳磷肥施用量为每千克土施入磷肥0.2g,其他2个供试柱花草的最佳磷肥施用量为每千克土施入磷肥0.8g。施用磷肥可以促进柱花草主茎侧芽和侧枝侧芽的发生,但对侧枝侧芽发生的影响更大,促进侧枝侧芽的发生可能是磷肥提高柱花草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摘要 本试验采用适宜云南热区种植的热研4号王草和热研5号柱花草不同搭配饲喂育肥水牛。结果表明,试验3组饲喂王草+3㎏柱花草+2㎏玉米的增重最高,试验2组饲喂王草+3㎏柱花草的经济效益最好;人工种植王草和柱花草用于水牛的短期育肥可行。  相似文献   

15.
利用PEG高渗溶液法研究不同抗旱性柱花草品种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除质量浓度为100g/L的PEG对热研2号和热研10号的种子萌发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外,其余质量浓度PEG对种子的萌发、胚芽和胚根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胚根抑制率和根芽比的变化幅度基本反映了柱花草的抗旱性,可作为抗旱性评价的参考指标;质量浓度为250 g/L的PEG处理下的相对根芽比差异非常显著,可作为柱花草抗旱性评价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et) Swartz cv. Reyan No.2]为材料.研究不同生长阶段干物质产量、养分和营养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地上部干物质呈“单峰”曲线,初花期最高为540.81g/株;地上部苗期吸收的N、P、K较小,但干物质养分含量高;分枝期后吸收量增加,初花期后N、P出现负积累,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对磷的吸收量最小;随热研2号柱花草生育期的延续,地上部粗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升高,营养价值降低,初花期粗蛋白产量最大为54.78g/株。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适合种植于桂北地区的象草品种,试验于2012~2014年,在桂北地区的广西百色凌云县对紫色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b cv. Purple)、桂闽引象草(P. purpureum Schum cv. Guimin)、王草(P. purpureum Rich ×P. americana King grass cv. Reyan No.4)进行了种植比较试验。测定了株高、产量、茎叶比、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紫色象草平均年产鲜草141.4 t/hm2,比王草高2.3 t/hm2,二者均低于桂闽引象草;紫色象草的茎叶比最低,为1.17,比桂闽引象草低17.8%,差异显著(P<0.05),说明紫色象草叶量丰富;营养方面,紫色象草除了粗蛋白略低于王草之外,其他指标均较王草和桂闽引象草优,含干物质26.6%、无氮浸出物39.1%、粗脂肪2.9%.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人工种植牧草样地上7种热带牧草的茎叶和根系生物量、茎叶和枯落物持水能力进行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7种牧草中,扭黄茅草的总生物量最高,为37.07 t/hm2;热研8号坚尼草的鲜草和根系生物量最高,分别为66.40、13.60 t/hm2。热研5号柱花草的茎叶持水量最高,为14.33 t/hm2;提那罗新罗顿豆的茎叶持水率最高,为31.90 t/hm2。扭黄茅草的枯落物量最高,为1.97 t/hm2;提那罗新罗顿豆枯落物对水分的有效截留量最高,为21.85 t/hm2。  相似文献   

19.
以热研5号柱花草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底肥、种植密度、追肥、灌水次数和采收方式对柱花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底肥(磷肥)水平种子产量和质量均高于未施磷水平,0.07 kg/m2处理磷肥水平产量最高,为358.50 kg/hm2,且3个处理相差不大。净度和千粒重最低的处理是0.13 kg/m2磷肥水平,分别为8.87%和2.42 g。种植密度为0.5 m×1.0 m产量最高,为448.63 kg/hm2,种植密度行距为1 m的种子净度、千粒重和出苗率均高于株行距为0.5 m的,净度为9.12%,千粒重为2.63 g,出苗率为74.33%。未追肥条件种子产量最低,为339.96 kg/hm2,种子净度、千粒重和出苗率变化较小。3个灌溉处理种子产量差异较小,未灌溉处理种子千粒重和出苗率最低,分别为2.48 g和42.44%。铺膜采收种子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370.79 kg/hm2,成熟后刈割收种处理种子产量和千粒重最低,分别为197.42 kg/hm2和2.47 g。试验为云南柱花草生产及草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