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瓮福磷矿废弃土地复垦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旭  罗海波  黄光柱  穆江  刘应发  李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84-11986
瓮福磷矿作为贵州省主要的磷矿基地,其不断扩大的开采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磷矿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复垦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探讨了瓮福磷矿山废弃土地生态复垦思想、目标、规划的制定和典型复垦技术,为贵州省磷矿山废弃土地生态复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矿山土地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境科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近年来由于矿山过度开发对矿区土地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土地复垦是对矿山环境恢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大红山土地复垦规划的研究,设计相应的治理措施恢复矿区环境,能获取一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达到建设绿色矿山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矿产资源的开采在给人类提供财富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对土地的破坏极为严重,但通过合理的整治和复垦,破坏的土地是可以恢复的。针对山西省矿山的土地复垦进行初步探讨,在分析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山西省矿区复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工矿区土地复垦中破坏面积及破坏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炭资源的开采会引起地表沉陷,对矿区的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土地的破坏程度和破坏范围不同,对其复垦利用的方向和复垦的方法也有差异。结合矿区开采沉陷和土地复垦的实践,提出了开采沉陷土地破坏面积及破坏程度的预测方法,以期在土地复垦中,根据土地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确定合理的复垦方向及复垦方法。  相似文献   

5.
浅析矿区土地复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工程的不断增多,对我国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进行矿区土地复垦,使遭到破坏的土地,能够恢复其利用价值。本文就对矿区土地复垦以及复垦的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山西是产煤大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会引发一系列诸如矿区土地破坏、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山西煤矿区土地的破坏,提出相应的预防、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措施,并针对山西煤矿区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7.
露天采场的开采对土地资源损毁严重,产生的废水、废气、噪音和固体废弃物影响周边生态环境。该文以马鞍山姑山铁矿露天采场为例,通过实施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建立新的林草土地利用生态体系,尽可能减少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矿区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之下,该文陈述了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背景和意义,并针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煤矿废弃地土地复垦的优化模式,即基于不同区域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和基于不同地块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及相应的废弃煤矿土地复垦保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影响分析,切实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之下,该文陈述了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背景和意义,并针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煤矿废弃地土地复垦的优化模式,即基于不同区域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和基于不同地块优化的土地复垦模式及相应的废弃煤矿土地复垦保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对山西省废弃煤矿土地复垦的影响分析,切实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煤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被破坏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破坏状况,将社会经济因素作为背景条件,来评定煤矿区土地复垦治理后对农、林、园、草利用方向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是一种预测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本文通过对位于现已废弃的海州露天煤矿内的井工开采煤矿——兴海西部煤矿待复垦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待复垦土地中已损毁的土地复垦为灌木林地,沉陷区复垦为原地类,主要采取监测措施,对于沉陷严重地段将利用原海州露天煤矿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资金进行治理。该评价可以为同类煤矿的编制复垦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自然基础、内在动力、外部条件和运行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东部矿区复垦土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促进因素,探讨了土地复垦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衔接方式。根据矿区和复垦土地的实际,提出了矿区复垦土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其运行机制和适用条件。铜山县国家级复垦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是有效的,值得在矿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山西平朔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表层土壤质量差异对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 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 cm土层;0~10 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 cm土层。(3)在0~10 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 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14.
刘灵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97-18198,18223
[目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整理村庄进行评价,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支持。[方法]构建宝坻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每个村庄的整理时机的成熟度,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整理时序进行分类。[结果]宝坻区拟整理的194个村庄的整理时机差异明显,整理成熟度指数为0.18~0.57,根据成熟度指数将这些村庄分为近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进行整理。[结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种草在复垦种植系统工程中的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7—1989年在阳泉铝矾土矿区固体废弃物复垦种草试验资料论述了种植多年生豆科绿肥牧草有利于迅速绿化美化矿区,加速生土熟化,改善生态环境,是整治国土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南某重晶石矿山土地复垦现状的分析,利用矿山废弃物运用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技术,为矿山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建议,从而为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金成  侯佳渝  谢薇  陈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16+6223-6216,6223
[目的]为了研究天津市南部地区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促进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方法]建立8个工作区,配套采集复垦地、残留建设用地、周边农用地的耕层土壤及土壤剖面,并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周边农用地.复垦地有机质含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复垦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规律性不强,与周边农用地土壤剖面差异很大.[结论]采取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复垦土地的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已被看作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基质改良是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措施。最后提出中国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选用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究废弃物土壤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机理,最终实现人工辅助的土壤化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