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茎叶性状的多态怀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279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主茎明显程度,叶形、茸毛颜色等戒骄戒躁地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主茎不明显、蔓生型是基因型为主,叶形以卵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茸毛以棕色为主,并发现豆籽料大小与戏叶性状有密切关系,即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研究豫南地区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分布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采用20对引物对豫南地区12份野生大豆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对引物对12份野生大豆共扩增6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3.1个等位基因;12份野生大豆在分子水平上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变化,聚类结果可以看出,12份材料聚类分成了三大类,SSR分子标记与材料的地理来源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野生大豆的亲缘关系与生长的地理环境、表型性状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一区域收集到的野生大豆也表现出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6.
本试验利用三个不同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G.max)做母本,分别与三个半野生大豆(G.graeilis)按NCⅡ设计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估测了F_1、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势指数;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变幅、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预期遗传进度。试验结果表明:F_1代除百粒重、主茎有效节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代除有效分枝、主茎粗以外,其余性状的优势指数均明显下降;F_2代遗传变异幅度大小的趋势为有限组合>亚有限组合>无限组合;生育日数、株高的遗传力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的遗传力低,应在较晚世代选择;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均有较大的遗传进度绝对值,无限组合的遗传进度明显低于有限、亚有限组合。 相似文献
7.
优质蛋白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胚乳性状差异显著的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 采用Griffing I交配设计组配, 通过对亲本、F1和F2的鉴定, 探讨主要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 为有效利用热带硬质QPM种质改良、扩增我国温带QPM种质以及QPM籽粒性状改良和硬质QPM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籽粒百粒重、百粒体积、胚乳修饰度和籽粒密度在F1和F2代都表现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 胚乳修饰度在F1代存在正反交差异, 母体效应明显; 4个性状的F2代表型值与中亲值的相关性最大; 百粒重和百粒体积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 基因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 胚乳修饰度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控制, 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 籽粒密度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 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这4个籽粒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均较小, 主要受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9.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籽粒外观和优异品质的青稞资源,对117份青稞品种的籽粒外观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籽粒外观和品质性状变异范围均较大,变异系数为2.57%~19.29%,外观性状中,粒宽的变异系数最大(19.29%),千粒重最小(7.63%);品质性状中,支链淀粉的变异系数最大(7.39%),直链淀粉最小(2.57%)。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和籽粒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β-葡聚糖含量与籽粒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8个主要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85%。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获得了3种不同类型的聚类结果,在青稞品种籽粒外观性状聚类中类群Ⅱ的12个品种可作为大粒优异种质利用;在青稞品质聚类中类群Ⅰ是高直链淀粉含量和大粒的优异种质资源,类群Ⅱ是高β-葡聚糖和支链淀粉含量的优异种质材料;在青稞品种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聚类的类群Ⅰ中各性状平均值较高,表现较好,在今后品种选育中可作为优异杂交育种亲本。对117份青稞资源综合评价发现,北青6号的籽粒表型和综合品质性状最好。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G.soja)种子贮藏蛋白组份 11S/7S 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24—51°N,97—135°E,0—2650M)野生大豆213份种子贮藏蛋白组份11S 与7S 的比值,比值范围为0.36—4.40,平均值为1.06。首次发现了11S/7S 值与材料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9~(**))。并结合野生大豆生态区提出蛋白组份形成与生态诸因素之间的可能联系。从凝胶电泳扫描 相似文献
11.
利用Sanger方法对49份野生大豆,46份地方品种和38份选育品种的Glyma13g21630基因测序,采用DNAStar、Mega、DNAsp和Tassel软件分析Glyma13g2163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不同类型大豆群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133份供试种质中检测到多态性位点29个,包括22个SNP和7个InDel,多态性频率分别为1SNP/138 bp和1InDel/434 bp。Glyma13g21630基因序列中多态性位点的分布不均匀,其中内含子3和5为变异富集区,其他区域变异较小。单倍型分析表明,Glyma13g21630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的多态性位点数目逐渐减少,分布范围也越来越窄;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野生大豆的7个高频SNP位点中有42.86%处于极显著的连锁不平衡状态;Ka/Ks>1,说明野生大豆在向栽培大豆的进化中,某些位点受到正向选择,多态性显著降低。Glyma13g21630基因在大豆由野生向栽培驯化的过程中因正向选择作用而固定了有益变异,表现出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电泳调查了日本1767野生大豆个体的种子胰蛋白酶抑制剂类型及频率分布。日本野生大豆存在两类型,即Tia和Tib,频率分别为94.5%和5.5%。从纬度上看,34°~38°带比其它纬度带有较高的Tib频率。本调查看到约1%的材料是Tia/Tib杂和体。 首次观察了3种蛋白的变异性。这些蛋白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及地理分布差异。K1有3个形态:缺失体,快带和慢带;K2有两种形态:快带和慢带;B有两种形态:快带和慢带。本文提出这3种蛋白可以做为“等位酶”,用于野生大豆地理遗传分化的研究。 日本野生大豆的种皮过氧化物酶活性表型频率略高于中国,荧光型频率远高于中国。初步讨论了日本天然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变异,似乎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地理变异的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高盐碱胁迫下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体内离子积累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含量3%高盐碱原土盆栽条件下,对搜集于津唐盐碱地895份野生大豆植株进行耐盐碱性评价。通过测定203株死亡及收获植株茎、叶中Na+、Cl–、K+、Ca2+、Mg2+的含量,分析高盐碱胁迫下野生大豆植株离子含量的分布及野生大豆植株死亡和成熟时体内离子积累程度,并探讨耐盐碱型野生大豆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植株在营养生长期间,盐碱胁迫致死植株茎、叶无机离子含量在不同存活时间组间并未达显著水平,Na+和Cl–积累达到一定含量即出现死亡现象,致死植株茎中Na+和Cl–离子范围分别为3.239~4.682和4.639~6.328,叶中分别为1.754~2.349和4.126~5.073;能够存活到成熟的耐盐碱型野生大豆植株茎叶Na+和Cl–含量存在低中高3种类型。高耐型野生大豆茎、叶平均Na+和Cl–含量显著低于低耐盐型,且茎中K+和叶中Ca2+和Mg2+含量较高。在高耐型野生大豆植株茎叶中也存在Na+和Cl–离子含量高水平和低水平两种类型,推测野生大豆可能存在两种耐盐碱机制,其一为高耐受性,其二为低吸收性。 相似文献
14.
等电点电泳证实日本野生大豆中的一个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新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泳测定了日本25个县224个野生大豆的种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变异性。利用等电点电泳证实一个新的SKTI变异体,它比典型Tia,Tib和Tic类型具有较高的等电点。这个变异体收集于日本的三重县津市的一个群体。经过两年的种植和比较测定表明它具有遗传稳定性,证明是一个新的遗传变异体。 相似文献
15.
日本野生大豆中的一个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变异的纯化与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Kunitz型胰蛋白抑制剂现已报告有6个电泳形态,Tia,Tib,Tic,Tia-s,Tib-f一一个最慢的电泳移动形态。Tia,Tib,Tic的活性已被报道。Tia和Tic有相似的活性,Tib的活性低于前两者。本文使用DEAE-cellulose层析化纯化了Tia和Tia-s蛋白和测定比较了这两个形态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野生泸定百合种子休眠和萌发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泸定百合属于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和园艺观赏价值极高,自然条件下泸定百合种子的萌发率极低,主要依靠幼芽鳞茎的形式来繁殖后代.为研究和确定云南野生泸定百合种子休眠和萌发的习性,本研究设置了不同光照、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的萌发试验,具体为在有光照(光照12 h/d)和无光照的黑暗条件下,分别设置了恒温20℃、30℃和20~30℃变温时种子的萌发试验;设置了5℃低温层积处理后种子的发芽试验,层积时间分别为7、14、21、28d和60 d;以及100mg/L赤霉素处理后,种子于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恒温20℃和20~30℃变温的黑暗条件,适宜野生泸定百合种子的萌发,表现为萌发时间最短、发芽率达到了最高(45%);100 mg/L的GA3处理对种子的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加快和缩短种子萌发时间,提高种子发芽率;而5℃的低温层积对野生泸定百合种子的萌发在萌发时间和发芽率方面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分布及定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春大豆和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在组织内分布、定植及种属特征差异,选用栽培大豆黑农48及野生大豆Y1为材料,对栽培和野生大豆根、茎和叶中内生真菌分布特征、分离纯化菌株数量及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和野生大豆根、叶和茎组织中都有内生真菌分布,叶中主要定植在主叶脉和次叶脉中,根系中定植在表皮细胞间隙及维管束中,茎中定植在细胞壁及细胞间隙中,而在野生大豆茎、根和叶片细胞膜内也发现内生真菌的入侵;野生大豆不同器官中共分离48株内生真菌,而栽培大豆共分离18株,二者之间内生真菌数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野生大豆Y1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以定植于茎和叶为主,栽培大豆黑农48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以定植于根和叶为主;ITS序列分析将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分属10个菌属,将栽培大豆内生真菌分属4个菌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