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史鸿飞  张劲峰  杨德军  马赛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24-9325,9369
[目的]大面积推广印度紫檀这一珍贵用材树种。[方法]研究和总结了印度紫檀的山地造林技术要点和苗木的早期表现。[结果]3年生幼林生长表现良好;提高造林措施和加强幼林的抚育管理可提高幼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适当的施肥对幼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结论]印度紫檀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适应云南热区的气候与立地条件,但生产周期长,必须走复合经营的道路,以提高林农的营林积极性和林地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岷县山区造林适应的区域特点,搞好造林地块的整理探讨。对造林中应主要采用植苗、分殖、插条3种方法的论述。同时对做好半山区幼林抚育管理,实施封山育林。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构想浅议  相似文献   

3.
杉树幼林抚育直接影响着造林的成活率。通过对杉树幼林的抚育管理,不断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扰,可以增强幼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造林质量。做好幼林抚育工作还能够提高杉树林的出材量,进而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本文分析了杉树幼林抚育的重要性,分述了幼林抚育的相关措施,对杉树的幼林抚育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以昌宁2种类型苗木培育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6种不同定植方式、4种清林整地方式和3种抚育管理措施培育秃衫人工林试验,分析20年生秃杉人工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苗木类型的秃杉造林定植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容器苗不同定植方式平均成活率达90.82%,显著高于裸根苗造林(P0.05);不同定植方式间差异性不显著,土壤B层开挖定植塘的回填土壤接触苗木根系和苗根直接接触塘壁定植显著高于其他方式定植(P0.05)。经营措施影响秃杉在灌丛中的造林效果,种植后5 a内,每年清林抚育1次以上有利于造林成功;坡向、坡位是影响秃杉林分生长的重要的立地因子,不宜选择山脊地块栽植禿杉。  相似文献   

5.
若要提高造林质量,造林整地是基础,苗木要保鲜,栽植要精细,浇水是关键,幼林抚育要跟上,责任制度作保障。  相似文献   

6.
毛竹林丰产林经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延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307-308
毛竹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介绍了毛竹林丰产林经营技术,主要包括:造林地选择、整地、造林季节选择、母竹选择、精细栽培、幼林抚育、成林抚育等,为林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福建三明陈大国有林场多年来培育米槠人工林的经验,从苗木培育的采种、种子处理贮藏、芽苗切根、遮荫、容器苗培育、造林地选择、经营密度、造林方式、劈杂除草、幼林施肥、修枝整型、抚育间伐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米槠人工林培育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介绍,以期为米槠林人工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白城地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域,气候条件较为特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间较长,适宜种植农林作物。经过长期农林产业发展与变革,该区域范围内的林地占地面积较广,通榆县林业用地面积17.12万hm2,森林覆盖率16.4%,整体农林产业发展较为稳定。幼林抚育是为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促进幼林成长的相关技术手段,以此来巩固造林成果。本文以通榆县林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就幼林抚育对干旱地区保证苗木成活生长的重要性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剖析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造林1年后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林农复合经营是解决林农争地的有效途径,本文为探究新品种毛白杨幼林根系在造林1年后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毛白杨幼林间作条件下细根根长密度(FRLD)和细根根质量密度(FRBD)在不同造林密度和间作模式下的空间分布,旨在筛选较佳的林农复合模式,为毛白杨幼林林下物种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年生‘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毛白杨常见造林密度:2 m×3 m和3 m×4 m,副区设置2个当地常见的林下间作模式:毛白杨+花生+菠菜(花生、菠菜轮作)、毛白杨+花生,以幼林常规抚育模式作为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造林1年后,每个处理及对照组选取3株标准木,沿树体行间水平方向每隔30 cm取根样,取到150 cm处;垂直方向从地表向下每20 cm取根样,取到80 cm处,共取根样1 080个。通过对毛白杨FRLD和FRBD的分析,研究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2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结果造林1年后,不同造林密度对2年生毛白杨单株的FRLD和FRBD未表现出显著影响(P>0.05),后期还需继续观测;造林1年后的不同间作模式对2年生毛白杨FRLD和FRBD均有显著影响(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的FRLD和FRBD无显著影响。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细根集中分布区相同。水平方向上,毛白杨+花生+菠菜、毛白杨+花生、常规抚育3种不同模式下有超过56.36%的FRLD和FRBD分布于0~30 cm土层范围内;垂直方向上,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范围内FRLD和FRBD约占测量总体的78.95%以上。对3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FRLD和FRBD进行多重比较,发现毛白杨+花生+菠菜和毛白杨+花生2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FRLD和FRBD均高于毛白杨幼林常规抚育模式。结论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2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水平方向主要分布于0~30 cm,垂直方向主要分布于0~20 cm和20~40 cm,毛白杨幼林间作农作物在造林1年后可以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综述 90年代杉木研究在造林和经营、经理方面的进展 ,包括种苗、造林地条件、整地、造林密度、混交、幼林抚育、栽培模式、密度管理、间伐、主伐年龄、生长模型、经营系统、施肥及农林复合经营等  相似文献   

11.
林地抚育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是提高人工林林分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但对其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植被层、枯落物层、作为主根系层的0~60 cm土壤层的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抚育使得杉木人工林林木的保存率、林分郁闭度、林木胸径、树高等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分,林木单株生长的固碳能力大幅提高,其碳储量是对照林分的4.93倍。抚育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106.37 t/hm2)显著高于对照(78.61 t/hm2),其中植被碳库储量(26.07 t/hm2)是对照(4.64 t/hm2)的5.62倍,抚育后枯落物碳储量较对照高0.38 t/hm2。但是,林地抚育后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较对照下降5.44 g/kg,而10 cm以下土层较对照均表现为增加,土壤碳储量较对照总体增加3.30 t/hm2。因此,造林初期林地抚育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植被、土壤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显著增强杉木幼龄林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2.
沿海丘陵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培肥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不同经营密度和造林营林措施的巨尾桉林分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结构和孔隙组成研究 ,表明合理经营密度以及采取合理的造林和营林措施的巨尾桉林分林地具有良好的培肥土壤能力 ,表现为提高土壤有机质、 N、 P、 K以及各种土壤酶活性 ;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和土壤孔隙度均比对照好 ,尤其是密度 1 32 5株· hm-2的巨尾桉林分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提高落叶松人工林林地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文章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方法,从要地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对落叶松人工林与人工落叶松天然白桦混交林的地力变化进行了综合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龄和连栽代次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矿质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好气培养间歇淋洗的方法,研究了江苏苏北地区不同林龄(1代4年生林地、1代10年生林地)和连栽代次(1代4年生林地、2代4年生林地)的杨树人工林土壤及农田无林地土壤在20和30℃培养条件下氮素矿质化特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经4周培养的矿化量为36.70~95.63 mg·kg~(-1),平均矿化速率约为1.31~3.42 mg·kg~(-1)·d~(-1).林龄和连栽代次对杨树人工土壤的矿质化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对硝化作用的影响,而对氨化作用影响不明显.与1代4年生林地相比,1代10年生林地土壤矿化累积量和硝化累积量分别降低了11%~17%和13%~20%;而2代4年生林地土壤则分别降低了39%~43%和45%~49%,显示连栽代次对土壤矿质化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各样地土壤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在培养的第1周最高,然后随培养周期迅速降低;而氨化速率则是在第2周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随林龄和连栽代次的增加,土壤矿化速率和硝化减小,尤其是培养第1周,而氨化速率差异不显著.各样地30℃培养条件下的土壤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明显高于20℃,表明培养温度对土壤矿质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福建含笑和杉木混交对其中龄期生长量、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对福建省建瓯市中龄期福建含笑和杉木纯林及混交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含笑和杉木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了2.3%、2.9%和8.5%;混交林土壤肥力各指标较各树种纯林均有所提高;各林分总生物量以混交林为最高,其排序为:混交林(121.13t/hm2)〉杉木纯林(107.27t/hm2)〉福建含笑纯林(84.50t/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森林抚育经营活动对人工林地表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区杨树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森林抚育3 a后,设置了3个不同抚育强度处理水平,进行了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均随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小关系为:中度弱度对照,其中对照0~10 cm层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水平(P0.05);3个处理水平土壤0~10 cm层土壤初渗速率、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前36 min入渗量和前36 min平均入渗速率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3个处理水平土层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且均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中度抚育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弱度抚育(P0.05)。土壤0~10 cm层和10~20 cm层全氮质量分数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到中度抚育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98 g·kg~(-1)和0.597 g·kg~(-1)。因此,森林抚育对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表层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划分了四川马尾松低产林经营类型的基础上,选择了乐山市洪雅、青神和眉山三个县进行以采伐更新为主的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研究,总结出了8个低产林经营类型的最佳改造技术组合。分析了调整林种结构,发展经济林在低改中的重要意义。试验表明幼林阶段适当地间种农作物有助于林地土壤改良和提高林分生长量。试验和调查结果还表明封山育林对于保持水土、保护现有林分不受破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提高林分产量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对于以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全砍重造的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18.
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些年,我国的造林绿化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一些较易造林地区已基本上完成了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因此,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问胚就成了今后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石质山地由于生境恶劣及各种原因的破坏,历来造林困难很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一些林分生长缓慢,稳定性差,林分质量低,不能发挥出较高的效益。通过应用和推广多年在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现有技术的优化整合和组装配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林分和群落质量、加速植被恢复建设,是改善我国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和封山育林后林分树种组成及林地土壤的变化,在4种不同封禁年限的林分内,分别设置样地和小样方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能保证幼树较高的成活率,显著提高林分的生长量;随着封山育林时间的延长.在乔木层和幼树层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林分的组成和结构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封山育林能明显改善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N和速效K的含量,增加腐殖质层厚度.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地区侧柏造林应用保水剂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AS型高效保水剂进行了不同施量造林试验,连续8 a测定试验林标准株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施量以穴施2.5 g最优,保水持效期达3个月以上,对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对高、径生长影响不大;穴施保水剂对林木后期生长无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