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体。由于急性感染的高死亡率和亚临床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IBDV对养禽业经济上有重大的影响[11,14]。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血清1型对鸡有致病性,血清2型分离自火鸡,对鸡无致病性。J.Rosenberger(1985)首次从美国特拉华半岛肉鸡群分离到4株IBDV变异株,1987年,荷兰、比利时爆发了与美国株不同的超强病毒(vvIBDV)。而后,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分离到超强毒株。李树根(1991)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血清亚型株,李德山(1991)首次报道了中国超强毒株,朱爱国…  相似文献   

2.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由cosgrove首次报道于美国甘布罗镇的肉鸡,所以,该病也称为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损害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为特征,感染鸡的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和IBDV在生存环境和免疫压力的作用下发生选择性的变异,使IBD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商品肉鸡的饲养上,因其饲养周期短,密集程度高,饲养水平不一,一旦发病很难根除。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此病主要损害鸡体淋巴器官造成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多种疫苗免疫无效及对其它疾病如新城疫、球虫病等的易感性增高而引起经济损失。IBD于1957年首次发生于美国Delware州南部Gumboro地区,我国于1979年相继在广州、北京、上海发现本病,随着不同毒株疫苗的使用,该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在法氏囊母源抗体高低不齐的蛋鸡和肉鸡饲养区,屡有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的发生和流行。这些自然发病时死亡率达10~30%的鸡群,即使使用中等以上毒力的疫苗或含有…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穴IBDV雪可引起鸡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即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该病是由Gosgrove穴1957年雪在美国首次发现的,现已遍及全世界主要养禽地区,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被国际公认为鸡的三大疫病之一。1962年Cosgrove正式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镇的肉鸡群中发生,因此又称“甘布罗病”。本病先后流行于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30个国家和地区,呈世界性流行。IBD疫苗的使用,曾使本病一度得到控制,但进入80年代中期后,IBD的流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一是IBD呈暴发性流行,区域广;二是…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零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疾病。目前该病已成为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不少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2009年3月,周口市某专业户饲养的2000只艾维茵肉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的存在导致传染性法氏囊病时有发生。为了预防超强毒株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在黄羽肉鸡中多使用中强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但这一类疫苗会影响雏鸡免疫系统的发育,导致免疫抑制现象。HVT+IBD二联疫苗(威力克)是梅里亚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疫苗,是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主要免疫保护抗原VP2基因插入火鸡疱疹病毒HVT中获得的载体疫苗,1日龄皮下注射免疫之后.可以同时预防鸡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本研究探讨了这种新型疫苗对黄羽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保护效果,综合实验室免疫试验结果和田间免疫试验结果,威力克免疫对黄羽肉鸡法氏囊发育不会造成损伤;威力克免疫组在21d时IBD抗体水平高于法倍灵免疫组,特别是在21~28d时尤其如此。实验结果表明,威力克免疫能为黄羽肉鸡提供更好的免疫保护,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于是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该病若在种鸡育雏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疫苗的使用 ,曾使本病一度得到控制 ,但进入 80年代中期后 ,由于 IBDV变异株和超强毒 (vv IBDV)的出现 ,经常导致免疫失败。虽然各国学者在 IBD疫苗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均未能从根本上扭转IBD流行日趋严重的现状 ,这可能与各地本病的流行病学、IBD疫苗本身质量、疫苗毒株的特点、疫苗的选择、鸡群的母源抗体、管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本文就 IBD免疫失败原因及机制做一探讨。1  IBDV变异株和 vv IBDV与免疫失败1985年 ,…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实验从山西省不同地区疑似法氏囊病鸡中分离到法氏囊病毒,经鸡胚培养繁殖、电镜观察、提取RNA、设计引物、c DNA的PCR扩增、电泳、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比对,最后鉴定其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  相似文献   

11.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7年本病首次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镇的肉鸡群中,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本病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本病主要侵害幼鸡和青年鸡,发病急,病程短,损害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诱发多种疫病,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最先暴发于美国甘保罗地区的肉鸡群中,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发生,1985-1995年期间呈广泛性暴发性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灾难。金乡县近几年来该病在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上逐渐趋向于温和型、非典型性。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疾病,该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主要侵害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美国鹧鸪(石鸡)在解剖和生理上与鸡相似,在生产实践中,能有效治疗鸡法氏囊病的高免卵黄抗体,也对临床上出现类似IBD症状的美国鹧鸪有疗效,为了进一步确定美国鹧鸪对IBDV的易感性而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家禽传染病,对世界范围内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IBD的最主要防控技术是疫苗接种,但是随着IBDV变异株及超强毒株的出现,传统疫苗不能对田间复杂的流行情况提供良好的交叉保护,免疫失败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载体活病毒载体等新型疫苗的大量应用,IBD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下降趋势。本文旨在概述国内外学者对IBDV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为IBD免疫防控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在我镇各养鸡场零星发生,对我镇林下养鸡产业造成严重危害。1发病情况印茶镇一林下养鸡户饲养6 500多只土鸡,该鸡群于5日龄用IBD弱毒疫苗进行了饮水接种。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于是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IBD病毒引起的一种破坏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甘波罗镇肉鸡,又称为甘波罗病。1病原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该病毒目前发现有两种血清型:I型和Ⅱ型,两种血清型的致病性不同。该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在pH2时对病毒没有影响,但pH达到12时容易失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快,并能导致发病鸡的免疫抑制,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危害。赤峰地区,法氏囊病(IBD)的流行随着规模化养鸡业的发展而不断蔓延。据笔者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卓  周君 《吉林畜牧兽医》2009,30(10):23-23,25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镇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该病又称为甘布罗病。该病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腔上囊炎、甘博罗病、传染性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